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承志的经历和展示《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的情感经历,研究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对于重返知青叙事、理解张承志作品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局外人》到底是建构“荒诞”,还是为和谐生存而净化“荒诞”是本文对《局外人》国内研究进行综述和质疑的出发点。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关于《局外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中存在较为一致的“荒诞论”倾向,进而对“荒诞论”的研究现状进行具体述评,并对此现状提出质疑,最后探讨造成上述研究偏颇的原因,并提出新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80年代漫游于中国的冷漠的“局外人”形象,曾经吸引、诱惑了无数的中国读者。“局外人”把新启蒙时代中国读者内心的一些欲求具体化,这些欲求因“文革”时期的高度压抑而遭到释放,同时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怀疑。透过“局外人”形象,读者由以往对世界的狂热虔信转向冷眼旁观,由此遁入到超乎想象的自我分裂的惊悚夜晚。那个分裂的自我形象,努力延续到本世纪,  相似文献   

4.
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和加缪《局外人》中的莫尔索都属于“世纪病”患者,有着相似的心理特征:忧郁、冷漠和无为。本文从个人与自我、与他人和与社会诸关系不和谐的角度探寻罗亭和莫尔索如何成为忧郁、寡欢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多余人”和“局外人”,力图阐明他们在无为与反抗背后的不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5.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代表作品,小说塑造了一个“局外人”默尔索,默尔索的荒诞性表现在他对任何事情都持一种“冷漠”态度.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无理性的,默尔索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荒诞的,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也是荒诞的,默尔索反抗这种荒诞的方法就是成为冷漠的“局外人”,然而,他自己却是一个对真实对生活怀有很深激情的人.  相似文献   

6.
创造社作为留学生文学社团,具有双重的局外人(边缘人)身份。这导致了一种“局外人情结”。创造社成员弃“实学”从“文学”。同文学研究会等的论战,后期转向“革命文学”都有这一因素的作用。这对其文学思想和艺术生命,对文坛的格局,新文学的发展与演进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卢梭在其政治哲学的写作生涯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外人”叙事模式。在《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的视角是外在于真实时间和历史之外的“局外人”;在《社会契约论》中,视角转换为时间和空间之外的“局外人”;从《爱弥儿》到《一个孤独者的漫步遐想》,卢梭的叙事逐渐远离人类现实生活,成为纯粹理想建构。“局外人”视角并非卢梭有意为之,而是受其身处时代和共同体的影响,遵循了从最初的自然人走向最后的自然人,从不自觉的孤独自由走向自觉的孤独和自由的内在逻辑。这种视角澄清了卢梭在实质上是启蒙时代的引领者而非反对者,重新揭示了启蒙的意义在于理性和情感的双重内涵,还原了一个融贯一致的真实的卢梭形象,也启示了现时代的知识人。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给应用型大学校园带来越来越多的外聘教师。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为外聘教师的存在提供了合法基础,政府投入不足提供了制度基础,学科与专业建设与调整提供了环境基础。作为“局外人”的外聘教师存在着“临时教员”削弱职业奉献精神、“相对剥夺感”弱化职业获得感、“局外人”意识诱发“道德风险”、“评价虚化”导致“目标盲区”等问题。通过立法规范、建立外聘教师登记卡制度、防范“道德风险”、指派“兼职导师”以及实施“情感支持计划”等措施有助于改善外聘教师处境。  相似文献   

9.
《青海教育》2008,(1):93-93
美国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参与经历了从参与学校教育到参与学校管理、从消极被动参与到积极主动参与、从一元管理主体到多元管理主体、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局外人”向“局内人”角色演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家长参与侧重于学校的教学业务性活动,8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基础教育的深刻变化,家长参与逐步深入到学校的决策层面,其角色由“局外人”转为“局内人”。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人道主义者倾向于通过对人的深入挖掘来表达人性的美好,进而彰显其人道主义关怀而加缪在《局外人》中选择了一条新的途径——“以乱为真”、“以丑代美”的表现方式.笔者通过浅析作者在《局外人》中运用的与传统不同的描写方式,了解到加缪深沉人道主义精神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学写作也表现出“自我选择”的多元化趋向。就在这种百家争鸣的语境中,卫慧以崭新的姿态闪亮登场,再度唤起评论界关于女性写作的种种幻想。从批判的立场出发,不难看出,与其他女性作家相比,卫慧的小说创作更多地蕴涵着一种特有的“局外人”观念。这种“局外人”观念源于写作的独特视角,表现出封闭性、狭窄性、易变性、私人性的时尚追求。  相似文献   

12.
华中师大祖印在《教育实验评论亟待发展》一文(见《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4)中旗帜鲜明地强调了教育实验评论这一教育实验研究的新课题,指出“局外人”的评论(主要指“专家们的学术评论”)在推进我国当前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意义。然则我以为教育实验评论不仅仅是“局外人”的事,还应包括实验研究者尤其是实验主持人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所谓“当局者迷,旁边者清”只讲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实质上“当局者”有“迷”亦有“清”,“旁观者”有“清”亦有“迷”。“旁观音”看问题的角度与“当局者”往往有所不同,并且易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也  相似文献   

13.
黄慧文 《广西教育》2022,(31):10-12
本文论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家长定位转变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局外人”变成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提供者、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和审议者。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传达自己对“二战”前后人类生存状况的独特审美体验,在《局外人》中,加缪在叙事形式上作了诸多实验和调整。事件及场景设置的高度凝练性,贯穿小说始终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型叙事,自由直接引语的大量应用以及叙述节奏的急缓有致,是《局外人》最为鲜明的四大叙事特征。在《局外人》上述四大叙事特征与小说荒诞主题表达之间存在某种深刻的内在关联,前者强化了荒诞主题的抒发,让深刻的哲理得以诗性化呈示。  相似文献   

15.
高炜 《中文自修》2024,(9):23-24
<正>推荐书目:《局外人》加缪著推荐理由:“今天,妈妈死了。可能是昨天,我不清楚。”《局外人》开篇便给予我们极大的冲击。这句话向我们揭示这整篇小说的基调——“荒诞”。《局外人》全书分成了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默尔索似乎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又或是没有流露出什么感情,就好像那些事情与他完全无关一样。故事叙述的视角也相当微妙,似乎是以默尔索的视角在叙述,又好像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在叙述,而那些“通常”要做的事情他大多都没做——对他来说那些都没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局外人》的叙述方式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都把作品的主题归结为主要揭示了“荒诞”。其实,从叙述方式上讲,《局外人》是默尔索面对荒诞和死亡而不屈服,要通过语言重构生活、表明自己对过去的“义无反顾”态度的产物。在默尔索的重构过程中,出现了针对他的两个“法庭”、两个“审判”,即法庭对他的刑事审判、读者对他的道德审判,并因此揭示了两种荒诞。作品的主题也因此更丰富、更深刻。它不仅揭示了荒诞,也表现了默尔索对荒诞的反抗,同时启发读者树立超越荒诞的意识。默尔索则是一个因法庭的荒谬而被扯入“荒诞”中的人,他本人并不荒诞。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观念转变中的“观念传授”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教育观念转变问题上,强调“传授观念”的模式值得探究。杜威的分析和梁漱溟的经历表明,观念的转变不是通过“传授观念”完成的,而是个体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单纯强调“传授观念”模式可能使教育改革出现“局外人”现象,从而妨碍改革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恰恰相反,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  相似文献   

19.
人文主义语境下学校体育的改革呼吁新型的校园软环境,即“边际人”学生观向“年轻的成人”学生观的转变;民主教育观念的普及;以敬畏生命为教育的价值归依:转变家长局外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恰恰相反,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萝卜煮萝卜还是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