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林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它的核心是追求生态经济的最佳平衡.在理论上可用森林环境保护工程、森林生态环境服务工程和林业生态产业工程来"圈层"构建.在实践中则可采取建设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公园、循环经济、构建森林分类经营的林业管理体制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又深远的意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林业是生态建设主体,也是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具有发展地域广阔、产业链长和受益群体大的特点,是一项基础产业和公益工程。本文从生态绿色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对如何更好的进行林业建设提出几点可行性的策略和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视化技术对态势感知系统的支撑机制,构建林业产业生态位演化因子的态势感知可视化模型,以提取并识别合理的、科学的、适宜的林业产业生态位演化因子,为林业产业环境优化和生态位"扩态增势"提供整合性的决策依据。研究表明:第一,林业产业生态位演化是由资源、需求等利导因子,技术、政策和体制等限制因子共同推动,不同因子的优势度存在较大差异;第二,要不断强化高优势度的因子,也要持续关注低优势度的因子,以实现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位优化和林业产业正向演化。  相似文献   

4.
林业既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安全的保障,担负着改善生态和林产品供给双重使命,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纽带。生态林业建设是按照"生态利用"的标准而进行的森林经营利用。它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科学利用原有自然条件与各类资源,在促进木材、家具、造纸等产业发展的同时,给人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文章分析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促进生态林业建设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圣 《今日科苑》2014,(9):121-121
林业工程是我国重点的民生建设工程,尤其是近些年来,生态林业理念的发展,使得国家投入了更大的资金来支持林业工程的发展。生态林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因为发展生态林业,能够促进我国林业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林业工程中生态林业建设现状的介绍,进而探讨了建设林业工程中的生态林业的有效措施,仅以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森林是一个国家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注意森林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维护植物基因库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森林的保护工作。同时,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弹性较小,森林资源的缺乏会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森林资源却严重匮乏,且分布不均匀,难以满足我国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市场供给的要求,所以,如何进行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就成了政府和林业工作者关心的重要议题。文章将从我国的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挖掘生态林业建设对环境和经济的重要意义,找出我国林业发展的问题和顽疾,并给出切实可行的策略途径。  相似文献   

7.
东北林业的生态转型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在生态转型中,东北林业主要面临着盲目追求林业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科学发展的观念不强,林业科技创业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以及林业科技人才的匮乏。要实现东北林业生态的转型应该遵循生态建设的要求,实现森林生态发展与物质利用之间良性互动,天然林是生态安全的底线的原则,做到把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任务完成好;积极保护天然林资源;山区、林区的民生问题必须解决好;多渠道培养和挖掘生态林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视野下林业行政执法体制如何通过组建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林业行政执法机构,通过领导重视,多方支持:规范操作,狠抓落实;规范执法,集中办案,解决林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等问题,是进一步搞好林业建设,实现规范、形成联合统一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建立健全林业行政执法体制,也是当前摆在林业行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 国有林场是林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林场兴则林业兴,林场强则林业强。搞好国有林场改革,意义重大而深远。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林场,特提出几点建议:一借鉴世界多数国家的经验,确立国有林场在林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根本目标,在此背景下,生态林业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从“砍树、伐木获取木材”的传统林业思维转换为“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林业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蛟河市的林业生态现状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生态林业建设。  相似文献   

11.
陈圣 《今日科苑》2014,(8):110-110
林业工程是我国重点的民生建设工程,尤其是近些年来,生态林业理念的发展,使得国家投入了更大的资金来支持林业工程的发展。生态林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因为发展生态林业,能够促进我国林业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林业工程中生态林业建设现状的介绍,进而探讨了建设林业工程中的生态林业的有效措施,仅以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的得到了提高,并且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为了不断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就需要加强林业工程中生态林业的建设。林业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民生建设工程,并且随着林业工程的不断发展,生态林业理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因此,林业工程中生态林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今日科苑》2013,(16):12-12
记者24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该局日前印发了《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步入"智慧林业"发展新阶段。据介绍,"智慧林业"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林业实现智慧感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通过"智慧林业"建设,形成信息基础条件国际领先、生态管理与民生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林业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的模式,重塑林业系统管理机制,实现现代林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区域森林资源利用结构失宜、科技创新与转化水平低弱、资源竞争持续激化、环境污染迟滞控制,林业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及熵值法构建我国林业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并对我国31个省(区、市)2005—2015年期间林业生态安全预警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我国林业生态安全预警指数略有波动,但总体趋于弱稳定上升态势;林业生态安全压力与响应指数表现为空间离散性,状态指数呈现东优西劣特点;林业生态安全不同层级危机的凸显归因于营造林技术、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沙漠化综合防治技术、林产加工品绿色化技术的弱化。  相似文献   

15.
首先详细解释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含义,同时从多个角度论证了开展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并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认识进行了充分明确。经过深入分析,提出了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问题的一些有益思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策的落实和引导,兼顾集体与个人的双重共同利益;深化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理解,正确区分传统林业与现代林业;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行政条例,促进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规范化、有序化。  相似文献   

16.
林业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根据我国实际,我国不少学者提出了"现代林业"这个概念.但是,"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得到不断的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生态林业建设是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对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生态化林业建设进行探析,首先分析了生态型林业建设的基本原则,然后对生态型林业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探讨,最后着重对生态型林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旨在与同行朋友进行分析,不断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以促使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浅议广东省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洁玮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45+210-245,210
林业生态建设是建设绿色广东,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改革开放30年,广东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全省的生态状况和林业建设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主要浅析了广东近年来的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新形势下适合广东实际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促进广东林业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天全 《内江科技》2014,(7):117-117
林业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对林业的保护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为加强生态环境,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林业资源保护。本文通过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国外新型林业管理手段,并结合我国国情探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林业工程中生态林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林业工程的不断发展,对生态林业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是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想更好的发展林业,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解决我国林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