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光源 《文教资料》2009,(32):21-22
川端康成传奇的人生和大量优异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也吸引着大量研究者对其人生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结合川端康成的早年经历,以其少男少女小说《少女的港湾》为例,分析解释了他对少女题材感兴趣,并能做出细致入微描写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川端康成战前所著的少女小说《少女的港湾》《花的日记》《美好的旅行》的内容异同性、故事主角的异同性的分析探索,归纳出川端康成少女小说的模式类型,旨在深入其作品内容探究其意义,开启川端文学视野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的少女情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川端康成的重要作品和其它作品中,大量凝聚着川端康成心理上的少女情结.川端康成少女情结的形成主要有如下因素童年的不幸,失去姐姐的记忆,少年时期某些重要的体验,初恋的尝试与失败,与伊豆舞女的邂逅以及日本文化和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川端康成试图从少女的氛围中获取心灵的滋养和情感的慰藉,这些都表现出川端康成意识深处的本质欲求,同时也证实了精神分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这部是作者的最巅峰之作,作品是描述日本近代的抒情性质的心理文学作品,作品诠释了悲哀的情感笔调很是叹惋优美,笔调通过抒情的情感表达,最终能够捕捉到人物心理的幽沉之美,并且流露出虚无的飘渺之魅力,让人体味到“物哀、幽玄.闲寂”这种日本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之美,也让人窥见佛教“生死轮回”思想对《雪国》这部作品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宁 《林区教学》2014,(1):65-66
川端文学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中的表现技巧和手法,来表达日本民族独有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进而创造出川端文学所具有的独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日本文学传统中独有的物哀和幽玄的美。因此,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始终具有着一种悲与美相交织的独特艺术底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也是奠定川端康成文学地位的重要基石,是他对自己文学基调的定位之作。这部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我"因孤独症而性格扭曲,却在与巡回艺人、特别是和纯真美好的舞女的接触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孤独得到治愈。可以说,《伊豆的舞女》是一首洋溢着喜悦和哀愁的"青春之歌"。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本分析方式,探讨《伊豆的舞女》中所渗透的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即对日本传统美的憧憬,物哀思想的渗透以及他所追求提倡的朦胧美这三种审美意识,并从地理人文环境——日本的传统民族意识、川端自身的人生阅历以及时代大背景这三个方面来追溯川端康成审美情趣养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赵亮 《华章》2012,(29)
本文是对作曲家德彪西的名作《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细致分析.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概况,以及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对该作品的曲式及和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创作成就卓著,美学思想独特。本文就其美学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把握他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的《雪国》,从1934年动笔到1948年最后一个单行本出版为止,前后一共用了14年的时间。他的传统美学思想在《雪国》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达到了他的创作艺术的高峰。在《雪国》中,川端怀着丰富的同情心,写了雪国底层妇女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与美。作品既充满了对爱的祈祷,对生命的礼赞,同时又表现了作家深沉的虚无感。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它的突出特点是继承日本文学的传统方法与学习西方现代派技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是亚洲地区继泰戈尔之后又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以“卓越的感受,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他的早期作品,除了表现自己特有的孤儿情绪以外,着重描写了社会下层妇女的生活,以抒情散文般自由灵巧的艺术结构,塑造了一系列身世凄苦但却纯洁、美丽、善良的青年女性形象,弹奏了一曲曲对美的追求、对爱的呼唤的动人乐章,形成了且美且悲、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独特艺术风格。《伊豆的舞女》是其早期创作的著名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日传统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对庄子的理论和川端康成对传统的承继作了类比分析。通过对川端作品《雪国》的多重阐释,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庄子的人生与自然的哲学理念,也从侧面更好的透视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趋向。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解析:一、传统文化的回归;二、"余情"与"寓言式"笔法;三、"无用之用"与岛村的虚无;四、回归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2.
《东京人》(1955年)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敬子是日本战后积极进取精神的典型代表,是一朵铿锵玫瑰,她想要拥抱生活,开创幸福的未来,但是与她关系亲密之人都背负着战争的创伤,在战后的萧条困苦生活中无可自拔,敬子无法力挽狂澜,孤军奋战然而终究溃不成军。小说由此表现了川端的徒劳主题,努力与奋斗都不过是徒劳,而这正是更为深刻地控诉了罪魁——罪恶的战争。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的诸多作品贯穿了“以死为美,以死为乐”的“死亡情结”。尝试从佛教禅宗的角度对这一情结进行解读,力图揭示他关于死亡描写背后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从孤儿身世和孤儿体验出发,分女性情结、孤独感伤的情调、与自然的契合交流三个方面探寻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孤儿情结。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漂泊模式与寻找主题是互为关联的存在.漂泊是叙事的基础,寻找则是精神的皈依,是抒情的根本.通过漂泊模式与寻找主题的契合,完成了小说叙事与抒情的交融,以诗意的声音传达着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在20世纪的东方文坛上,沈从文与川端康成式的漂泊寻找并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体现了新旧交替时代人类内心普遍的焦灼和困惑,因此也就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之核心, 他们丰富的宪政思想对我国宪政建设无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两代伟人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不同,他们对宪政的认识和实践,也不尽相同.对两代伟人宪政思想进行研究,有利于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我国宪政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德国"女孩节:女孩的前程项目",是一项旨在引导女孩职业兴趣并鼓励她们选择在科技等领域实习或就业的全国性活动.针对当前我国普通教育中职业兴趣培养缺失等问题,德国女孩节的活动模式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8.
意识流作为一种创作手法,与川端康成的创作理念是相辅相成的。川端笔下的意识流的实现形式往往是听觉、视觉、梦境和潜意识。这种意识流的创作倾向,又是与他的文化氛围、个人经历和所处环境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是早期的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后来成为新感觉派的一名骁将,川端在其作品中以“美”“悲为基调塑造了种种男女悲欢离合的恋情;大自然的美在川端笔下是用以烘托人物感情变化,刻画出人物性格的,他的伤口中常常流露出悲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的感叹,他认为这是一种美学思想,川端康成把日本古典学风格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熔铸一体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曾以《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作品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人们普遍对川端康成早、中期的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而对其晚期作品争议颇多。以《千只鹤》为主,发掘川端康成晚期作品“赤裸裸的情欲”表象下,“悲哀美”这一主旋律的变奏———虚幻美,并进一步探究这一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