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效的城市供水水质管理系统对于保障人们的用水安全意义重大。通过对供水企业现有情况的分析,设计开发了一个城市供水水质管理系统,该系统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将来该系统还可和生产调度系统、供水管网GIS系统等集成,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对通辽市自来水公司供水调度系统目前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做一简单介绍,并结合国内其它水司供水调度系统发展经验,对通辽市供水调度系统发展做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供水调度管理信息化是供水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本文着重介绍供水调度SCADA系统升级改造后,为满足供水企业运行决策和优化调度管理,供水调度管理系统和供水数据查询系统所应达到的功能和特点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普通日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力负荷预测对电网的经济调度运行及电网的科学发展和合理规划可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文中讨论了时间序列模型在短期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提出了适合电网普通日电力负荷预测的数据处理方法,达到了一定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燃气轮机和电转气设备以提高电力系统调度的灵活性,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完全消纳。将风、光、传统负荷等归一视为广义负荷,在日前24 h调度中利用粒子群算法求解火电机组组合问题,初步确定机组出力计划。根据日前24 h调度计划、日内1 h负荷预测、火电机组出力与负荷之间的偏差以及储气管道压力,设计多变量模糊控制策略确定燃气轮机和电转气设备的出力,以修正前一阶段调度计划的偏差;在燃气系统不能完全修正偏差的情况下,通过经济调度微调火电机组出力,实现偏差的完全修正。采用改进的10机39节点测试系统对所提调度方法进行验证,算例结果表明,通过燃气轮机和电转气设备可提高电力系统优化运行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东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和工程设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东江流域的供需矛盾,提出三大水库改变以供水为主调度是东江流域水资源合理调配的需要,是解决供需缺口的主要措施,同时需建设石龙水利枢纽等梯级以充分利用东江流域水资源,满足东江流域的用水要求.  相似文献   

7.
结合邯郸市天然气转换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现有焦炉煤气输配系统中各部分对天然气的适应性及改造措施,确定了输配系统的管网压力级制以及输配系统的工艺设计。  相似文献   

8.
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规划、计划、用电、调度等部门的基础工作,电力负荷是影响电网寿命和可靠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某省电网近五年来总电力负荷数据,对电力负荷数据进行分析与预处理,分别运用ARIMA模型与灰色GM(1,1)模型针对该省的电力总负荷分别做未来3天和10天两种情况下的短期预测,重点比较了所用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精准度,得到3天的预测精度上GM(1,1)模型效果高于ARIMA模型,10天的预测精度上ARIMA模型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建筑给水设计中节能节水的特点及技术措施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压力直接供水或叠压供水,采用加压的供水系统应进行合理的分区及选择供水设备,控制用户用水点的水压,生活热水系统中热源的选择,是在建筑给水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电力公司电力调度系统潮流图克服了原有电力调度系统一大缺陷,利用画图软件(MG)经过自行设计,结合数据库编制而成。这其中经过界面设计、图元生成、数学模型建立(数据库中)、文件关联等诸道程序,最后调试而成。它能直观地反映电力网络上的电流、功率的流向和分布,全面、实时地反映出电力网络上主供电源端与用户端的负荷供应及负荷分配情况,及时、方便地调整峰、腰、谷负荷,有利于提高发电机组运行效率,提高电力网络系统功率因素。使原有电力调度系统的调度功能更加强大。  相似文献   

11.
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需水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探讨了生态需水计算的一般理论基础,对现有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和分类,并评价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构建了一个较为明晰的生态需水计算框架。研究认为,生态需水的计算应该在水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基础上,遵循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自然地带性原理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理,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整个流域生态需水的估算,可分为河道外生态需水和河流廊道生态需水两部分。目前,河道外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基于蒸散发或基于生物量两种方法。河流廊道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分项合成法和整体耦合法。  相似文献   

12.
流域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保证生态环境稳定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需水量的估算问题.将流域生态需水量分为河道外和河道内生态需水量两部分,结合水量平衡原理,分别讨论了这两部分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为制定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建立高精度水量预测算法模型,有利于水资源充分利用。以北京市2002-2015年需水量为例,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后选出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采用主成分回归法、逐步回归法、灰色模型以及BP神经网络共4种方法进行建模,并用北京市2016年和2017年数据进行模型精度验证。结果表明:4种方法都适合用于城市需水量预测,其中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两种方法主要考虑了多元线性回归存在多重共线性,但是逐步回归模型优于主成分回归模型。将4种模型进行对比验证,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平均相对误差达到0.79%,用来预测2016-2017年需水量,预测结果分别为38.66亿m3、39.49亿m3,适合作为城市需水量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水价改革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水价偏低,严重违背了价值规律,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待改革。本文从我国水资源和水价现状出发,论述了我国水价改革的机遇和阻力,并结合供求曲线、需求弹性论述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水价的机理。水价改革是一种系统的工程,本文结合当前水行业建立市场机制的困难阐明了对策,从而在理论上确立了水价改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力模型已广泛应用于给水管网设计、分析与运行中。在所有水力模型中,需水量是导致模型输出最不确定的参数之一。因用水情况不确定,使得管网中的节点需水量变得异常复杂。在大多数实际管网中,用于校核节点需水量的监测设备数量有限,且小于未知量个数,使得节点需水量校核作为欠定问题,令节点需水量校准产生较大误差,并且传统遗传算法校核节点需水量的方法是假定所有节点的需求乘数因子一致,这也导致校核后的模型无法接近真实运行情况,因此提出在欠定条件下用遗传算法解决需求乘数因子的校核问题。通过对一个实际案例多次运行并取平均值作为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遗传算法的校核结果不仅能够与被测位置的实际值相拟合,而且可以得到非测量位置的管道流量和节点水头,其中校核后的节点水头和管道流量误差较小,平均误差分别为1.78%、4.05%。该方法相比于传统校核方法具有更高精度,且更能反映出管网真实运行情况,同时还避免了传统校核方法中因遗传算法产生局部最优解而导致误差偏大的问题,对于大型管网模型校核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运用局部有限元和有限差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适用于潮汐地区的一种简便的二维潮流水质数学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哑铃湾的COD模拟,并在IBM微型机上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对潮流场中的水质模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城市需水量预测方法与模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需水量预测能实现城市供水系统最优控制,以达成供需平衡和节约能耗目的。分析2010-2019年部分有关城市需水量预测相关文献,对现有城市需水量预测方法与模型进行综述,提出目前需水量预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为城市需水量预测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供水管网中的节点流量具有不确定性,为了研究节点流量不确定性对供水管网漏损定位能力的影响,建立供水管网节点流量分布在不同条件下的需求分布水力模型。一种是供水管网中各节点平均分配流入量的均匀模型,另一种是在供水管网各节点按需分配流入量的分配模型,比较两种需求分布模型的漏损定位性能。利用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完成供水管网水力模型的漏损定位,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具有模型精度高和计算效率高的优点,该方法通过计算供水管网中监测值与水力模型模拟值的差异,判断是否发生漏损,并能准确定位漏损节点。最后通过实例证明供水管网节点流量的不确定性对供水管网漏损定位性能有突出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城市配水管网优化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城市配水管网优化调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用时间序列三角函数分析法建立了城市用水量短期预测数学模型 ;用管网构造法建立了基于管网供水量的管网性能宏观模型 ;从安全经济的角度提出了管网优化调度模型 ,并运用混合离散变量组合型算法进行了求解 .经实例考核 ,均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20.
校园人口密集,用水量大,对某一栋教学楼或某一区域的定量用水预测,对于发现用水异常、合理下达用水指标有实际意义.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结合校园用水的特点,建立校园用水预测模型,并以实际数据进行验证,证明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