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青年报》近日发表一篇《听副县长感叹"想廉洁很难"》的文章,说一个副县长用工资给自己夫人买了一条镀金项链,结果别人都不相信是用他自己的工资给老婆买的。于是他感叹:为什么别人会不相信呢?为什么想廉洁会这样难?  相似文献   

2.
临终前他说,尘世间芸芸众生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他能理解别人,也希望别人能理解他。他,一心希望别人理解的,是他的爱。  相似文献   

3.
曾探讨过"人生哲学""处世哲学"的王蒙在年近八旬的时候决定谈一谈自己的"政治哲学"。他所写的都与他的经历有关,他说,"如果我不写,也不会有别人写了。""部长马上就过来了。"上午九点半,"创作之家"的工作人员走过来说道。王蒙缓缓地走了进来,他穿着淡绿色的衬衣、浅灰色的西裤,脚上踏一双棕色的皮凉鞋。在"创作之家"的会议室里,王蒙开  相似文献   

4.
第欧根尼: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他(第欧根尼)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其他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他强调禁欲主义的自我满足,鼓励放弃舒适环境,做一个苦行主义的身体力行者。他拜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为师,以身作则发扬了老师的"犬儒哲学",试图颠覆一切传统价值。他从不介意别人称呼他为"狗",他甚至高呼"像狗一样活着"。人们把他  相似文献   

5.
向王朔学习作为"50后"的一员,我对我们这一代人进行自我批判,应该具有正当性。现在谁都愿意批评别人,缺的是自我批评的精神。一个人、一个国家,好像都是如此,每天都陶醉在大话中,扮演着批判者的角色,谁也不愿回头看看自己屁股后面的那堆可疑物。在这一点上,应当提倡学习王朔。他在骂别人之前,总是先在自己的头上扣上一个屎盆子,  相似文献   

6.
冯越 《今传媒》2009,(11):41-42
今年1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叶永烈所著的<"四人帮"兴亡>一书,分成三卷,92个印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他的知名度就是这套书籍的质量保证.他对历史当事人面对面的采访,对历史档案资料的查阅,都是别人无心也无力做到的.他治学严谨的态度,也是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7.
传媒人的底线与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严不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在我们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处可体现出来。人都有自己的尊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每个人受到别人尊重时也需要替别人着想,善待他人。有的人得不到别人尊重,有可能是自已骄奢淫逸、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自己坏了自己的声誉。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机构、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科班出身的姜文擅长驾驭各种角色,戏里,他是擅长发挥的演员,塑造至情至性的农夫、书生、绅士、枭雄;戏外,他是思维奇特的导演,用幽默和嘲讽创作充满隐喻符号的大作。十足的气魄才扛得起姜文这句豪言:"接受别人的膜拜很可笑,我最幻想的是大家都很牛。"  相似文献   

9.
临终前他说,尘世间芸芸众生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他能理解别人,也希望别人能理解他。他,一心希望别人理解的,是他的爱。那是1931年,仲春。那一天,作为南京黄埔军校本部一名学员的他,按照上级命令排好了方队,等待校长来检阅。他几大步跨上前去,在众目睽睽之下,情不自禁地拉住了正陪同校长蒋介石检阅的宋美龄那白皙温软的纤纤玉手。回府邸后,侍卫长秉承宋美龄的旨意率兵立即将他拘来。夫人安好!他仿佛觉得自己并不是  相似文献   

10.
陆新之 《出版参考》2005,(29):16-17
生活中的郎咸平像学术上一样简明扼要.他从来不避讳谈钱.他在企业的讲课都是明确要收费的,而且是"税后".价钱现在流传是四万元一场.有报刊找他约稿的时候,即使是再熟悉的,他还是张口就问:"你们一个字稿酬多少钱?"他谈钱的理由有一个到处跟人说的开玩笑版本,那就是"我要养家糊口.我这样耍嘴皮子、爬格子挣钱是很辛苦的."而他私下跟我有一个严肃版本,"要一定的稿酬是为了维护学术尊严.太便宜甚至白送给别人的文章,别人很可能不会尊重,处理起来也会不够重视的."  相似文献   

11.
周幼非是台湾<人权论坛>的记者,每一次和别人谈起他和大陆前总理朱镕基的交往,他就眉飞色舞,兴奋不已. "我和朱镕基的认识并非靠什么重要人物牵线,而是放了他一炮,这一炮,不仅没有轰远朱镕基,相反成了近水楼台,每次到大陆采访,他都接见我,让我再放炮!朱镕基真是个胸襟宏大又平易近人的政治家啊!!"  相似文献   

12.
在报社工作20余年,一路走来,有苦有乐。平时都是写别人、编别人,今日忽发奇想:自己身上也有不少故事,何不"挖掘"出来,供同仁们茶余饭后一乐?都是"虚荣心"惹的祸"标题错了一个字,罚款200元。""简讯是一篇重稿,罚款100  相似文献   

13.
他像平常人一样平常,但似乎又比平常人多了一点什么。比如头发,他比同龄人少了许多;比如写稿,他比同行们多了许多;比如走路,别人走路就是走路,他走路时却可以作诗;比如吃饭喝酒参加宴会。别人在这样场合多是打趣逗乐说说笑笑最后拱手了之,他在说说笑笑之后却常有散文、杂文、小品文乃至诗歌、词赋等作品问世。太阳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每人每天只有一个。他当然也是一个太阳,也不比别人显得匆忙或紧张,然而他的工作效率却高得出奇,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的时间“含金量”有些蹊跷。  相似文献   

14.
正4月21日,电影《归来》的首个发布会上,云集了上百家媒体,有记者问主演陈道明:"你和巩俐合作、和张艺谋合作的感受如何?"他烦了,反问:"你这么有文化的人怎么会问这么蠢的问题?"这些或别人在心里偷偷说的话,他却不顾情面当众指出,像那个戳穿皇帝新衣的孩子,还多了些故意的成分。他不会为"顾全大局",去迎合一种虚伪的和气。20多年来,他一直如此,保持一种特立独行的清高。纷繁杂乱的中国娱乐圈里,他如一个另类的存在,清醒、不妥协、也不试图改变别人。  相似文献   

15.
一宋江见了生人总是谦虚谨慎地自报家门说:"小可宋江",这几乎可以成为他的一个新绰号了,就叫他"小可宋江"算了,反正他的外号本来就比别人多——什么"黑宋江"、"孝义黑三郎"了,"及时雨"、"呼保义"了,文革时候又被人戴了个"投降派"的帽子。宋江这厮兵法不通、武艺稀松,  相似文献   

16.
崔海莉:各位网友,大家好!开篇之前,请允许我先讲讲邀请本期嘉宾的一段小插曲,当我以<名家访谈>栏目主持人邀请本期嘉宾时,他回复我: "我不是名家,你访×××吧!"我说:"我们只访教书的."他又回复:"我院名家众多,我真的不能算名家."直到我解释说别人自有别人会去访,他才算是接受了访谈.  相似文献   

17.
于向阳  申红 《青年记者》2007,(23):64-65
广告商凭什么在一张报纸上投放广告?是因为内容精美吗?是因为和报纸"关系好"吗?还是因为别人投放也跟着投放?显然都不是决定因素。决定性的因素是报纸的读者被广告商所看中,让他放心,敢于投放。  相似文献   

18.
最近听到一家广播电台在介绍一位老厨师的事迹时,说这位厨师“20年如一日,有病也不休息。一次他的手指被菜刀切破,要是别人早就要假休息了,可是他只简单裹了裹,照样坚持工作。”听后觉得很不舒服:第一,说他20年不休息,这是否言过其实,有点绝对化;第二,为了宣传这位厨师,说他手指被切破后,“要是别人早就要假休息了”,这样否定别人,似有片面性。现在,报刊、电台都在加强宣传各条战线  相似文献   

19.
在出版界我认识一位老编审,他平时说话慢悠悠的,做事慢腾腾的,工作上也不例外,选题、组稿、审稿都是慢节奏,总是比别人慢几拍.为此,有人戏称他为"慢编".工作上常常有同事和作者与他着急.老编审不生气,总是乐呵呵地解释:"不急,不急,时间和实践将会验证最终结果."但别看他慢,其生活和工作却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20.
李瑞 《新闻前哨》2013,(9):19-19
机"无一例外成为关键词,思考的方向都是如何"适应、破局、突围",整个你死我活的氛围。其实,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呈现形态,不同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各有利弊。新媒体有"快"的优势,也伴随而至了"快中易错、广而不深、读题弃文"等各种(?)。而且,新媒体并非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