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请家长”和家访七十八中学姚佳宏请家长是老师的一个“法宝”.许多双差生都怕它。请家长究竟好不好?这要看老师请家长的目的、动机和效果了。目前,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不少教师的劳动强度、精神压力相对增强,“清家长”以配合教育...  相似文献   

2.
章春根 《中学教育》2006,(11):51-52
在一些学校,尤其是我们这样位于乡村的普通中学,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3.
一、家长“软暴力”的表现类型 过度否定型 讽刺挖苦、数落训斥,乃至于辱骂,这是家长“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行为表现,是家长对孩子某方面或整个人持否定态度的体现。一些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孩子在哪个方面不和父母心意,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1:3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狗还可以看家护院,还可以宰了吃肉;你既不能看家护院,  相似文献   

4.
当学生时,最害怕、最讨厌的一件事就是老师“偏心眼儿”,而有一部分老师,却又总是免不了对一些学生“偏心眼儿”。这其中道理何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应当怎样认识教师的“偏心眼儿”现象呢? 一、“偏心眼儿”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吗? 因为某学生的家长是局长、是大款、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逢年过节过生日收受  相似文献   

5.
刘飞 《四川教育》2013,(7):45-46
每年的6月,时至中考前后,一些学校的“国际班”宣传、招生铺天盖地地展开了攻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相当数量的家长和学生正纠结:是上普通高中班,还是就读“国际班”?  相似文献   

6.
朱华忠 《上海教育》2005,(3B):63-63
许多学生把“笔记记得好坏”当成学习态度认真与否的一种标准,把这当成“对得起自己”的一种依据,当成“对得起家长和老师”的一个依据。这就出现一些学生课堂笔记记得很好,但是成绩并不理想的现象。对一些笔记很认真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老师也找不出其中的原因。家长来了,老师还表扬他们学习态度端正,把成绩不好的原因推说是智力问题或是学习方法问题。结果,造成一些或更多学生抱有这种“记笔记就是学习”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庞雯雯 《南昌教育》2004,(10):21-22
在一些学校,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8.
作为班主任,我们经常要跟各种各样的学生打交道,那么在所难免地也经常会遭遇形形色色的家长。大多数情况下,家长通情达理,能够与班主任一起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但有时,我们也难免会遇到一些特例,一些所谓“问题”家长:  相似文献   

9.
近期。一种被称作“家校通”的系统正在快速涌进校园,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普遍推广。学生到、离校时在终端设备上刷卡,就可以把信息发送到家长手机上。同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家庭作业、活动通知、考试成绩等一些家长比较关心的信息发到家长的手机上。  相似文献   

10.
“家校联系本”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学校的学生书包中都揣有一本“家校联系本”。这本是可喜可贺之事,小小的“家校联系本”反映出学校教育主动争取家庭教育支持与配合的开放意识,蕴藏着教师与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合作意向。但,仔细拜读,小小的“家校联系本”也真是既让人欢喜又让人忧。剖析一些乏味的“家校联系本”,至少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一是联系内容单调。除个别几天是校方“通知”外,如交款、变换作息制度等,其余的一概是关于学生作业方面的要求,很少有其他方面的各种交流、建议等。即便是作业方面。也只限于写、读、背方面,很少有观察、实践等活动方面的作业。同时,每天都是全班统一的要求,没有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要求与问题商讨。二是信息传递单向。联系本上只有教师对学生在家学习的要求.包括对家长的要求:帮孩子背、默、检查。没有家长向教师方面的信息输出。家长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馈,充其量只是高度浓缩于一个签名上。对此,有的家长戏称之为“家长作业本”。三是联系形式单一。天天都“联系”,天天都是班主任开处方式地罗列几条要求,没有表格式的双向调查和笔谈式的双向交流等等。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学生对教师的“不敬”事件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对老师动手。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2.
《广西教育》2006,(1B):19-19
吴晓林在《教师博览》2005年第10期上撰文认为.“师道”.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道之“尊”.一是尊重学生.二是尊重家长,三是尊最自已。所谓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有为人权利的人来看待.而是损害或践踏他们为人的尊严和权利,就会对学生人的发展和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3.
任秀君 《云南教育》2003,(8):6-6,16
在一些学校,尤其是我们这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普通中学,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对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要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在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当学生的“不敬”发生时,不激动、不发火,是不可思议的,但…  相似文献   

14.
《教育情报参考》2004,(5):35-35
美国一位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向那些他们最为了解,认为最能给他们帮助的成人来求助。研究还发现,这些人首推学生的家长,其次就是教师。因此,美国一些教育学发起了培养“指导教师”的行动。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一务”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还是学生的评价与家长的评价。这种评价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上,教师“好”则学校“好”;教师“不好”则学校“不好”。我多次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强调:一个教师好不好,不是我校长说了算,也不是其他教师说了算。学生说好,家长说好,才是真正好。当然,  相似文献   

16.
家访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法宝”之一,它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最真实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育。它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沟通的过程是教师与家长、学生共建“心桥”,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有利于交换意见,也有助于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7.
“减负”之后,学生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似脱笼之鹄的学生走出校门,用好奇双眼探寻大千世界。但就具体环境而言,如今走上街头,最醒目的是鳞次栉比的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室和格调不高的书摊。相当一部分学生挡不住电子游戏、录像的诱惑,泡进游戏室、录像厅,也有一些学生手捧《老夫子》,消闲打发时间。有的家长着急地说:“‘减负’最担心的是星期六、星期天”,“5+2真要等于0了。”更多的学生则渴望用这属于自己的宝贵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但令他们困惑的是:到哪儿去拓展自己的求知空间呢?到哪儿去寻找放飞自…  相似文献   

18.
“把关教师”,是学校里最优秀的教师。他们教学水平高超、教学方法新颖、责任心极强,在日常工作中能严格要求自己,更能严格要求学生,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普遍受到学校的认可、学生的接受和家长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一个院长被教师和同学们尊为“院魂”,这应该称得上是最大的荣耀,朱忠才就是一位被中国管理软件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称为“院魂”的人他说最让他感动的是老师、同仁、学生和家长对他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监狱,老师和家长是看守,我们是犯人。”西安某中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写校园的学习生活。组织作文的老师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目前家长“望子成龙”,学校追求升学率,社会要求高学历。过高的“期望值”让学生的心理压力太大,一些学生越来越厌烦日趋沉重的学习生活。在注重学历的今天,很多家长的眼睛牢牢盯在高分数和名牌大学上。但新学期开学,一些中小学生却不愿回到“沉重”的校园。在西安市的后宰门,一位刚刚上初一的学生告诉记者,他母亲下了岗,家里本来就不宽裕,但父母为了他将来能考上一所好大学,交了2万元“赞助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