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有关音乐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将葫芦丝引入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和”之谐、情之“悦”、理之“美”。引入葫芦丝教学能给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内容、完善学生的音乐学习结构。但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葫芦丝容易出现气息的控制、乐谱的解读、吹奏的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葫芦丝教学,培养学生的“手感”“乐感”和“通感”,助推学生葫芦丝吹奏艺术不断进阶,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人们感知音乐、欣赏音乐最直接、最常用的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听”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正确地感知和理解音乐,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从而增强音乐素养和才能。一、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听的注意力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低年级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设计简短而不同的音乐旋律短句代替口头指令,如“请起立”、“请坐下”、“准备活动”、“放松练习”等,用以调节课堂节奏,有效引导学生开展音乐活动。要熟悉这些短小而旋律各异的“指令”,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只有集中注意力才会“不出岔”。…  相似文献   

4.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参与音乐,要想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得到个性的发展,首先要具有‘心理自由’,它是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自由”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觉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活动的动力。教师在设计“歌唱”模块教学的时候,要激发学生参与歌唱的主动性,避免直接灌输音乐知识;在指导发声技巧的时候要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理条件,进行哼鸣练习、气息练习、跳音练习,结合演唱形式让他们体会独唱、重唱、合唱的细微差别;在设计教学策略的时候则要加强自主排练、整合鉴赏活动、鼓励个性处理。  相似文献   

6.
一、主题内涵。新课标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得到主动的发展”。音乐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育教学过程即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课堂中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音乐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学行为,由注重“教”转为注重“学”,有效促成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认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要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的“表现”这一领域里,新课标设定的初中阶段的标准是:(1)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奏活动。(  相似文献   

9.
艾杏珍 《教师》2023,(25):63-65
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丰富审美鉴赏和艺术表现的经验,使其形成积极的世界观、提升综合素养。音乐教学期间,教师要探索可以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方法和策略。文章作者运用经验总结法,介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和应用价值,说明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意义,结合教学案例指出教师可以灵活地将奥尔夫教学法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基础知识教学、音乐听赏与表现教学、校园音乐实践活动结合等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又提出音乐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音乐”,要着眼于学生的终生音乐学习。并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音乐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笔者依据新课程实验要求,在音乐课堂中进行了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1.
浅谈音乐学科的表现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学科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所以表现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也表现得比较突出。音乐课程中的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态度、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是用动态、积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一、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明确地表述:“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相似文献   

13.
敬悦吾 《教育与职业》2012,(29):119-120
大学音乐正逐渐成为普通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对大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进行探索,提出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合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灵活主动参与,掌握必要的器乐和声乐知识,这是深入感受音乐、提高欣赏水平的重要条件;课外音乐活动要培养学生的气质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教学评估制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实现的”。音乐以音响为载体给人以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歌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并通过多感官感知音乐,从而丰富审美体验,提高他们的歌唱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仅靠单纯的聆听音乐作品是不够的 ,必须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设计多种音乐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动”中参与音乐、感知音乐、体验音乐、鉴赏音乐。通过学生的“动”———动口、动脑、动手 ,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 ,理解音乐 ,从而获得审美满足 ,得到主动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感受与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要让学生在音乐熏陶中实现审美通感能力融合发展,从而有效提升音乐育人效益。应明确音乐审美通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审美通感能力的教学目标,依据“知、情、意、行”审美过程和教学内容分布特点,构建“音乐认知”“音乐怡情”“音乐炼意”“音乐笃行”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通感能力。  相似文献   

17.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理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音乐是听觉艺术,离开了听觉思维,音乐便失去生命。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所谓体验,就是学生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意义进行自我建构,通过个体的想象、移情达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众所周知,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表明了从知识为本位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的转变。反过来,学生的体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发现、理解和建构,增强自身的乐感,全面提高音乐素养。因此,音乐课堂一定要走出传统的重“技能”轻“感悟”的怪圈,…  相似文献   

19.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必须让学生人人参与音乐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今,在进行轰轰烈烈的音乐新课程教改中,如何更客观地认识器乐引进课堂,无疑是推进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第一,教法上要“活”。竖笛、口琴、口风琴等简单器乐引进课堂,是更直观化了的音乐教学,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但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克服单调死板的老模式,运用艺术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去探索、研究教学之路。首先,教材设计上要有多变性。在器乐的基本练习中,传统的教学是把音阶循环往返不停地吹(弹)…  相似文献   

20.
刘元圣 《学周刊C版》2010,(6):173-173
新课程标准突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新课标指引下的音乐教学要求是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实践中感受音乐魅力、体验音乐内涵,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同时,面对高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及对知识选择性的增强,因而音乐欣赏教学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