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侧重指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起源及发展演变,分析传统文化发展变化的原因,做到言而有据,论从史出,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历史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涵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民族独特智慧,更加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在新时代越发重要。叶圣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叶圣陶将培育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实现中国人和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经典名篇名著、传统技艺、文物古迹及其背后蕴藏的精神意蕴、道德修养、思想观念、民族智慧、审美志趣,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批判性继承、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叶圣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涵盖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类型,关注到了不同类型教育内部的层次架构。叶圣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布局、课程标准制定、文言的教法等确立了基本范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时代为观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以创新为指引,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坚持让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包括开设一系列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定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营造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正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理应是学校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策划者说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浴火重生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它深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中,渗透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正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理应是学校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策划者说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浴火重生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它深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中,渗透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立德树人的价值,历史课程对于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前,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历史课程改革将这种优势充分彰显出来。具体而言,中学历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给予积极的回应,即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张力。这三方面是一个文化精神、教育行为与课程结构三要素的有机递进与贯通。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对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智能化既给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一方面,智能化可以带来丰富的教育内容,催生多样的教育手段,创造多元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智能因素的广泛渗透也带来了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体地位动摇,资源配置不当,原生...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之魂,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及传承。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国内外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外来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推动了传统形态的转变。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必须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彰显中华文化的风华和魅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及影响力。本文将围绕着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策划人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时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来自最高层的声音,再次强调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今,以经典诵读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很多学校的教育工作中都占据了重要位置,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提升青少年学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在一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起于诵读而止于诵读。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如何完善?本刊特邀几位嘉宾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0.
传统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数千年中华文明不断凝结的艺术珍珠。它最能反映时代精神,最能表达人民心声,最能代表历史风貌。传统古诗词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生命深处,蕴含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中学阶段开设《古诗词文化》思政校本课程,能够增强中学生的精神力量、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中学生文化素养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主渠道与微循环的双重进路,其目的 在于双重路径融贯中的价值理性认同的生成.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目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样态,对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2.
马英华 《成才之路》2023,(10):73-7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文化遗产。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对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文章从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意义入手,分析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之友》2006,(11):63-63
在中学语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课。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好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理工类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发挥二者的比较优势,循序渐进,开展特色教育。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推进:丰富思想维度,扭转重理轻文的思维定式是前提;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工科特色是核心;整合优化思政课教师力量,对现有思政课进行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和主要途径,认为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6.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教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同样肩负着这一光荣使命。将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符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基础及课程群。与此同时,在大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材内容等几个方面入手,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要内容,加强课程建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及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是我国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一定的人格修养,对社会的关爱以及家国情怀。为此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既是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国家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说出发,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探析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牢固根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不同层面同时建构富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国家、地方与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并以“传统文化专修课”、“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与“渗透性活动课”等方式,在不同学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通过“渗透”“浸染”,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洗礼,从而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牢固的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扎实而创新地推进小学文言文教学,教师需要做到:主题导向,拓展资源明文本价值;拓展资源,深挖文本丰教学途径;关注表达,品析诵读获言语智慧;以文化人,群文阅读拓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