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词,按台湾学者朱维焕所说。始于清末邓实的《国学精论》一文,邓实以“国学”一词别于当时的“西学”。其实,区别于东西方学术.早于邓实的张之洞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学”,晚于张之洞的章太炎也写出“国故论衡”。“中学”“国故”“国学”名称稍异,指的是同一门学问。在我看来,“中学”“国学”在时间上有些模糊,也就是对这门学问在时问上没有界定。一般而言,这门学问所指的时问跨度是自先秦至清末这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要面对“无”与“有”的问题。“无”真的就是“没有”吗?事实说明,不尽然。“无用之用”更有用。本期“焦点”探讨的是让孩子学习国学的问题。不管您对孩子学习国学持什么态度,本刊记者对于徐勇教授的采访《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一文值得一读。如果您也想问“让孩子学习国学有什么用”,可以重点读读徐勇教授的这段话。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国学,“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千字文》是我国重要的蒙学典籍,翻译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途径之一。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宏观和微观梳理《千字文》的德语译介传播,分析译本特点,并从译介模式的视角出发,探索中国典籍走出去的影响效果,为中国蒙学典籍外译提供启示,以期更多的国学典籍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追求,而它们的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像纽带一样,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像土壤一样,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使中华文化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国学是建设新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6.
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人家讲“科学”,你总不好讲“反科学”;人家讲“民主”,你也不好讲“反民主”,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那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追求,而它们的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像纽带一样,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像土壤一样,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使中华文化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国学是建设新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财富,它的精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可是,目前小学生汉字写得歪歪扭扭、古诗文理解得浅尝辄止、传统文化学习得枯燥刻板、活动课程做得形散神无的现象时有存在。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学校构建了以国家课程、“读·国学”和“做·国学”为基本内容,包括进程、评价及其实现方式在内的“养正”课程行动图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弘扬,引领学生“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做有灵魂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国学”这一名称本指国家的一种高级教育机构.今人所用之“国学”概念,起于清末民初,乃对西学而言,其所指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统称。民初学者提出“国学”和“国故学”,虽包含抗衡西学之意,但其所采之研究模式和方法,却反倒是奉西学为圭臬。当时学者对“国学”和“国故学”这一概念的含混和模糊性颇感不满。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兴起了一股所谓“重振国学”的热潮。人们知道,在“重兴国学”和提倡“读经”这些问题上.自近代以来,文化界就是有分歧的.而且曾经发生过几次大论战。目前当然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王艳华 《考试周刊》2010,(3):53-54,79
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模式是“多元一体”,在鸦片战争爆发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以保护、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然而“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华文化形成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曾不同程度地接触到一些“国学”。在某种程度上,“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的“蒙学”。但在商业大潮面前,由于潜修“国学”就必须要有静心书斋与甘坐冷板凳的准备,因此,“国学”热一度降温。尽管当前“钟情”的人不少.但以之为一生职志的人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3.
张明 《湖南教育》2014,(11):40-41
儿童读经,自古有之。翻开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典籍诗赋,始终伴随朗朗童稚声音,流淌绵延到今日。问题是,对于当代儿童而言,何谓经典,怎样读经,依然模糊着我们的双眼。  相似文献   

14.
王玫 《山东教育》2011,(5):24-26
近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国学”热,有的地方还办起了“国学”学堂、现代“国学”私塾,让幼儿读经、以“文”化人,甚至还出现了以幼儿吟诵“国学”诗篇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尺的百日追风现象。如何思考国学传承与现代教育接轨的问题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国学经典属于中华文化,是其中不朽的作品,对初中生而言意义重大。本文就国学经典阅读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朱喜 《高中生》2015,(1):20
近年来国学热得发烫,讲国学的人更是层出不穷。很多人都算是国学大师,很多典籍都算得上是国学读本。且不说讲的人能不能开宗明义,就是写的书也很成问题。其实学国学从三本书上下工夫,将它们作为源头就可以了。一本是《道德经》,一本是《墨子》,另一本就是《论语》。至于其他典籍,只要把上面三本书理解透彻了,就可以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7.
引言 近年来国内学界掀起了“国学”热潮,一些学者热心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学习、研究和评价,意在继承与发扬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尽管对何为“国学”、国学的价值究竟应当如何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热心提倡国学的人也有不同的出发点,但就重视祖国文化传统、培养民族精神这点而言总是一件好事。然而,继承祖国文化传统、培养民族精神,如果没有年青一代的积极参与,如果广大的中学生、大学生对此完全隔膜、冷漠,则“国学”不过是一小部分学者躲在“象牙塔”里搞的自娱自乐的小玩意,不但“薪火”无法传承,而且还会受到青年一代的抵制和排斥。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让国人流连忘返,也吸引了国际友人学习中华文化,近几年大火的"孔子学院"和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就是最好的证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最精髓、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颗明珠,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首先应该从内部做起,从少年学生的国学教育做起,带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领略国学文化的精髓,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新时期少年。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引导学生挖掘国学经典中闪烁着的智慧光芒,学习其中优秀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成为弘扬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的小使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浅述“国学”的概念,以及这一概念出现在清末的意义,进而讨论了“国学”与今日学术分类的关系,“国学”的范围,研读“国学”古籍要探究元典、排除误导,弘扬“国学”的学术研究而不宜倡导青少年普遍读“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首先。对“国学”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就存在很大差异。“国学”是一个集合性很强的概念,它应该是指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积累、积淀的思想文化的总和。在当前的“国学”文章和“国学”宣讲中,既有专指儒学或孔子的,也有精华和糟粕不分的,可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国学”也好,传统文化也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