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越 《教学与管理》2012,(24):37-38
一、德育内化与内化过程1.德育内化德育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的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使自己自觉地追求道德。德育内化往往以德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出发点,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认同和理解以及自觉自愿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指出,交往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言语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当前中小学德育低效,已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扭曲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导致了人与人之间难以相互理解和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3.
德育过程中的信息运动特点及信息输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德育过程中信息输送与信息接收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指出受教育者在接收信息时,要克服能力限度、乏动力、情绪波动、价值反取向、思维定势、环境干扰等方面的障碍;而教育者在输送信息时,则应遵循精选、适量性原则;多样、激发性原则;典型、真实性原则;时效、适应性原则;反复、持续性原则;动力、激励性原则;科学武装性原则;目标自控性原则;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过程中的信息运动趋于科学性,从而实现最佳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传统的德育方法,只注重对受教育者实施道德知识的输入和笼统的品行要求,缺少可操作的科学措施,从而使德育过程缺少必要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德育》2015,(1):4-8
《中小学德育》(原《小学德育》)创刊三十年来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份有着鲜明实践风格的刊物.也正因为这份实践情怀,才让她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者中拥有了巨量的读者群和极高的美誉度。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受教育者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提供道德认知,增强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可德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在社会转型和生活剧变的新时期,德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更艰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依据协同理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构建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要素在不同时期内分别作为序参量主宰着德育网络。引入协同理论,可以关注学生道德自然发展的不同阶段,从而分阶段性地在三个要素中选择合理的序参量,实现各层次阶段自组织运动的过渡,最终实现德育网络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在教育学视域中谈论教师素养,认为教师素养就是预设教师素养的结构框架和教师的努力方向,能为教师教育提供相应的帮助,让教师获得生命活力的体验和满足感,进而增强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更为内在的执着追求,推动教师素养自觉提升。过程理论视域下的教师素养为教师教育提供了  相似文献   

9.
坚持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根本目的,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然而在现实道德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窘境是受教育者一方面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下对一些道德辞令背得滚瓜烂熟,而另一方面一遇见真实的道德情境,又不能根据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事.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现象大量存在.尽管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也反映出我们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较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德育的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德育科学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在新的时代,德育创新具有更为紧迫的要求。因此,德育的创新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德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就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多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为了有效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意义。为此,文章对生活德育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了讨论,了解生活德育的具体内容,分析生活德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并加强有效措施的采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相似文献   

12.
教师要将品格道德的培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换言之,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具有品格道德的人。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向来以高道德标准加以严格检视,教师除了要有相当的道德标准与敬业精神外,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个人品质。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德育理论尤为强调教师自我修养,“师德”承担着教师的个人修养以及应有的行...  相似文献   

13.
《广西教育》2005,(10B):9-9
蒋一之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它在德育观上主要表现为;1、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虽然是一种规范、一种约束,但这种规范性对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外部强制,而是人类追求理性和自身完美的工具,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在于承认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加强网络德育理论研究是网络德育实践的基础,网络德育过程理论是网络德育理论体系的核心.文章从网络德育概念入手,揭示了网络德育的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转化过程,从而论证了网络德育过程的规律,为科学构建网络德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生态体验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它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中,反思与构建一种互生共存的生态和谐道德观,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纵观传统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德育模式,剥夺了学生自然生态的生长机会与条件。要根本改变说教的模式,就必须尊重学生自然生态的道德体验过程,还给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让他们享有进行道德抉择、思考道德行为与后果之关系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  相似文献   

17.
作为怀特海过程哲学核心范畴的摄入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认知者和认知对象是互动生成、内在统一的。它是以动态的、联系的和立体的视角,以主客内在统一的方式来观看、理解和解释世界及其本质的。基于这一理论高校德育教学应树立立足生活、培养智慧、创生过程、回归直接经验的教学理念,在高校德育教学实践中也应肯定学生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关注共情,培养道德直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创造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裘指挥 《江西教育》2001,(11):24-25
当前德育实效不够理想的原因,从根本上看主要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德育过程的本质和特殊性的认识不透。特别是许多德育工作者习惯于把德育过程等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忽略德育过程中的“特殊双主体结构”,未能深刻理解德育过程固有本质赋予德育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内容、方法等的特殊意义。本文拟就德育过程的本质及其特殊性做一点探讨。一、德育过程本质的界说根据唯物论的观点,在事物发展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对象这一内因的能动作用,德育工作者的作用是组织适合德育对象…  相似文献   

19.
仇月红 《中国教师》2009,(Z1):276-276
<正>从认识方面看,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的教育活动过程。学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其相互作用当然是离不开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也就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实施公民教育是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公民教育提出了内在需求。从国家德育政策视角审视我国中小学德育,可以帮助我们前瞻公民教育发展走向,在政策层面引领中小学德育实践的深入展开。我国在德育政策下进行的公民教育还存在一些暖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公民教育的本土化问题、民族精神的教育问题、政策推动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