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禅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特殊经历使他逐渐接近并笃信禅宗,禅宗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还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及思维方式。但我们还应认识到,禅宗对他的影响并非无处不在,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是在禅道融通的背景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加里·斯奈德是当代美国禅诗的重要代表诗人,其诗作受到中国禅宗思想和中国古代禅诗的影响。在禅思、禅机、禅悟、禅境四个方面都将禅宗基本要义和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并结合美国本土特征和英美现代新诗运动形成其独特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3.
以禅喻诗是中国古代诗话中一个重要现象。但历来学者,多只注重研讨严羽如何将禅宗思想及思维方式运用于论诗,而对诗禅特质本来就有相通之处不甚了了。其实严氏正是在认识到诗禅关系十分“亲切”的基础上,借禅为刀,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征的。本文即以《沧浪诗话·诗辨》为中心论题,结合其他受严氏影响的诗话家的有关论述,对诗禅在特质上的异同以及在审美体验、表现方式诸方面的渗透影响作出辨析。  相似文献   

4.
加里·斯奈德自幼便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终生身体力行,笃信禅宗。他不仅是一位现代化的隐逸诗人,而且吸收和借鉴中国禅宗思想,内化成其自身的禅宗观,并以此来观照人生、社会和世界。禅宗是他的生命之源,也是他翻译和创作之源。本文从禅本义的角度探讨了斯奈德的寒山译诗及其诗歌创作的诗禅意趣。  相似文献   

5.
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真正的创立者乃六世祖惠能。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禅宗的精髓。惠能提出的“顿悟”学说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取得了禅宗正统的地位,一时蔚为显学,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更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恰如元遗山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诗与禅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趣:“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相似文献   

6.
秦思 《中学生英语》2023,(4):95-107
20世纪70年代迄今,美国出版多部中国禅诗英译选集及禅宗隐逸诗僧诗作单行本,英译中国禅宗诗歌逐渐形成中国古典诗词在美译介一个醒目的翻译诗学特征与诗歌翻译次场域。禅诗翻译既是翻译文学,也是诗歌文学和宗教文学。本文试图从禅诗英译发生时美国的宗教、文学、以及诗歌翻译三个方面回溯与梳理禅诗英译次场域形成的历史脉络,再现禅诗英译在美的滥觞与发展。归根结底,禅诗翻译的形成与建立,源自宗教、文学与翻译场域的历史互动与对话融合。  相似文献   

7.
禅宗思维和诗性思维之间的“自性”观、“空”、“无”观有着本质的区别,禅与诗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但二者也有着极大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还并非时人所论述的那样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而是一种双向渗透,禅宗思维中也不可避免的渗透着诗性思维。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古代的诗性思维最终促使了禅宗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禅诗是禅与中国古代诗歌相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诗歌类别。禅诗以禅为体,以诗为用。禅力求通过主观心灵的直觉观照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创造中的情景交融和言外之意等特征极为相似。禅选择以诗为载体是中国古代诗歌具有与禅意表达独相契合的内在联系,即意境。禅诗的美学价值即禅诗意境。禅诗的意境表现有五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曾有过一种独特的气象:汉魏以后,由于佛教的传播和禅宗思想的流行,以诗论禅、援禅入诗渐成风气。诗人谈禅,禅师占诗成为雅趣,历代诗人以此相沿成习,诗学与禅义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及至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之论一出,却又引发了一场是非之议。争论的焦点就是诗歌的创作欣赏和学习是否等同于参禅。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也是一位精通禅宗思想的学者。他创作的大量禅诗,造诣极高。虽然一生四度贬官,命途多舛,但他却能直面现实,笑对人生,这与他的禅宗修养和参透禅机不无关系。本文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梳理了他的一些诗、词、文、赋,探索其禅宗理念的形成,并作出意义辨析。  相似文献   

11.
李中峰先生是当代西部一位杰出诗人。他热爱传统文化,文化功底深厚,具有浓郁诗人气质,几十年来创作的诗赋近3000首(篇),其特点一是众体皆备,诗词曲赋文兼写,诗歌以格律诗为主,格律诗以七绝见长。二是题材广泛,咏怀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新田园诗既描写原生态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又体现了当代农村的新风尚;讽喻诗继承了中国诗歌的"美刺"传统。三是风格多样,其中有一些七绝佳作令人拍案叫绝。中峰先生的诗赋创作继承了中华古典诗赋的优秀传统,又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中峰先生以及当代许多传统诗歌创作实践是对后现代非诗化诗风的矫正。将当代众多的创作古体诗赋的作家屏之于当代文坛之外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不能只把眼光关注到小说、散文及现代诗上面,应该放开眼光,抛弃陈见,关注那一大群以古体格律诗为载体来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诗人及其他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王维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诗风。性本清净、万法虚空和常心是道是禅宗思想的不同层面,由此结合三首诗歌的不同翻译文本比较,评析王维诗歌中禅文化的传译视角、方法与效果,提出禅诗翻译应着眼于禅宗思想的"意美"传递,为此要注重意象与意境的移植。  相似文献   

13.
伟大诗人杜甫具有善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即使在其为数不多的七言绝句中也体现得比较充分。其对七言绝句题材的开拓主要是以联篇绝句反映重大政治题材和以绝句论诗;对抒写个人感兴等传统题材的新变主要是以描述等手法具体细致地摹写景物以表达其闲适之情,此与传统七绝力求浑然悠远的风格以及主要抒发送别、宫(闺)怨等情怀有所不同,显示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罗隐一生"十举不第",穷愁失意,却始终能自觉地面向现实,去揭露和批判现实的种种弊端.他的诗文创作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主题、艺术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从主题上看,罗隐的诗文都表现出警时鞭恶的创作倾向,但其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揭露没有《谗书》那样深刻、集中;从艺术上看,罗隐诗文皆擅长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旁敲侧击地进行揭露和讽刺,但《谗书》的讽刺手法和讽刺力度明显胜于他的讽刺诗歌.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是北魏鲜卑族后裔,生活在女真、蒙古政权下,在民族、君国等观念方面与传统儒学有异。其诗就题材言成就最高的是纪乱诗,其次是山水诗、题画诗。就体裁言成就最高的是七律,其次是七古、七绝。其成因除地域、时代外,还与其崇尚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性格及兼蓄唐宋诗的文学观念有关。其词虽也主写人生感慨,但与诗相比,侧重于个人际遇。其爱情词、山水词的成就也很突出。其词不仅兼蓄豪放、婉约,而且能熔为一炉,是苏、辛之后的又一大家。  相似文献   

16.
戴望舒是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诗坛“现代派”的中心人物 ,他将西方象征主义诗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精神融为一体 ,在“隐”与“显”之间以情绪韵律创造诗歌形式 ,意境抒写精妙自然。他的诗歌艺术是对中国新诗坛诸多不良倾向的反拨 ,为现代主义文学民族化的艺术表现开辟了较广阔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论诗哲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的诗歌对社会、人生、自然、宇宙的哲理表现,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杜诗中的哲理,有以议论和警句的形式表现的,更多是寄寓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物象与事象的生动描绘之中。这些作品是诗情、画意与理趣三者完美的结合。大变动的时代背景、杜甫以儒为主兼收佛道的思想、颠沛流离的人生体验,以及他对曲尽物理的自觉追求,是杜诗丰富深刻的哲理意蕴生成的原因。杜甫哲理诗对宋诗理趣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是宋诗理趣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诗坛中,骆一禾是"被遗忘"的重要诗人,无论从诗歌史还是从诗歌价值的角度,骆一禾以及他的诗都应该受到更加重视和应有的认识。骆一禾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一种诗歌写作的可能,他的诗学追求同样可以给当下的诗坛带来巨大的启示作用。论文从品格魅力、诗歌创作、诗学追求三个方面浅略的论述了骆一禾其人其诗以及诗学主张,借此来重新认识诗人骆一禾。  相似文献   

19.
函可是明末清初著名诗僧,他著有大量咏千山的诗歌。函可咏千山诗歌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写千山自然景物之美,抒山居林泉之乐;二是记游千山旧址古迹,抒怀古之幽情。三是禅趣禅意的写照。其诗歌艺术特点是自然生动,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20.
邵洵美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要的唯美主义诗人和诗论家。他对探索中国新诗的出路,做了深入思考。他的诗论文笔洗练,观点鲜明,自成体系。其早期诗歌显示出较多的模仿色彩,诗论多是译介英国唯美主义理论;后期他总结了中国新诗历程,自觉探索新诗出路,诗歌创作和诗论上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