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教育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体育教育与人的现代化》一文,对学校体育如何贯彻“三个面向”,给人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拜读了真名老师在1999年第2期《体育教学》上发表的《从体育课教“紧急救护”想起、谈起》一文,感触颇深。真名老师从体育课教“紧急救护”——“三防”教学内容,一语道破了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紧迫性。下面我结合体育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  相似文献   

3.
浅谈体育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体育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汇、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而文化的研究恰恰是一种综合性的考察。本文试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体育文化的内容和特征进行探讨。一、什么是体育文化按照“文化”的一般定义,有学者把体育文化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层是运动形态(包括身体运动形式及所使用的场地、器材等物质形态),中层是体育体制(包括体育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教学训练体制等),深层是体育观念(包括身体观、运动观、价值观、方法论等)。《体育运动词汇》中对“体育文化”的定义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练习来…  相似文献   

4.
本篇为深圳市体委副主任苏穗同志《深圳特区体育的实践与再思考》一文的若干章节,文章对“体育强国”、“体育体制改革要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关于走职业化道路”等热门话题,都有很新颖的论述,值得各位读者一读。  相似文献   

5.
《体育的未来》一书由英国学者大卫·科克所著,共分8章.该书立足当代英国、美国与澳大利亚的学校体育历史与现状,梳理出体育的三种未来场景,包括趋同、激变和灭亡.书中定义体育的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审视体育中“技术动作存在体育”主导的观点,以及重构体育所依托的若干关系范畴,对我国的体育理论与实践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 细读了《学校体育》1990年第5期上贝百欣等同志撰写的《对体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以下简称《探索》)一文,感觉耳目一新,颇受启迪。时下,体育教学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正确揭示体育教学规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赞同《探索》一文对教学论、体育基础学科与体育教学关系的认识和论述,但对《探索》一文中提出的三条体育教学规律,认为有值得商榷之处。一、什么是规律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又是有规律的。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  相似文献   

7.
再谈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拙文《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在《学校体育》1987年第1期上刊发后,感到言犹未尽。根据教改实践的体会与思索,再就“快乐体育”及其有关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得到批评指正。一、“快乐体育”辩析早在1983年我们就有了“快乐体育,的断想。1985年在总结重庆市点上体育教改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正式提出了“快乐体育”的主张,并把它作为小学体育教改实验的主题加以倡导。后来见到了关于日本“快乐体育”的报道,我们借鉴了其中的个别观点,并于1986年写成《让体育课成为主动体育、快乐体育》一文,同年在厦门市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  相似文献   

8.
谈《体育之研究》的版本、注释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准确地研究《体育之研究》,笔者对《体育之研究》一文自1917年发表以来的各种版本作了认真的校勘和研读.在这基础上就《体育之研究》的版本、注释与白话翻译等三个方面谈了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对《中日大众体育的“时间差”》一文的讨论意见徐刚生看了《体育文史》杂志1995年第三、第四两期刊登的占元镇同志所写《中日大众体育的“时间差”》一文,有收获、有启发。我赞同这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提出供作者和读者研究。一、把日本的《体...  相似文献   

10.
吉云 《体育世界》2013,(12):131-132
“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人文”的理念是“和谐”,是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古文明的融合,奥运不仅要“更高、更快、高强”,也要“绿色、科技、人文”。在新颁布的体育课程标准中,“和谐”就是体育课堂教学要与时代,与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性相和谐。假如构成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比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之间都和谐了,教学的有效性就得到了保障,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能够体验运动技术、技能学练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张振华 《体育与科学》2005,26(6):9-10,15
阐释张之沧先生《论身体教育的迫切性》一文新质观的意义;辨析张洪潭先生《体育的主旨是强化体能而非保健养生》一文“体育与健康”的观点,并商榷该文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学校体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普及;同时,也要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在国家体委与教育部共同颁发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中,也明确提出建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目的任务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体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材,为发展体育事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体育辞典》出版说明指出:《辞典》“选词以常见常用者为主,释义注意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又说:“由于我们经验不足,以及其它一些原因,收词、释义、编排等方面难免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体育辞典》部分条目补正”一文(下简称《补正》)的作者,对《体育辞  相似文献   

14.
开展东西方文化对体育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与科学》杂志开展体育运动的文化学研究的讨论,这是我们体育理论界的一个喜讯。正如卢元镇同志在他的《体育运动的文化学断想》(《体育与科学》第五期)一文所指出,如果在当前引起全国关心的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中,我们体育理论界保持沉默的话,“这可能再次造成体育理论与其它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在开放政策的条件下,我国体育事业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者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具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力。一种良好的学佼体育传统与风气,对学生体育情感的激发,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行为的驱动,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强烈而深刻的,因而引起学校体育界的高度重视。本刊发表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姚蕾博士等撰写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构建》一文,值得一读,对营建一种良好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不无帮助。  相似文献   

16.
<正> 我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既不是增强体质,也不是掌握“三基”,而是培养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习惯,最终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第一,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目的和“增强体质”,掌握“三基”相抵触。以往,我们总认为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或掌握“三基”,其实这种看法与学生的主观意识是相矛盾的。沈阳工业大学的任恩忠、吕德忠两同志在《掌握学生体育心理倾向,促进体育教改》(1986年全国学校体育学术报告会入选论文)一文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今年第3期卷首发表了丛文同志的《“成功体育”的呼唤》一文后,在学校体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读者来信、来电问:“成功体育”到底是什么?为此,我们决定开设一个[为“成功体育”奠基]的小栏目,一万面邀请一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就有关“成功体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另一方面也热忱欢迎广大读者来稿,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探索学校体育到底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体育教学中“不成功”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一文,从反面揭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的必要性,我们以此作为这一专题研究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于1995年6月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潮,不仅在学校体育改革中,而且在社会群众体育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一、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终身体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子系统,意指个人终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观主张将  相似文献   

19.
构建《体育与健康》大课程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了贯彻和实施这个重要决定,国家教育部在去年底印发了几年义务教育阶段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并要求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统一使用新修订的过渡性大纲来上好《体育与健康》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体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6期刊登的《走进体育语言——对体育与竞技思想混乱问题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走》文),是近年来在讨论体育概念问题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品,有必要加以讨论、评说。 一、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走》文在最后一大段的开头说:“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体育观的争论。一种是以强身为目的、以运动为手段的体育观,另一种是以运动为目的、以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