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与写作》2005,(9):18-18
2005年8月15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举办了“抗战时期新闻摄影展”。  相似文献   

2.
王炬 《新闻导刊》2005,(3):49-50
当今国内报业竞争日益激烈,新一代媒体还在趁势而上。在现实的竞争中,一个大型城市究竟可以容纳多少家报纸?在同城名报荟萃中又如何突破重围?答案见仁见智。研究过去的报业实践也就很有必要,其中,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报业的竞争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大公报》头上顶着“小骂大帮忙”的帽子,并且因在抗战初期的“缓抗”言论,历来饱受批评,这些事实容易给人们一种误解,即《大公报》宣传抗战不力。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虽然由于抗战时期战事频仍,《大公报》的出版地一再变迁,由津至汉、渝、至港、桂;由于战时纸张匮乏,版面也一再缩小,由十四版缩为四版。  相似文献   

4.
王海 《新闻爱好者》2007,(11):23-24
《澳门新闻纸》是中国最早的译报,也是中国人自主办报的先导。中国近代报纸的起源无非从两个路径追根溯源:一是源自唐朝以后的邸报和宋朝的小报;二是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近代报刊。邸报作为唐宋以后历代朝廷发布政令、记录朝廷政事和皇宫事宜的官方报纸,宋朝以后民间兴起的小报、清朝初期的《京报》都没有演绎成为大众化报纸,即  相似文献   

5.
彭鹏 《军事记者》2005,(12):34-35
《新华日报》“群众路线”的时代背景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经历了十年内战,由于我党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共赴国难,团结抗日。《新华日报》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创办起来的。作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当然是一种新闻媒体,然而它又绝对不是一般的新闻媒体,因为国共两党势不两立而又会暂时合作、在合作中又不时斗争的格局深刻地影响着《新华日报》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的广播演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广播——尤其是抗战的广播演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当时,伴随着战争进程.中国政要和社会名流纷纷通过电台发表演讲.激励国民。抗日战争进程与名人的广播演讲因果相继.构成了那一时代的一道特殊景观。  相似文献   

7.
黄伟 《青年记者》2020,(9):88-89
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后方国统区发行的一份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彼时,该报高举民族大义旗帜,始终以“坚持抗战”为主轴进行全方位报道.特别是该报对沦陷区的报道更唤醒了无数国人沉睡的灵魂.当然,该报在硝烟中的呐喊,也增强了全国民众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8.
<正>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陕西教育界表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一边是刺耳的爆炸声,一边是报国御辱的读书声。从抗战初期仅有的1所高等学府,发展到抗战结束时的16所高校,陕西的抗战教育史再一次证明,只要使命在肩,不屈不挠,任何外来企图亡国亡种的势力都无法征服一个五千年文化一脉相传的民族,陕西的不屈不挠,使之成为了民族文化的振兴之地  相似文献   

9.
蒲俊宏 《兰台世界》2021,(4):135-139
南洋侨汇是二战中支撑中国战时经济的重要力量,它对于支撑战时货币体系,稳定战时经济秩序,推动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抗战时期,日本除了对华军事侵略之外,还通过各种手段实行经济侵略,其中南洋侨汇则是经济侵略的重要目标.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日本在经济侵略中争夺南洋侨汇的主要手段,以及分析对南洋侨汇和...  相似文献   

10.
《历史档案》2005,(4):134-134
本刊讯 由韦庆远教授撰著的《澳门史论稿》一书,近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12.
周莹 《青年记者》2020,(5):109-110
上海于“八一三”抗战失败后成为“孤岛”。日方要求所有华商报纸“须送小样予以检查,不经检查之新闻,一概不准登载”①,《文汇报》只好以外国人做保镖,挂洋商招牌进行经营②。同时,日军对报人及报馆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国民党更是企图对其惨淡的经营状况伸以“援手”。  相似文献   

13.
14.
王宁宁 《兰台世界》2012,(16):34-35
近代以来,被誉为"革命之母"的海外华侨为祖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内政府对华侨的态度逐渐由消极管理转为积极辅导。华侨教育作为侨务的重要部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抗战时期,海外华侨人数最集中的南洋地区几乎全部沦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江苏省委主要驻在上海,下辖党组织的分布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存在时间只有5年两个月(1937年11月-1943年1月),但它在当地重建和发展党的组织,大力广泛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19作,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的指挥中枢,在与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人民实行国际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同时,也广泛开展了国际交往与交流。在抗战期间,除了同盟各国频频进行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往外,驻重庆的外国大使馆和公使馆,即多达30余个,此时是重庆在国际上树立威望、提升形象,成为“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之一名词”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7.
18.
高歌  祝阳 《新闻世界》2014,(6):227-228
本研究综述涵盖国内外对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研究现状。国外不乏对《新华日报》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政治学、人口研究、应用伦理学研究、国际经济学研究等领域,但对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研究还鲜少见到;国内对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研究比较广泛,近十年的研究既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继续深入挖掘,又体现了新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2月20日,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遍遍在濠江之畔奏响,充满希望色彩的莲花区旗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澳门半岛升起。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中国人透过荧屏耳闻目睹了这激越的历史瞬间。在这个举国欢腾的不眠之夜。各报的记者编辑们也在忙碌着在这一天的报纸上展示才华,记录历史,为读者献上一份份划时代的报章。 潜心尽力修盛事 浓墨重彩泼华章 12月20日各报给人的总体感觉首先是浓眉大眼,浓墨重彩。大字标题、大幅照片在各报的版面上均唱了主角,以澳门回归命名的专版及栏目比比皆  相似文献   

20.
邱识 《传媒》2022,(16):86-87
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的党报,也是其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报纸,在提高中国共产党政治影响力、达成广泛的宣传舆论阵地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受特定因素的影响,该报在当时形成了鲜明的编辑特色,而其中许多理念和范式,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对此,本文从编辑机构、版面设计、读者工作和文稿写作等四个方面入手,分析归纳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编辑特色,以期为当代纸媒的编辑革新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