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知冲突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其观点是: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时,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上的失调,这时人的心理会出现紊乱或不安,就会力求通过重新组织或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新的认知上的平衡.因此,在教学中,认知冲突是学习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金建华 《青海教育》2002,(12):42-43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倘若在人们的观念或信念中出现了不一致,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失调,他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和谐。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某种不和谐,使学生处于一种问题情境之中,这时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可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此,本人体会如下。一、通过化学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某些新颖奇特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学校履行其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本质,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职责。我国的传统教学论偏重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在课堂中的运用,而忽视了认知心理规律的课堂教学功能。本文试着从认知失调的角度,依据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一、从认知失调的心理现象谈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认知失调的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其核心观点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一…  相似文献   

4.
认知冲突是指人的原有概念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解决这种认知冲突获得心理平衡的动机。而著名  相似文献   

5.
许海 《语文知识》2014,(8):33-34
近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表明:当个体对外界新的刺激出现认知上暂时的失调——即认知上的冲突时,心理上就会力求重新去组织或改变它,并积极加以调适,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这种因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连续不断的平衡过程,就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产生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6.
小学科学课中的认知冲突主要是指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与当前观察到事物产生矛盾或冲突,使得学生心理不平衡;或者是自己的探究结果与同伴相悖或不同,使学生心理失衡。当冲突产生时,学生急于想平衡这种失衡,试图通过探究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认知的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呢?  相似文献   

7.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充满着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心理上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对立统一是人们心理发展中,矛盾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上出现不平衡,必然导致人们去努力寻求平衡,这是人的本能。因为不平衡会使人感到不舒服,不痛快。当然,寻求平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如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难题,肯定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有的学生会采取积极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难题;有的则采取消极  相似文献   

8.
<正>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学生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以及相互之间的认识差异,也就是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的心理就会失去原来的平衡。当学生心理失去平衡后,他就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就会通过进步学习来建立心理平衡。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并形成的一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心理平衡是人类的需要,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经历着种种打破人们心理平衡的事件。于是人们的心灵永远处在平衡的打破和平衡化的矛盾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潜能为寻求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而被激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0.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一个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目前面临的情境之间的矛盾或差别。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人们的惊奇,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诱发思考那些与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形成心理上的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一、利用认知冲突,启迪学生思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是否产生兴趣,也只有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了兴趣,才  相似文献   

11.
利用认知冲突 激活学生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时不能同化、接纳呈现在眼前的新知时,或新的信息与其原认知结构不相符合时,或动用、调集了全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后仍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时,他们便在心理上生成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称之认知冲突。激烈的认知冲突既会激起学生激烈的思维震荡.又会引起学生学习需要的不平衡,情感领域中便会生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学习、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运用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对新的观点、现象进行解释时,原来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心理上出现“失衡”,本能地产生一种要恢复平衡的需求。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语文考试成败结果归因的一般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中生语文考试成败结果归因的一般特点研究韩仁生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归因理论在心理学界日益流行。它是当代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认为:“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或推理,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  相似文献   

14.
一、对"补偿心理"的界定所谓"补偿心理",是指人们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时,企图采取新的途径发展和表现自己,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要求。良好心境的保持有赖于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15.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创  相似文献   

16.
正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不能包容,或不同认知主体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产生解决认知冲突获得心理平衡的动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巧创故事情境,预设认知冲突;链接新旧知识,引发认知冲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认知冲突;巧妙设置陷阱,触发认知冲突。充分展现课堂魅力,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去发现知识、探究  相似文献   

17.
正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学习者发现原有的认知结构一时不能同化、接纳新知时,或新的信息与其原认知结构不相符合时,或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时,原来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他们便在心理上生成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称之为"认知冲突"。强烈的认知冲突会生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学习、主动参与探索、渴望获取问题解决办法的心理倾向。于是,对新知的探求成为一种强烈的内在需要。如果教师能及时巧妙地挖掘利用这些认知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人们探究和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影响学习的诸多非智力因素之一,它的产生是以认知过程为前提,而一经产生又会反作用于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9.
社会心理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人的心理无时无刻不在被一根神秘的杠杆左右着,杠杆的一头是人的劳动付出,即人通过自己的体力或智力向集体或个人所作的“投入”;杠杆的另一头是其获得的报酬,也就是投入后的“产出”。人们一旦发现杠杆向“投入”一端倾斜,自己“投人”太多、“产出”不足时,会变得情绪低落,行动无序且不易控制,甚至对“投入”的直接受益者实施破坏,以降低“投入”的价值,求得心理平衡;相反,当人们确认自己的“投入”得到了合理的“产出”,就会行为理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总有一种要保持其认知协调的倾向,一旦不协调,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认知、情感、态度或行为的改变。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诸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教师之间构成了一定的关系,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随着教学的进行,这种暂时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变得不相协调。为重新达到平衡,学生就会积极思考问题,努力调整自己,不断解开困惑,以使自己回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