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事业单位聘用制劳动合同性质上属于劳动合同,理应纳入国家统一的劳动台同制度中,受劳动台同法的调整; 事业单位在性质上与企业不尽相同,但其用人制度与企业的用工制度没有本质区别,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也没有本质区别。不能因为行政管理部门权限划分等原因,将事业单位聘用制合同排除在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之外; 2005年制定公务员法后,事业单位中的绝大多数人员被排除在公务员的范围之外,这部分人员如果不能适用劳动法的规定,发生有关争议时将无法可依; 将事业单位聘用制劳动合同纳入劳动合同法调整,能够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实体法保护,也有利于解决事业单位存在的积弊,缓解改革带来的社会矛盾,促进事业单位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王晓珉 《当代电大》2001,(7):61-62,64
2 名词解释题 劳动法 劳动关系 劳动权利能力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境内职业介绍机构 劳动合同变更 集体合同 集体协商 基础工资 工作时间 加班 劳动卫生规程 在职培训 职业技术证书 社会保险 职工福利 劳动纪律 伤亡事故 和解 劳动争议3填空题 1)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_。 2)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_与_ 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3)我国劳动法的本质是_的劳动法。 4)我国劳动法的性质是_的劳动法,具有_的本质。 5)我国《劳动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_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_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相似文献   

3.
3 填空题1)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世纪上半叶。2 )是劳动法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3)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公约和建议书的主要依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的 9项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中的原则。4 )劳动法的产生 ,在 19世纪是以的形式出现。5 )从资本的组织形式上可以将劳动关系分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劳动关系、的劳动关系、的劳动关系、的劳动关系等。6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是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7)一般意义上的劳动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劳动法在、、的效力范围。8)在调整的原则上 ,…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的全面正式施行,是以法律形式调整我国劳动关系的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而这部法律在事业单位的适用范围如何,成为人们很为关注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5.
14、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是什么? 我国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关系;二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我国劳动者(一般是劳动者个人)与其所属单位之间在直接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第一,它们是发生劳动关系的必要前提;第  相似文献   

6.
关于《劳动法》实践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劳动争议日益增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对《劳动法》的学习和正确理解。由于劳动法律大量以法规甚至国家政策的形式存在,所以受众不易掌握。本就《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的排除、事实劳动关系、劳动违约时培训费的支付、竞业限制、最低工资、劳动争议等问题,针对实践中的混乱认识作出澄清。  相似文献   

7.
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所成立的关系的法律属性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法理上讲,其有部分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另有部分属于民事雇佣关系。鉴于我国目前保护兼职大学生权益的困境——我国在司法实践上将兼职关系排除在《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外:在民法上缺乏对雇佣关系的专门规定。因此要解决上述困境,就必须对《劳动法》重新做出相应的司法或立法解释,以代替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将属于劳动关系的那部分兼职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以及在民法(特别是合同法)中增加调整民事雇佣关系的专门规定。  相似文献   

8.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劳动关系,即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直接的联系,其当事人一方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在校大学生从事兼职工作已成为了大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兼职"的定位存在较大争议,而劳动法中相关规定的缺位是问题症结,对此,本文跳出传统"全日制劳动关系"与"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划分,提出了"非标准日制劳动关系",以期兼职活动也可以得到劳动法的羽翼保护,切实保障在校兼职学生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劳动行政部门出台的有关认定劳动关系的行政规章规定,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应当对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方招用的劳动者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劳动行政部门的该规定显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让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无疑将加重发包方的责任。为平衡发包方、承包方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应当扩大劳动关系的适用范围和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并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让较为固定地受雇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雇主的所有雇员都能受到劳动法律制度的保护,参加社会保险,当发生工伤事故时,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相似文献   

11.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劳动争议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事实劳动关系争议占了较大的比例。在就业竞争激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不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便拥有更多的灵活性。而是否签定劳动合同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地位不平等和当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主动权往往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订立劳动合同。这种规定可能会给人错觉,即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法给予保护,未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法不给予保护。再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性,预示着劳动争议的发生多由用人单位引起,在重视"白纸黑字"为据的传统习惯下,用人单位是否愿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可想而知。鉴于我国现实国情及立法上的局限性,我们应努力对大量的事实劳动关系进一步在立法上完善,以达到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权益均衡。  相似文献   

12.
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解释为劳动关系,过于笼统。通过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要抓住三个环节,即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主体的行为、劳动关系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只有将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充分地认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相似文献   

13.
朱龙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46-147,150
劳动关系是极具人身从属性,涉及劳动者基本生存权益的社会关系,其产生于劳动者向用人单位实际提供从属性劳动的客观事实。在我国用工形式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裁判者在认定劳动关系时应秉承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体面劳动的劳动法基本理念,以人身从属性为核心审查要素,更加灵活处理那些未被劳动法明确地涵盖在其调整范围内同时又迫切需要予以倾斜性保护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我国劳动法在劳动合同关系上赋予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多项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同时也对其单方解除权做出了相应的限制和补救规定。  相似文献   

15.
<正>"新形势下的劳动关系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劳动法》该修改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刚刚开幕,记者就听到了工会界委员的这一呼声。多位委员表示,随着劳动关系面临的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劳动法》已不能满足有效调整和规范当前劳动关系的需要,应该修改。施行于1995年1月1日的《劳动法》,曾被誉为我国劳动法制建设的里程碑。对该法的一个普遍评价是:施行20年来,它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稳定协调劳动关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我国,合同法和劳动法是规范就业市场的两个最主要法律。合同法的目的是,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劳动法的作用是,调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但是,对于未形成合同关系或劳动关系之间的阶段,则处于合同法和劳动法的空白,比如招工阶段或择业阶段;另一方面,在人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中,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应届大学毕业生社会经验不足、工作经验匮乏,大多数人更是几乎没有与法律打过交道。因此,处于择业阶段的大学生一旦遇到纠纷,…  相似文献   

17.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我国劳动法在劳动合同关系上赋予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多项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同时也对其单方解除权做出了相应的限制和补救规定。  相似文献   

18.
事业单位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存在着计划性、固定性、单一性、行政性等特点。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如劳动关系主体多元化、利益明晰化、建立合同化、运行市场化、调整法制化、矛盾显性化等。针对这些变化,工会应积极参与事业单位劳动关系调整,要帮助、指导职工与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代表职工与事业单位签订集体合同,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开展素质工程,提高职工就业和发展能力,监督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并妥善处理好劳动争议。  相似文献   

19.
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立法及司法的依据和准则。基本原则确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劳动者权益能否保障,劳动关系能否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制度能否建立和完善等重大问题。本文对劳动法实施前后关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提法做一评价,提出劳动法应有的两项基本原则,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和劳动者劳动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关系是我国劳动关系的重要部分,认真研究,积极协调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对维护事业单位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学习理解《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的有关规定和对事业单位人事关系特殊性分析,认为解决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的显性化的法律问题,还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才能更好地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