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教师之友》今年第3期登载的黎剑的《究竟是谁“愁何在”》。我有不同的看法。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解释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是正确的。黎剑从对仗  相似文献   

2.
一篇文章就如同一个人,有它的灵魂、骨架和血肉,也即思想、结构和语言。这篇文章首先留给人的深刻印象是语言工整而精巧,引用古诗文以及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为全篇文章增色不少。众所周知,语言是为思想服务的,本文所表达的主要思想非常明确,一如文章的标题——说“愁”。文章分别从忧国忧民的大愁、思乡的小愁、芳华少年的向往、文人墨客的风景等多角度、多侧面描写了“愁”的不同情意,探讨了“愁”的种种意蕴。抓住一个“愁”字,作者津津乐道,大作文章,纵横万里,上下千年侃侃而谈,挥洒…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宝珠。”宋词,也许是唐诗的升华。冥冥之中,是谁奉连了宋词与我的心,词如洪流,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他豪迈奔放,飘逸旷达,写富贵而不鄙俗,写娇美而不轻佻。他微笑着,伴我走过成长的岁月。  相似文献   

4.
在古诗词中寻觅抒写愁绪的章节,真可信手拈来。有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有描写愁满胸臆的:“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李煜《清平乐》)有抒写愁肠百结、归思难忘的:“海畔尖山  相似文献   

5.
说"愁"     
范仲淹有词云: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多情诗人秦观云: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几多愁。李易安也曾凄楚地吟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今多少墨客文人,赋诗填词,倾吐心中的愁绪,多少婉约悲凉的叹息,在惨淡的文字里凝成愁云。一个“愁”字,成了唐诗宋词永恒的主题“之一”。有愁是大愁。忧国忧民,寄心天下,如张昪的“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感叹着旧事易忘,担心着历史重演。更有南唐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凄凉与无奈。有愁是小愁。思故乡,念佳人,柔情似水,归心似箭,是晏殊“昨夜西…  相似文献   

6.
言愁是宋词的普遍现象,这与宋诗和宋词的职能分工有关.宋诗多以言志载道为己任,而宋词更多的是以娱乐消遣的方式表现人的内心愁绪.当然,在雅化过程中,宋词言愁的风尚也发生了转换.  相似文献   

7.
“吃 愁”     
张丽钧 《河北教育》2013,(11):47-47
一个习练书法的朋友向大家现场秀书法,每人获赠的均是其最拿手的"吃茶"二字.轮到我时,我说:"我不要‘吃茶’,我要‘吃愁’."他愣了,问:"你确定要‘吃愁’?——‘愁苦’的‘愁’?"我点头.他冲我愣了两秒钟,然后,笔尖蘸饱了墨汁,开写.他似乎不曾练过那个"愁"字,拧着眉头跟它较劲.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围观者七嘴八舌:只听说过"吃茶"、"吃苦"、"吃亏",咋又弄出个"吃愁"来?写到第N遍的时候,"吃愁"终于写得颇像样了.我舒口气说:"好了,就这张了!"不想,书法家竟叫起来:"等等,这张我得留着!我再写一张送你吧."  相似文献   

8.
司空图在《诗品》中说:好诗“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确,读好诗后,就象吃过橄榄之后,香甜可口,回味无穷。其所以这样,这与诗的含蓄有关。而含蓄与浅露相对,浅露的诗,一览无余,读时,象喝白开水似的,清淡寡味。因此,姜白石说:“诗歌语贵含蓄。”吴乔说:“诗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超出常人之愁的"愁中愁"。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中含有无奈的忧愁,夫妻相思离愁中隐有难言的怨愁,后期国破家亡乡愁中更浸有凄苦的悲愁。"愁中愁"成为了李词中的主导情绪。  相似文献   

10.
“秋”与“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禾部》:“秋,谷熟也。”说明秋的本义就是庄稼成熟。庄稼成熟当然高兴,但成熟后的衰败总不免让人滋生某种悲凉的意识和感慨。而在古代,秋后又常是战争的开始,五行中与秋对应的是金,象征着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愁”这种无形无状、无轻无重的情感,被浪漫多情的文人描绘得摇曳生姿、风情万种。一、“愁”情千姿百态有思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那悠悠的乡愁,在浩淼的江水上,在飘忽的白云里,诉尽了诗人心中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13.
相思“愁” 如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一、“愁”文学可以充实学生精神生活,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当代社会最大的危险就是人被科学技术异化,中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头脑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  相似文献   

15.
愁,《辞海》注释为:(1)忧愁;(2)形容景象的惨淡。宋朝词人(包括北宋和南宋)写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宋词中占有相当篇幅,罗列分析之,别有一番风味。 晏殊的“哀愁”。他的词作承袭晚唐五代余风,多遣兴娱宾之作,或反映宴游生活,或描写男女相思,往往夹杂着轻淡的哀愁。例如:“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木兰花》),“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踏莎行》)。在《浣溪河·一曲新词》中,虽然没有一个“愁”字,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借景抒情,将他那种淡淡的哀愁,借月下、花落、燕归等景物描写表现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究。正如《古歌》所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晏几道的“穷愁”。几道晏殊的幼子,  相似文献   

16.
一般人都认为,人到老年头发变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青少年出现白发就不正常了,是未老先衰的标志,其原因是用脑过度。这些看法对不对呢芽科学家研究发现,头发的黑白与毛发中黑色素细胞的多少密切相关,当黑色素细胞颗粒增多时,头发就显得乌黑发亮,否则,头发就会发灰或发白。  相似文献   

17.
早餐桌上,儿子忽然郑重地央求道:“妈妈,我今天不去幼儿园了,行吗?”还没等我吱声,就听他继续嘟噜道:“哎,我真发愁啊!”“什么?”正低头用餐的我差点儿喷饭:三岁毛娃娃竟还知愁?简直荒唐。再抬头望儿子:手拿饭匙,两眼怯怯,真可谓“愁容满面”。我的心不禁一颤,忙悦色道:“孩子,你愁什么?说说看。”他眼里闪着泪花低头讷讷道:“昨天下午上课时我和同座位的小朋友讲话了,老师罚我立正,全班小朋友都笑话我。”“是吗?”母亲的责任感立刻使我想到了心理学家的忠告:最让孩子们害怕的事情往往不是带他去医  相似文献   

18.
丑奴儿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全宋词》  相似文献   

19.
宝廷是晚清著名满族诗人,一生不管是政治上还是诗歌创作上,都留下赫赫名声。其诗歌创作中,不仅有个人独特的体验,也折射出晚清社会文化心态之变化,不管在艺术上还是研究晚清士人心态的资源上,都极有价值。本文正是以此分析宝廷的贫病愁老来凸显其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