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其准确性本来无可非议,无懈可击。《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刊登的马展同志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标题小议”(以下简称“小议”)一文,却断定“这一标题不妥”,说了一串不成理由的“理由”,对课文标题作了否定。我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高度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救赵”是目的,“窃符”是手段,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性的基本点。全文自  相似文献   

2.
【自读导言】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史传文学)的特点与写法。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4.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5.掌握文章中“就”“过”“独”“下”“辞”“无”“存”等文言实词,“之”“以”“者”“所”“安”“何”“故”“且”“莫”等文言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解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前面已经学习了三篇司马迁的文章,因此,本课不必再对作者及《史记》进行介绍,也不宜搞文本串讲,但课文的基…  相似文献   

3.
目前,文言文教学尚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与尝试的阶段,还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理论。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如何使文言文教学改革取得较大的突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认真地去研究和探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  相似文献   

4.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某些课本作《魏公子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在秦统一六国前四十年,即公元前257年。当时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之后,又以重兵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赵惠文王弟平原君,与魏安厘王弟信陵君是郎舅关系,赵国又与魏国紧邻,因此赵求救于魏。魏王慑于秦之威胁,按兵不动,使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几次请求魏王出兵,并使门下宾客辩士想尽各种办法去劝说魏王出兵救赵,但终究不能说服魏王,不得已而用侯赢的计策,窃符夺兵权,完成“救邯郸存赵”之大业。  相似文献   

5.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的这篇课文,主要通过信陵君结交侯赢和窃符救赵两件事情来表现他“仁而下士”和“急人之困”的品格,体现了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要引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释题理干从课文题目看,“信陵君”是主语,正体现了为信陵君立传的主旨。但从课文内容实际看,“窃符”既不是信陵君的主意,也不是他具体执行。并且,单靠信陵君和他带的几个门客也救不了赵,那只是“以肉投馁虎”。可是,为什么要把窃符救赵的功劳算到他的帐上呢?这不单是因为他的身份与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仁而下士”和“急人之困”的品格。  相似文献   

6.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历史散文。处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显得十分活跃,形成了一个“士”的阶层。而当时的王公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或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竟相招揽具有一技之长的士为其出谋划策、效忠卖命,这便形成了当时特有的养士之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都以养士著名。司马迁在《信陵君列传》中写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  相似文献   

7.
<正>中学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注释,简明通达,平正信实,符合中学生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此其长。但也有一些地方是可以商榷或该补正的。下面将注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类并举例言之:  相似文献   

8.
[导学设想] 当今教辅资料铺天盖地,学生手头或多或少都有。教辅资料对学生的学习有利有弊。它实际上是将一个微型的“图书室”搬到了学生面前,对于开阔学生眼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它也让部分学生懒惰起来,成了教辅资料的奴隶,不愿再动脑动手,以至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了教辅资料的查找比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真正培养。教师应正视这种现实,因势利导,真正做好有教辅资料条件下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不妥.课题是主谓短语,按照语言习惯理解,“窃符”的是信陵君,而非别人.然而,说“信陵君救赵”没有弊病,加“窃符”二字就有点问题了.因为根据情节,窃符之举,出谋者是侯生,实践者是如姬,信陵君不过是从侯生之计,请求如姬这样做罢了.着一“窃”字,实在容易误会为信陵君亲自决策,主动盗窃,把“信陵君”和  相似文献   

10.
《教育革新》2005,(4):42-43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名篇。本文就课本中的某些注解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导读本文,应抓住重点情节,导析人物性格,突出精讲,掌握要旨;理层次结构,导以分析思路,开发创造思维,培养能力;找典型手法,学习写人方法,使知识落实,学以致用。抓重点情节导析人物性格信陵君是史马迁为之列传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中,最为推崇的人物。史马迁善于选取典型事件,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描写,塑造具有个性化的鲜明人物形象。“迎侯生”写信陵君谦恭为人、殊礼下士的品德;“别侯生”写信陵君知人则用、纳下善言的作风;“讨秦  相似文献   

12.
《信陵君窃符救赵》注释商榷包头市蒙中张姗姗1、“遍赞宾容”。课本注释为:“(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而我认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注释是不合逻辑的,也不符合人物的特定性格;从语法上来讲,此注将主从关系颠倒了,语义应是“向客人一一地介绍侯生。”从内容...  相似文献   

13.
课文中的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正确的插图可以通过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内容。而《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插图与课文内容不符,有三点值得商榷。一是侯赢所坐的位置。古人乘车尚左,课文也已作了明确交代。信  相似文献   

14.
《信陵君窃符救赵》收入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作为传统篇目,其注释多处于义未安。兹提出意见,就教于广大同仁。一、不敢加兵谋魏课本(以下此二字省)注:“不敢用兵侵犯魏国。谋,作侵犯的打算。”究竟是“侵犯”还是“作侵犯的打算”?前后不一致,让人无所适从。且以“用兵”释“加兵”也似欠妥:“用兵”,既可指指挥部队打仗,又可指部置兵力。如果这里的“用兵侵犯”是用来解释“加兵”的话,那末,“谋”字就没有落实。此注之罅漏显而易见。今试解: “加”是侵凌的意思。《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欲加诸人。”正义引马注:“加,陵也。”陵、凌通。《左传·隐公三年》:“少陵长,小加大。”“陵、加”互见。孔颖达疏:“加亦加陵。”字又作“驾陵”。《左传·襄公十三  相似文献   

15.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多次人选教材,然其译文,尚有值得推敲处。今将新版《教师教学用书》译文(出此不注)与有关注释本译文作一对照,可以看出正确的取舍。  相似文献   

16.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多次人选教材,然其译文,尚有值得推敲处。今将新版《教师教学用书》译文(出此不注)与有关注释本译文作一对照,可以看出正确的取舍。  相似文献   

17.
1.遍赞宾客。课本注:“(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主从关系刚好注反,应为“向客人一一地介绍(侯生)。”现代汉语名词不能直接作补语,而古汉语则可以。因此,古汉语的动补关系常被人误为动宾关系。对此,只有根据文意来确定。一般说,可加“于”的是动补而非动宾,如《谦颇蔺相如列传》的“将军战河北(=战于河北),臣战河南(=战于河南)”即是。公子特意请侯生赴宴。一是想在众人面前表明他的礼贤下士,二是想抬高侯生的身价。在这种情况下,侯生自然该是众宾客的中心人物,居于主位,其余则暂居于从位。这样,要向大家介绍的当然该是侯生而非宾客”。故“遍赞宾客”实乃“遍赞于(向)宾客”。课本注恰好颠倒了这种主从关系,而这个错误又是由于动补关系误作动宾关系引起的。又“遍”就字面说是“周遍、普遍”义,但“周遍地介绍”不合现代语言习惯,故“遍”以意译“一个一个  相似文献   

18.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史记》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备课时,我们感到教材中有三条注释似乎欠妥当,现在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教材注“急人之困”为“解脱别人的困难”,并特别注明:“急”为“解急救患”。这样注根据不充分。查《说文》得知:“急”从心,意符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是自动词。一般讲,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7,(13)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题写在信陵君祠内的这副对联,深情地赞颂了"能拔抑塞磊落之才"的信陵君。  相似文献   

20.
朱祖日 《文教资料》2006,(18):96-9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语文》文言注释基本上准确透彻,但个别注释依然需要斟酌探讨。今胪举《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若干注释的考辨,以就正于方家。一、侯生摄敝衣冠。课文注释:摄:整理。按,此注值得商榷。信陵君邀请侯赢赴宴,侯赢“欲以观公子”,故意傲慢自高以试探信陵君的气度胸襟。将“摄敝衣冠”训作整理一下穿戴,犹如琵琶女的“整顿衣裳起敛容”,是一种郑重其事的态度,恰好与课文的意蕴相反。二、微察公子。课文注释:微察:暗暗地观察。按:这个注释大概属于郢书燕说的现象。微察解释成暗暗地观察,大致上正确,但注释的人和读者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