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任何阅读活动,都是为了达到“以知”目的的人对“可以知”的物的认识和把握。阅读文本把世间各种具象和抽象的事物转换为文字符号,是以文字为主体符号的、固化在物质载体内的、被读者认识和把握了的、作者的精神产品。读者通过解读,把这些文字符号再在头脑中还原为各种形象。但这种还原并非简单的刻板的再现,它在再现的过程中被读者通过想象进行着再加工。而读者受自身的历史境遇和文化素养的限定,又必然会做出不同的加工。作者写作是一次创作,读者阅读又是一次再创作,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读者心目…  相似文献   

2.
“阅读”作为世界上惟一具有系统语言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最有效途径。当人类初来世界时,他的身体是他行动的樊篱,因为人类只能用肉眼和肉身一点一点地感知和认识整个世界。直到人类有了语言和文字的符号系统,才使祖先的经验可以更全面更可靠地传承下来,才使后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前人的一切智慧和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学数学符号及其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是一门不用翻译的,也是跨国界的世界通用语。它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是用符号来反映生动活泼的意念和深入细致的思考的,也是用符号来进行思维,用符号来表达和交流的,数学是一门由符号构成的科学,是一种关于符号的“游戏”! 这种“符号游戏”,我们从启蒙读书就做起,到了中学更日  相似文献   

4.
正在卡希尔的理解中,人是一种符号化的动物。语言符号使人摆脱对具体事物的直接依赖,通过抽象化概念来把握外在世界并表征自身,这使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真正区别开来。因此,学校教育主要是符号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也主要是符号知识的学习。然而,杜威认为,符号并不真正具有代表性,因为符号并不能真正把不在眼前的事物带入目前的经验之中,反而让语言媒介的代表性本身变成了目的。人的学习使自己获得经验的增长,这些经验是通过符号来进行归纳和表达的,但符号本身毕竟不是经验,  相似文献   

5.
张隽慧 《考试周刊》2014,(32):105-105
正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了直接、迅速地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大纲把培养阅读能力作为目标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一旦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就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或自学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是每一个学习者必须实现的目标。一、理解是阅读的要旨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由词组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具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言语和文字是语言交际中的两种主要媒介。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文字只不过是有声语言的记录符号,比较之下,言语是比文字更基础的语言传播媒介,我们可以说言语是人类语言最自然最主要的传递媒介。语音不仅是语言的本质,也是语言教学的基础,语言丢掉了语音,就成了死的语言,它的交际作用,教学活动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语音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符号不单单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工具,符号作为人类认识自我的重要媒介,更多地是在本体论或者说是本源意义上凸显其作用。从“符号互动论”的观点看,人类生存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物质世界,而且是一个人造的符号世界,这个世界的创造和维系依赖于人类通过符号进行信息传播的能力。在信息传播中,对符号意义的互释使得沟通成为可能,因为交往双方对符号的意义可以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人类因此能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莱辛在《拉奥孔》一文中指出了诗和画属于不同媒介艺术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它们作为使用不同媒介传播符号的艺术样式,如何通过自己媒介符号的"不擅长性"来延缓"阅读时间",制造阅读动力。  相似文献   

9.
舞台、银幕、荧屏为什么都是四方形?四方的世界就通过这些媒介融聚在你的眼前。四方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在戏剧和影视的海洋中,我们更深入理解本期主题的意蕴,并以文字之抽象来再现视觉与光影的冲击。如果说童话填充了我们每个人童年时期对于整个世界的幻想,那么神话就是人类在演变发展的幼稚期,对于自身以及天地万物的认识。古老的地球上,每个悠久的文明都创造了独属于本民族的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愈来愈受到重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命内容,人们常常把阅读看作打开知识宝库大门、通往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阅读教学就了改革的重点,据此,笔者就当前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作一探析,并就新课标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我们知道阅读是读者与作品(文本)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阅读是以作品(文本)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  相似文献   

11.
美术作品是儿童表达自己情感体验与生活经历的直接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的美术作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进而借助艺术治疗帮助那些在生活中感觉抑郁或困惑,甚至有心理疾病的儿童。  相似文献   

12.
艺术思维的符号转化是艺术创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艺术思维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艺术是思维的整体化结果,是思维的符号化转化。艺术符号之成为艺术符号,正是由于它具有审美和文化的双重特性。符号,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二级传达或显性传达媒介,是艺术思维的直观二级传递。艺术思维要想转化成艺术符号,就必须依靠艺术技巧。艺术符号是对艺术思维的简化处理。  相似文献   

13.
译者在翻译作品,特别是文学类作品时,不论是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也好,意译也好,二者兼顾也好,对作品个人情感的天秤都难免会往某一端倾斜,这种自我喜好的倾向在诗歌作品中体现尤为显著。它不仅用词的区别,甚至影响到文体的选择。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在译者最终译风形成过程中的显形。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将个人的感情、意志、爱好特性等投射到他人身上,造成片面或偏执的知觉。译者通过阅读原作的行为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克服投射效应带来的这种心理定势,生产的译作对原作语言和风格的解码就可能会有偏差。  相似文献   

14.
两晋南朝时期的门阀谱牒,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其意义并非单纯地记录历史,而是建立起某种相对于现实的参考坐标。在这个过程中,对“先世”荣光的集体“追忆”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溯源仪式,而将家族集体记忆中的“先世”故事变为和现实同构的某种象征。  相似文献   

15.
英语逻辑连接词是连接句内或句子间语义关系的逻辑纽带.逻辑连接词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逻辑连接词,读者可以了解句内或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甚至可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很快理解阅读材料的语义.  相似文献   

16.
17.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ultilayered nature of a single picture book by Anthony Browne and the sophisticated responses (including their own pictures) children aged 4–11 bring to interpreting such a text. Emphasis is laid on the high-level cognitive skills involved in reading visual images and links are made between seeing and thinking. Some features of the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are examined in detail; for example, how they interpret visual imagery and deal with a variety of challenging artistic features, and how their drawings show knowledge and feelings they are not yet able to articulate. The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some children who are not yet confident at reading print have developed impressive capacities for analysing image.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散文”是随着粉碎“四人帮”登上历史舞台的。它在第一阶段,以声讨奸佞、悼念英灵的历史契机中最大程度地写真相、诉真情,记录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感;在第二阶段,散文视角上明显出现“内转向”和“外转向”两种维度:表现在抒情类散文更加注重个人情感体验的表达和个人知识修养的传达;而长于叙事的报告文学更迅捷地捕捉到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成为知识分子主要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9.
Creating equitable opportunities so all students can learn and succeed mathematically has been a key focus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ross several decades. Central to student achievement are students’ mathematical identity and their feelings of success during instruction. Researchers (e.g., Boaler & Staples, 2008) have shown that teachers can be particularly powerful in shaping students’ beliefs, feelings of success, and achievement, but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how teachers frame what it means to be successful or “smart” in mathematics. Through the social construct of smartness (Hatt, 2012) and the learning perspectives of incremental and entity theories (Blackwell, Trzesnieski, & Dweck, 2007; Yeager & Dweck, 2012), I examine how one teacher, Mrs. Purl, conceptualized what it meant to be smart in mathematics and how this perception changed slowly, over time, through repeated examination and discussion of individual student's thinking. As Mrs. Purl came to know her students at a personal level, she began to see that her perceptions were not always accurate and warranted reexamination.  相似文献   

20.
温晓旭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3):25-29,38
元末明初的松江文学是一种以地域为界而又极具文化个性的文学现象。此地的文人群体是由松江本籍文人和流寓至松江的外籍文人构成,他们在创作上体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诗人感情的率直真实;诗学取向上的崇尚盛唐,内容上多为吟咏山水、写照社会、宴饮唱和。其发展与社会背景有着紧密联系,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而元明之际的松江文学对明代文学亦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