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在素质教育下,学生既是班主任的教育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而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而转化学生的思想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如何教育学生是一门学问。批评教育,是一副苦药,有时是一副学生不得不服的苦药,这副苦药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批评转化的方式有三种:要"爱";要"赏";要"谈"。班主任与学生"对话"时,一定要真诚,就像他的多年挚友一样。除了真诚、细致外,还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应多用商量式语气、建议式口吻。不能不顾学生意愿、情感,强迫学生接受自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由此可见,批评,在所有教育方式中,是一剂苦药,但如何能让学生欣然接受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做到苦药不苦,这是笔者多年以来一直在探究的问题。批评要找准切入口学生犯了错误后,或多或少都可以为自己找点“正确”的理由,加上犯了过错后,防犯心理特别强,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这时候,教师就要寻找突破这个堡垒的“切入口”。切入口找准了,犹如庖丁解牛,得心应手,毫不费力。…  相似文献   

3.
曾流传这样一句至理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自古以来,在人们眼中,批评就是一剂苦药,利于病,但却没有人  相似文献   

4.
批评与鼓励一样,都是对学生的一种理性关怀,但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期望被表扬、奖励,对于批评都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所以,不妨给批评的“苦药”裹上一层“糖衣”。  相似文献   

5.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说,只要出于好心,说话重点也没有关系!因此,板着面孔教育学生,就成了一些教师的家常便饭。后来,我从吃药中得到启示:穿心莲是一种苦药,可是涂上糖衣就不苦了。可见,良药并不一定苦口,忠言也不一定逆耳。如果我  相似文献   

6.
曾流传这样一句至理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自古以来,在人们眼中,批评就是一剂苦药,利于病,但却没有人愿意领略逆耳的批评。前段时间,我无意中读了一个故事,对这句名言又有了新的感悟。故事是这样的:罗杰,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因此,罗杰·罗尔斯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  相似文献   

7.
<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自古就是一剂苦药,虽利于病,但却因"逆耳"苦口"而被拒之门外,很少有人愿意领略。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把逆耳的批评,变做善意的劝  相似文献   

8.
愿望的实现     
老苏巴的儿子小苏希是个非常顽皮的孩子,常常搅得四邻不安。 一个星期五的早上,小苏希借口肚子痛又想逃学。老苏巴完全明白儿子小苏希的心理。“那你今天哪儿也别去了,”他还故意表示惋惜地补上一句。“唉呀,我给你买了柠檬棒棒糖.可惜肚子痛不能吃.只能给你调制点助消化的苦药。”说着,逼着小苏希把苦药喝了下去,然后把房门上了锁。  相似文献   

9.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手段之一,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权利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但批评毕竟是一剂苦口良药,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一种技巧。 一、批评要以热爱学生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里.我们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良好的效果,更要注意批评方式,要将批评艺术化。为此我们就要给批评的“苦药”包上一层“糖衣”,使学生感到如沐春风,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泰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传授艺术知识时,我们应建立在学生具有浓厚兴趣的基础上,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愉悦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练技能,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如果学生对艺术毫无兴趣,那么,最简单的知识技能对于他们来说也可能是一剂黄连苦药。如果学生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再难懂的知识技能对于他们来说也能像爽口的营养液。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并有兴趣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因而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当某  相似文献   

12.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对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吃苦药是非常难过的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药剂师想出了妙法,那就是在苦药外面裹上一层糖衣.让孩子像吃糖一样轻松愉快,真可谓是良药“甜”口利于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我有一个儿子,一个最恼人的缺点是不肯吃苦药,得了大病也不肯吃苦药,有时因治病的需要,不得不用棍子逼着吃下苦药,甚至还给他灌过苦药,可是,用这些方法吃下的苦药不是吐出来就是呕出来。总之,不知是心理原因还是生理原因。我儿子反正不吃苦药。有道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可对我儿子而言。只要药苦,即使再“良”也毫无价值。好在也还有一些良药不苦,甚至“甜”,否则就真是无药可吃了。  相似文献   

14.
“良药苦口利于病”,这虽是至理名言,可是“苦药”的确难吃,往往被儿童拒之口外,甚至偷偷抛掉!医学上早就有人发明了一种既好吃又治病的糖衣片,能否把此方法用于教学之中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尝试,认为可行,那就是:批评学生缺点错误时,先拿优点对他表扬一番,用优点战胜缺点,即欲擒故纵法。   首先,“糖衣片”能消除抵触情绪。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不能认为自己的“良药”越苦就越好,而应该想办法使良药不苦口甚至甜口。我刚刚教的一班学生中,有个男孩儿天资聪颖,头脑灵活,可就是上课交头接耳,作业了了草草,马马虎虎…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正处在思想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错误。班主任就要对学生不恰当的思想和言行给予否定的评价——批评教育。而批评又是一副"黄连苦药",从小享受父母精心呵护的独生子女们,有些心理承受能力差。  相似文献   

16.
近五年来,探究题一直是江苏语文高考中考查考生能力的"必备良方",这也让该题型成为了广大考生的"必然苦药"。苦口良药不仅苦了莘莘学子的心,也辜负了命题人的"良苦用心"。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中有这些话语:"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  相似文献   

17.
王月花 《成才之路》2009,(14):43-44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幅对联:苦坐苦思苦寻苦觅苦药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不展愁断肝肠。横批:写不出来。让人好笑之余不免深思:是什么让作文如此之难?究其根本,就因为缺乏对写作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也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就像我们吃药一样,俗语讲良药苦口,很多人怕药苦不吃,但是经过研究,在苦药的外层加一层糖衣大家就会很愿意接受,由此可见带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会达到主动和想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时候,我们批评学生往往会忍不住大动肝火,逐条罗列他们的“罪行”,并责令限期改正。这种审判式的批评,大多劳而无功,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 “良药苦口利于病”通常是批评者的借口,药苦但利病,无论如何都要吃下去。然而,如果一味良药既利于病而又不苦,病人岂不更乐于接受吗?于是,有人为苦药发明了糖衣。 由此,我想起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陶先生惜才如命,爱孩子如自己的骨肉。抗战期间,他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 一天,学校里的两位同学因为一件小事闹翻了脸,双方互不相让,争吵起来,最后互相对骂。此事…  相似文献   

20.
批评教育是老师的职责,无论如何不能回避。要使孩子愿吃药,母亲有办法,将苦药裹上糖衣,孩子便甘之如饴;要使学生接受批评,有经验的老师有诀窍,他们总是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使批评之辞像夏天的“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