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通过σ-收敛和β-收敛对我国内地30个省份的教育差异进行分析发现:1990-2002年期间,我国教育发展存在σ收敛和β绝对收敛,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在不断缩小;而2002-2007年期间,教育发展总体呈现发散趋势,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随之扩大,但是,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内则呈现显著收敛,差异在不断缩小,呈现了"俱乐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2.
区域间教育得以协调发展是实现教育公正与平等原则一个重要体现,而我国省际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影响区域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采用"经济收敛"的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城市教育省际差距及其收敛的情况。研究结果说明:在2005年实行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后,从2005到2012年,各省份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公平程度改善;各地区之间的城市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和教育公平差异也开始缩小。省际教育发展差异受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较大;而教育公平的省际差异则主要源于各省份原有教育公平程度,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统计并核算出2005-2012年除港澳台外我国31省份各城市的平均教育年限与教育基尼系数可以看出,教育发展省际差异与教育公平省际差异均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教育发展省际差异有β收敛的趋势,而教育公平省际差异没有β收敛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因子得分综合评判方法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教育投入上;我国地区间教育发展总体上的差异在不断增大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金融的σ收敛具有阶段性和波动性,但近年来σ收敛的波动性减弱,收敛趋势更加明显,我国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正逐渐缩小;在β收敛性的考察上,存在β绝对收敛,而不是β条件收敛,表明金融基础薄弱地区的发展速度高于金融基础雄厚地区,同时各地区农村金融存在同样的稳态,并且收敛于这一稳态;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并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表现为东中西三个地区存在集团内部收敛,而东北地区并不存在这一特性。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教育经济贡献率的测算成为重要研究内容。以C-D函数为基础,利用2000—2020年我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在通过回归分析法对β值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计算高等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结果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62%,贡献率大小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部反向“√”状差异;在时间上呈现波动性,分别在2003年、2010—2011年、2015年三个阶段达到高峰。这种时空差异受到国家政策、高职教育经费投入、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匹配程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为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率,应加强统筹规划,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协调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和地区产业的适配性;完善省域体系,推进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96-2006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1996-1999、2000-2006年2个时间段、东中西3个不同区域预算内教育经费对GDP增长贡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其贡献率高于固定资产的贡献率;2、在1996-1999年与2000-2006年2个时间段内,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3、分区域来看,教育产出弹性呈现出由东到西递减的过程.本文对上述实证结果给予了解释,并在增加教育总支出、促进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7—2019年全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利用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把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分为质投与量投两个方面,重点考察两者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探讨中等职业教育质投与量投的相互关系及专任教师规模对中等职业教育质投和量投功效发挥的影响。研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质投比量投更为有效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中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质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效应较东西部地区更强;相比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量投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更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量的投入存在不足,抑制着中等职业教育质投功效的发挥;专任教师规模是中等职业教育质投和量投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门槛值。因此,必须提高专任教师队伍力量,把关学生获取双证的质量,重视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质投和量投的功效发挥。  相似文献   

8.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各项工作的重点.北京市中心城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的基础教育,在教育机会、条件、公平、质量、满意度五个维度上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和差异,亟待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应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增加教育机会、保障教育...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家和区域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在近十年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我国区域间文化产业在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异。在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本文基于教育的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其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构建教育投入对文化产业的作用机制。通过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教育投入对文化产业增长有较显著的正相关作用且在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12.
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但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之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在收集详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测算2001-2008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31个省(市)农村平均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的基础上,借鉴经济收敛方法分析农村教育省际差距及其收敛速度,同时评析2001年后实行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改革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后,各省的农村教育水平和教育平等状况明显改善,农村教育省际差距趋于收敛;但在农村教育发展的省际差距减少的同时,教育公平的省际差距的收敛速度在下降;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改革产生的弊端转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1978年以来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发现我国近几十年教育的发展不断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因此建议重视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创业。  相似文献   

15.
硕士学位点的发展情况直接决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我国以硕士学位授权体系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的最直接反映.本文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硕士学位点随时间变化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分析技术,构建了区域硕士学位授权体系发展模型,并基于追踪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各省硕士学位点的发展情况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第二,我国各省硕士学位点的发展随时间变化呈现非线性增长趋势(曲线),且该趋势的具体特征表现为减速增长.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对各省硕士学位授权体系发展的差异程度存在显著的影响,且对其硕士学位点的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影响.最后,还存在其他因素对我国以硕士学位点为基础的区域硕士学位授权体系发展差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教育对社会财富增长和个人财富增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1978年以来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近几十年教育的发展不断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建议重视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创业.  相似文献   

17.
利用质量工程数据,通过构建包括规模因素、资源水平因素、效益因素在内的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发现,江苏省各地区间高职发展不均衡,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够协调。这种不均衡主要是由高职发展历史、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各地所采取的高职发展策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单萌萌 《时代教育》2012,(13):237-238,259
本文以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自2006年至2010年的教育经费投入为基本数据,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方面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际获得的教育福利指数这三个维度分析江苏省区域间义务教育供给状况,以此衡量江苏省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李运萍 《职教论坛》2013,(34):12-15
基于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从职业学校布局、校均规模、师资配置、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等五个方面,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这些差异在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生均图书、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多媒体教室座位数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显著,均在7倍以上。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发展差异问题的实证分析,从制度层面剖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而基于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提出了广东省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