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越来越凸显出学科特色,课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科学整合优质体育课程资源,实现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最佳融合,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掘有价值的体育资源,渗透学科整合的内容,充分发挥语文、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等课程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习得、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操 《考试周刊》2010,(50):146-146
创新教育贵在教育创新。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独特、有利的条件,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团队协作的作用,开发课程资源,改变教学方法,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提出积极引导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从而在新型的体育教学环境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以全球教育理念指引小学体育教学,结合体育学科"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本"的特点,将"跨文化理解、和平、环境保护"等国际公民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自身、对社区、对民族、对国家、对世界的关注意识;整合其他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综合性体育课程,塑造君武学子包容、平和、友善、合作等品格;创新运动会模式,让学生在运动和游戏中理解世界与和平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家和社会都非常重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构建课程框架体系,实现课程理论教育和课程实践活动的融合,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程度,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程活动中获得思想感悟、提升学科素养,这样才能够展示出课程的教育价值、导向功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同样,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视角来设定体育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接受体育品德教育、健康行为教育、运动能力教育,激发学生培养超越自我、进取积极、顽强勇敢、自信自尊的精神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合理开发与利用校内课程资源,落实大课间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全校师生"一展风采",彰显学校教育特色。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了点滴经验。  相似文献   

7.
民办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贯彻全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精神的新举措。独立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要适应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其他学科课程体系结构的特色,有效地发挥独立学院体育教育多功能的作用。独立学院体育课程体系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其中关键是更新观念,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结构与建设,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与体育课教学的有机结合等,都是独立学院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建 《考试周刊》2023,(43):43-46
在新时期的小学教育领域中,体育是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学科,在组织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新课标的导向,做好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设计,确保所构建的体育课程体系更完善,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掌握更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培养其更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使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得以有效建设和提升。文章主要分析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在明确掌握具体开发原则的前提下,探寻更有效的开发与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9.
陈军林 《新疆教育》2013,(13):33-33
将体育活动与语文整合,使语文等其他学科成为体育教学一部分,成分挖掘体育教育的资源。同时让体育语文也成为其他学科的一种资源,相辅相成。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喜爱,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或学生自己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式,不同学段学生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和体质健康标准的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从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户外体育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五个方面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对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所带来的新的变化,进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汤志强 《教师》2013,(25):116-117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功能是以体育人,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身体和品德的活动。学校德育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等品质。体育课程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体育与健康课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联系和活动进行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  相似文献   

13.
学习风格理论是最近这些年兴起的理论,基于该理论,依据体育学科的发展现状、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个性化课程进行构建。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接受偏好,已经成为体育教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体育教育只是追求显性课程资源,而忽略体育教育中隐性课程部分,这种理念在课程中表现为片面地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情意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在新时期如何利用体育课程中的隐性课程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和品质的发展,从而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体育是德、智、体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体育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推进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以及人文精神品质的形成。由此,本文就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构建一种能积极作用于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的“资源教育场”,对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教育场”的概念、内涵及其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同时提出了信息教育场的基本要求,为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作努力。  相似文献   

16.
宋德如 《教书育人》2001,(10):38-40
高师体育专业的公共课程不仅是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最有效形式。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使其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在高师体育专业的课程开设中约占教学计划总时数的40%左右。公共课程能否正常开设并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既影响体育学科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关系到高师体育教学能否突出师范教育特点,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关系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一直把单一的体育学科作为教育内容和课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但如果希望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使学生获得身体发展所必需的比较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学会生活和生存,使学生能从体育教育中终生受益,达到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目标,仅仅依靠自身具有局限性的体育学科教育是难以奏效的.要解决这一综合性问题,就必须实现学校体育从体育学科教育向全面身体教育的转变,对学生进行整体化的综合教育.  相似文献   

18.
从当前高等体育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网络教学的实践来看,存在着理论滞后、模式不清、机制紊乱、方法陈旧、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由此导致了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兴趣不高,逃课、迟到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研究和开发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资源,实现高等体育教育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广大高等体育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体育课程改革决定着该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把个人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沿海学校海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结果:沿海学校海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丰富体育课程推进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依托有利资源合理开发,建设具有特色的海洋体育校本课程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学科的建设有重要的作用。提出按照国家规定,合理开发;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开发;根据学生培养特点开发;依据本地特色海洋体育运动进行开发;围绕海洋体育理论知识开发;围绕健全海洋体育课程的软硬件基础开发,六种开发方式,旨在为沿海学校海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