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它重情感、重伦理、重感性的直觉领悟,它没有西方客观实证的科学精神和虔诚信仰的宗教观念,却创造了融宇宙、人生和历史于一炉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这一境界给予中国人的情感与理想以慰藉和寄托。中国古典美学重感性情感的传统与西方美学中人的科学精神的融合互补,将解开人类的美学之谜,并创造出真正科学的生活理想和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作品多以言志载道为主要风格,宋词作为迎合文化世俗的一种产物,开辟了古代文学中以俗为美的全新审美取向,与传统文学羞涩忸怩之风相比,宋词则更大地展现出了世俗生活中艳情、享乐与忧郁的一面。因此,宋词之美,除了表现在文学艺术造诣上,还表现在它独特的适俗文风上,两者有机统一,创造了宋词雅俗共赏、独具魅力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杨晓莉 《考试周刊》2012,(41):12-14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丰富的文华遗产,具有好的教育作用。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一直对中国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古代文学的特点和专业地位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学以其强烈的道德感与使命感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理想范本。将情感教育的理念融入古代文学课的教学中,通过挖掘文本中的伦理情感因素、对个人及社会负责的情感因素等等,对大学生人格完善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诗经》婚恋诗所表现的两性美,呈现出由重生理、重官能到重伦理、重精神的层次性特点,形成了令色与令德结合的审美观,确立了以"君子"和"淑女"为标志的审美标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人体之美,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建立了两性美的标准。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爱情婚姻生活,也给后世文学形象的塑造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角度,揭示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其整个发展历程中树立起来的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反复奏响的高亢旋律,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支柱,它在形成和增加民族凝聚力方面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族融合时期浓厚的歌舞游戏风气,使某些娱乐性的古俗得以保留、复活,使本来庄重的典礼变得轻(?) 并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氛围和历史环境,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娱乐功能。它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由纯语言艺术向综合艺术回归,使文学在一段时间里脱离政治功利的框架,削弱了封建道德对文学的制约,所有这一切,都为古代文学审美效应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强化了古代文学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8.
元曲,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三颗璀灿的明珠”──唐诗、宋词、元曲之一,一直被千百年来的中华儿女代代传诵。究其原因,当然是它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进入近代──元代文学的代表,以其特有的艺术成就和独到的艺术形式有别于唐诗、宋词,形成了一整套重口语、尊俚俗、崇直露、多诺德的自成一家的韵味和风格,表现出了它极高的艺术特色,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有与唐诗、宋词同等的价值。元曲的高度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学者们早已从众多侧面作了深入细致的大量研究。然而,就它…  相似文献   

9.
王婷 《考试周刊》2010,(36):47-48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奉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目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个支脉。本文以《源氏物语》为例,对中日文学加以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
骈偶理论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古代骈偶理论是对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是成熟而系统的形式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反映了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成熟。它是中国文学崇尚文字对偶技巧的审美意识的总结,代表了中国文化崇尚平衡和谐的古典哲学思想。骈偶理论反映了古代文学重典雅、尚对称、追求气韵节奏的审美追求,反映了古代文学对规则范式的认同,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对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对古代骈偶理论的忽视和低估,影响了对古代文学的全面认识和评价,也使古代文学理论遗漏了一个重要内容,使得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骈偶理论长期得不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赋和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种重要文体,其作品的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不容忽视。但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赋和骈文的作品教学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批判缺认同的问题。充分认识赋和骈文作品的价值,探寻到合理的作品赏析方法,才能达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主题贯穿始终,先后形成了七次高潮:先秦、汉末建安、南北朝、中晚唐至五代、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乾嘉之际。悲怨之所以与文学之发展密不可分,是因为它由人类的基本情感和人们所受的深重苦难所决定的。一流的作家作品莫不与悲怨有关。中国古代悲怨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古代文学。从历史的视角看,通过中国古代文人参与形成的悲怨洪流,汹涌澎湃,始终左右着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并在事实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内驱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近乎永恒的文学母题,为治中国文学史者所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3.
“神思”论     
本文认为,神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最基本的艺术想象方式,它以“神与物游”为基本运思方式,其功能在于创造审美意象。神思具有形象与情感相统一性、虚构虚拟性、超越时空性、用思艰苦性及语言媒介性等特点。神思以观物为逻辑起点,以“虚静”为心理条件。培养神思应从“积学”、“酌理”、“研阅”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杨灿 《现代教育》2004,(5):31-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是宋代以后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作品的选录。除了延续唐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文为主的创作传统,宋代以后中国文学的突出成就应当说表现在新的体裁领域,即词、曲和小说。作家们以更为细腻和翔实的笔触描摹人生的种种境遇,为中华民族和人类世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桃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很早就进入了古代文学领域,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对桃进行了记载和表现。在我国的古代文学创作中,文人追求"天人合一",在文学作品中寄托了个人的情感体验。桃作为一种比较具有表现力的植物,被广大文人墨客应用于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个性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尤其在古诗文教学中,更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一大奇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古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赵五娘的形象入手,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戏剧伦理精神的核心意蕴,即情感伦理化和伦理情感化的高度统一。情感伦理化是戏剧艺术按照正统思想的要求规范情感的产生、存在形态以及表现方式,具体标准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伦理情感化是使抽象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感性形式。中国古代戏剧伦理精神旨在提高戏剧的教化价值,特别重视“性”“情”统一,高则诚在创作中有自觉而成功的追求,确立基本模式,明清时期则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修辞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批评作为文学批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在当代的复兴,对文学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从西方现代修辞批评角度看,对修辞本性的哲学反思,将修辞看成是一种话语实践,看成是对真理的认识和表现,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学和文学性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从修辞批评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关系看,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靠近修辞批评这一特色,以更好地发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表现,简单地说,即用艺术媒介直接捕捉艺术家审美情感的运动轨迹,是文艺美学中关于艺术创造方法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它实际上又不限于创造方法。一种比较完善的表现论,应同时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表现、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即艺术创造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就概念而言,“表现”出自西方,但作为艺术创造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环节,东方的艺术实践和理论也必然会遇到它。实际上,表现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它正是在回答上述三方面问题时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民族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绘画比较重伦理观念、重玄学思维,讲究"含道应物","立象以尽意"。把绘画作为某种思想观念的传达、阐释,以及对宇宙自然、人生的理解体悟。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相应的审美观念、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