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资源流动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决策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成升魁  甄霖 《资源科学》2007,29(3):37-44
资源流动是当前我国资源科学研究亟待关注和加强的新领域,是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深入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资源流动研究进展及对中国开展有关研究的启示。分析表明,发达国家资源流动研究涉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资源类型及其横向、纵向流动,政府部门的资源流动账户是主要数据源,投入产出和指标体系方法是研究的方法基础,研究结果已在评估可持续发展态势和科学决策等领域广泛应用。我国处于资源流动研究的起步阶段,建议从探寻经济发展过程消费的关键资源及追踪其来龙去脉入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与国际相关机构接轨,实现对资源流动的动态监测与评估。  相似文献   

2.
顾秀英 《内江科技》2012,(7):155+164
东北亚是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发展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也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热点。虽然东北亚地区各国已经认识到该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并加强了合作,但其一体化进程依旧比较缓慢。东北亚地区具有内部互补性强、经济和政治状况差异大、市场制度共性强、硬件基础设施条件好等特点,但其内部经济基础及社会制度背景复杂,且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各方缺乏信任感,区域合作亦受外界影响。若要加快东北亚一体化的进程,区域内部应建立互信协调机制、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注重产业差别发展、培育重点城市。  相似文献   

3.
考察数字贸易发展的背景,研究跨境数据流动的界定标准;通过对当前跨境数据流动规制的国际比较,探讨形成跨境数据流动国际治理体系的共识,分析其基本框架和重点议题。展望中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大国,应在跨境数据国际治理体系中承担的角色及采取的举措,为我国高质量参与全球数字贸易合作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4.
全球农产品贸易的虚拟耕地资源流动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定量探讨农产品贸易的耕地资源效应,本文在核算1986—2016年全球农产品贸易隐含耕地资源量的基础上,揭示了全球虚拟耕地资源流动演变特征;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全球虚拟耕地流动演变的因素。结果表明:①1986—2016年全球农产品贸易导致的虚拟耕地资源流动量增长1.74倍,虚拟耕地输出国(地区)主要集中在耕地资源充裕国家(地区),且输出量迅速增加,虚拟耕地输入国(地区)则主要为人均耕地资源较低或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地区)。②从社会经济、资源禀赋及区域关联选取相应指标对虚拟耕地流动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人口规模、人均收入、贸易协定对虚拟耕地流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人均收入增长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地区)影响具有显著差异;输入国(地区)土地和水资源禀赋对其虚拟耕地流动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贸易国(地区)之间的地理距离对虚拟耕地流动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中国自2004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虚拟耕地净输入国,作为耕地资源绝对稀缺国家,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均农业资源短缺的加剧,虚拟耕地资源输入量将持续增加,应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虚拟耕地的可持续供给。  相似文献   

5.
王宜强  赵媛 《资源科学》2013,35(1):89-101
文章在总结资源流动国内外研究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整理21世纪以来国内资源科学领域核心期刊《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期刊的相关文献,从总体发展趋势、理论与学科特性、研究视角等3个方面,系统地对国内外资源流动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文章归纳得出:西方资源流动研究的开展是蕴含于物质流研究当中的,其在资源纵向流动领域的研究更为悠久和完善;中国资源流动研究起步较晚,但关注度不断提升,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国内资源流动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流动方向、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等领域,并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但文章同时也指出目前的资源流动研究存在着理论研究尚不完善,实证研究需要继续深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森林资源及木材供需平衡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在全国分析中国森林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从生产、进出口、消费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木材供需状况。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将使中国木材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为此除增加木材进口渠道、扩大进口量外,还应通过实施木材替代战略、积极培育森林资源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的利用需要消耗能源,能源的开采加工也需要消耗水资源,两者具有紧密的关联。本文从能源贸易对水资源的影响入手,阐释两者的紧密关联。随着能源的国际贸易,能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消耗的大量水资源也发生了相应的转移,将这部分水资源称为能源国际贸易中的能源隐含水。选取原油、原煤、天然气等几种能源,计算出217个国家和地区近20年能源国际贸易中的能源隐含水净流动量。结果显示,1992-2010年间能源隐含水国际净流动量的平均值为42.11亿m3/a,占全球能源生产年耗水量的50%左右。巨大的能源隐含水国际流动使各国的水资源配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能源隐含水的大量净输出加重了一部分国家的水危机;同时能源隐含水的大量净输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部分国家的用水紧张。制定能源生产和贸易政策的决策者,应当同时考虑能源和水资源状况及两者间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资源的重要性日渐提升,技术的空间流动日渐频繁,客观上也要求这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不断加强。文章主要从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技术流动的动力机制、基本要素、流动环境以及二次开发的相关研究等方面总结了技术流动的研究成果。强调要结合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知识资源的开发及其效益发挥为视角。进一步探究技术流动的空间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资源禀赋、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价值以及自然属性等角度对粮食虚拟水流动格局的驱动成因进行探讨,利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各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相对效率测算的,结果表明,中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对"虚拟水战略"在我国实施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针对以上结果提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水安全方面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能源资源的数量、流动与功能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能源资源在中国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保障中国区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能源资源区划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能源区划研究起步较晚,从区域尺度系统探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本底、区际流动,并据此进行能源资源供给区划编制的研究成果较少,鉴于此,本文立足于上述7种能源资源,开展了能源资源本底、区际流动以及区划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显示:①从能源资源本底来看,位列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量前五的省(区、市)所占比例依次为72%、71%、86%、74%、60%、73%和39%;②从能源资源流动看,煤炭资源省际流动范围广、规模大;原油省际流动范围较小,主要表现为北油南运,天然气流动范围较小,主要表现为西气东输;③从能源区划与定位看,煤炭资源划分为国家煤炭基地、地区煤炭基地和煤炭汇集地;原油资源划分为原油主产区、原油接替区与原油汇集区;天然气资源划分为国家天然气基地、地区天然气基地与天然气汇集地;水电资源划分为国家水电基地、地区水电基地和水电输入地;太阳能资源划分为国家太阳能发电基地、地区太阳能发电基地及不适宜开发地;风电开发划分为国家风电基地、地区风电基地与不适宜开发区;非粮生物质能划分为大规模开发区、中小规模开发区、不适宜开发区。  相似文献   

11.
陈伟  王静 《科技与管理》2006,8(2):15-17
目前东北亚地区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合作热潮。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之时,分析了东北亚合作的现状,找出了影响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加强基于东北亚区域合作及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研究的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王琦  郭晓立 《现代情报》2010,30(6):171-173
文章对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总结。能源安全合作属国际合作范畴,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国际关系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地理学;关于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安全的概念、能源安全的有效保障措施等等;关于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问题,多研究合作的可能性、合作模式、合作对策,鲜见关于合作机制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而且实践操作多于理论研究,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层面探讨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印中华  宋维明 《资源科学》2011,33(9):1735-1741
中国是木材产业大国,但资源基础的薄弱制约了木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中国木材产业资源基础问题,对于实现木材产业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竞争力的持续性和边际收益等角度,阐述了资源贡献的理论依据,并基于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测算对资源贡献展开系统的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中国木材产业资源基础转换的思想。研究结果表明,以创出性资源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式是中国木材产业建立持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但中国木材产业处于以原始性资源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阶段。基于此,得出结论:实现以原始性资源为主导向以创出性资源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式过渡,是中国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虚拟水流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超  许长新  田贵良 《资源科学》2011,33(4):729-735
基于虚拟水战略视角,在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2005年-2009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虚拟水流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我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依然存在较大逆差,由此决定了虚拟水净进口量的逐年增加,2005年-2009年间,我国平均每年约有900亿m~3虚拟水净输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水资源短缺问题;金融危机引起了我国农产品贸易中逆差的持续加大,2008年我国农产品虚拟水净进口量首次超过1000亿m~3,意味着对虚拟水进口依赖程度的显著增加;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贸易的内部结构发生了一定改变,而从贸易品种来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结构依然较为单一。同时研究认为,应将虚拟水贸易理论引入我国农产品贸易体系,按照虚拟水要素的比较优势制定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政策,为改变目前虚拟水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和农产品贸易结构单一的格局,应努力实现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优化及贸易伙伴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中国大陆地区“北粮南运”的主要农产品品种,玉米区际贸易量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3。玉米区际贸易通过隐含在其中的“虚拟资源”流动对区域水土资源平衡产生的重要影响。玉米虚拟水和虚拟耕地资源流动量分别达到(387~500)×108m3和(929~1 125)×104hm2,两者占到玉米流出区和流入区水、土资源总量的2.6%~10%左右,说明玉米虚拟资源流动已经成为我国区域水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虚拟资源流动缓解了南方地区的耕地短缺,提高了全国的水土资源生产效率,却因虚拟水资源的逆向配置拉大了水土不平衡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有: ①北方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了平均生产效率,这种高效率通过玉米这一载体的流动传递给了南方; ②水土两种资源的含义和属性差异所导致的经济重要性不同; ③降水资源对北方的玉米生产具有重要贡献。玉米虚拟水土资源流动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耕地资源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具限制性的因子,而水资源对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生产发展的约束也不可忽视。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改善区域水土资源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同时并存的矛盾局面也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蔷 《资源科学》2008,30(6):896-904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也是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风能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在对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大,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风能资源与风电产业匹配程度低,风电场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规划目标偏低,大型风力发电机国产化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目标,预测到2020年东北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120×104kW,将建成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风电产业基地、吉西白城—松原风电产业基地和黑龙江东部风电产业基地。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加大投入,摸清风能资源家底,制定科学规划,扩大风电装机容量,以多元化投资推动东北地区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的,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功能,享有“自然之肾”之称。本文从地貌景观视角,利用中国湿地数据库资料,及Leemans和Cramer(1990)建立的全球气候网格(0.5°×0.5°)数据库数据,选取东北地区湿地区域内358个网格点1950年~1989年的平均气象资料,计算东北地区湿地吉良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及徐文铎湿度指数HI值。东北地区湿地WI值基本在20℃~103℃·月之间,CI值基本在-205℃~-80℃·月之间,东北地区湿地的HI在4.5mm~20mm/℃·月之间。由于湿地的冷湿效应,温暖指数WI值范围小于同纬度范围的东北地区的数值,而湿度指数则相同。并通过对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的分析及模型的修正结果,进行东北地区湿地的生态气候学分析。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Policy》2013,42(10):1739-1748
The historical British ‘timber famine’ of the 18th century is re-examined in the light of contemporary concerns about transitions in energy use. The alternatives of scarcity-induced and opportunity-led transition ar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fuel timber production for industrial uses.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production of timber was an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and that observations of timber shortages may have therefore either been claims made by interests favouring the use of coal or the consequence of abandonment of fuel timber cultivation in favour of coal use. The longer-term sustainability of domestic UK sources for industrial timber fuel timber is shown to be problematic.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alternative views of the ‘timber famine’ for contemporary policies attempting to promote transition to low carbon or sustainable energy use are examined. In particular, if the present is an echo of the past, opportunity rather than crisis may be the more powerful lever of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