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生活中,李斯特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天才技艺和狂放气质征服了全世界.是十九世纪匈牙利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音乐创作与匈牙利民族音乐息息相关,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便是他的"爱国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民间音乐色彩.本文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为研究对象,从李斯特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等方面入手,以期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来诠释这首乐曲……  相似文献   

2.
《粱祝》小提琴协奏曲用音乐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粱山伯与祝英台》这一民间传说中的爱情故事.乐曲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进行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将爱情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为三大乐章.音乐形象如有眼前;音乐意境让人迷醉.本文分析了这首乐曲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音乐特色与高超的演奏技巧,给人们欣赏这首凄美圣洁的经典乐曲提供重要的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一位天才型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人们所熟知的阿炳,一曲《二泉映月》更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而有着相同经历的另一位盲人音乐家孙文明也在二胡表演、乐曲创作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伴随着人们对民间传统音乐的深入挖掘,他的音乐魅力和学术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两位大师都在不同的艺术道路上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将他们进行比较、研究,对我们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自幼随其父华清和道士学习音乐,十三岁时已会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十八岁时被公认为技艺杰出的人才。由于长期受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熏陶,加上高超的音乐天赋,因而能够把一生的遭遇、痛苦、希望、欢乐寄于音乐之中,并成为他坚强生存的忠实伴侣。阿炳1950年12月病故,他自己曾说能演奏270多首乐曲,现传世之作只有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和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以及《听松》三首。在这三首二胡作品中,由于《寒春风曲》的部分曲调及…  相似文献   

5.
"以学定教"的音乐教学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学情来思考课堂教学的实施。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把这样一理念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本文将以欣赏课《沂蒙山小调》为例,阐述"以学定教"这一理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沂蒙山小调》是2009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职教教材,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三单元音乐与社会中的一课。这是一首在山东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音乐优美流畅,简单朴实,旋律采用民间传统  相似文献   

6.
《阿根廷舞曲》是一首世界级水准的、最受大家喜爱的乐曲之一。这首钢琴曲是阿根廷著名钢琴大师Alberto Ginastera(阿尔贝托·希那斯特拉)的代表作。作为当代一流的作曲家,希那斯特拉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他常常将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和声、节奏织体之中,并能够将现代作曲技法与民间音乐素材完美结合,彰显鲜明的个性特征,以赢得更多听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7.
琵琶独奏曲《点》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作品,利用书法艺术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并且融入秦腔等民间音乐元素,传统乐曲与现代的创作技巧相结合,中西式节奏的结合等等手法进行创作的现代琵琶独奏曲。本文对于这首乐曲本身的曲式结构、作曲技巧、节奏特点以及它的创作意义方面来剖析琵琶独奏曲《点》的深入诠释,通过这首乐曲的分析探究现代琵琶音乐创作发展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8.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万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襄阳歌》中的名句。《白铜鞮》是古代盛传于襄阳的民间歌曲,虽然现在我们无从知道这首乐曲的音调节奏了,但从李白的描述中却可以想见当时襄阳人民是多么地喜欢歌唱它.  相似文献   

9.
手风琴曲《百鸟朝凤》是一首改编自中国民间乐曲的作品,是手风琴音乐民族化的成功典范。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声织体、表现手法上来分析乐曲中的传统音乐要素。  相似文献   

10.
李锐 《华章》2013,(28)
前苏联作曲家、演奏家申德廖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了极具俄罗斯风格的《俄罗斯组曲》,这部作品可谓巴扬手风琴音乐会上的经典保留曲目,其创作理念中最大的亮点是将即兴性和技巧性与俄罗斯民族风格和民族特征鲜明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俄罗斯组曲》由三首乐曲组成,分别是《乌克兰民歌》、《民谣》和《俄罗斯舞曲》,这三首乐曲都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性格,乐曲的每个主题都是以俄罗斯和乌克兰当地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发展而成。作曲家在其创作理念中,力求将体现俄罗斯传统音乐的调式、和声及旋律发展手法与现代音乐作曲技法相融合,使作曲既保持了俄罗斯音乐的幽默乐观、热情奔放、细腻抒情等特色,又不失现代音乐的审美习惯,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字标题乐曲,在我国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中有较多的例子,本文主要以江南丝竹乐曲为例来阐释。所谓"数字标题乐曲"是指乐曲的主体部分或全曲有多少板,根据板数而定称的曲名,例如:《三十六板》(简称《三六板》)、《六十八板》(简称《八板》)、《六十板》(简称《六板》)。"板"为木制轻击乐器,板不表示乐意,一板在有板无眼乐曲中表示一拍,如以4分音符为单位拍,即为1/4拍(俗称《流水板》);在有板有眼乐曲中表示一  相似文献   

12.
荀子在文艺方面对先秦诸子的文艺观进行了批判的吸收,成为当时文艺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乐论》、《礼论》、《天论》、《劝学》等著作中对文艺的作用、特点以及批评标准等问题都作了深刻的论述,其思想的深刻和见解的独到远远超过他的所有前辈。“教娱统一”的文艺观谈到文艺的社会功能时,有的论著认为,荀子强调音乐文艺的教育性而否定音乐文艺的娱乐性。这是一种误解。荀子认为音乐文艺有其教育功能,也有其娱乐功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音乐的起源来说,荀子认为它一开始就和娱乐性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文艺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总是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服务于人的社会生活的。从人的社会生活角度看,人们为了调节身心、活跃情绪、丰富生活,从而创作了种种乐曲。对于这个  相似文献   

13.
【文体概说】“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收集、采撷文人诗和民间歌谣,并配上乐曲。后来,由乐府收集、编制的诗也被称为乐府。乐府后来发展成了一种专门的诗体,即乐府体。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和巨大的影响。汉乐府诗许多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歌谣,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具有…  相似文献   

14.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音乐,可优化教学过程,生成精彩。第1次听,感知乐曲内容背景:教学伊始片断实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一起欣赏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著名乐曲《二泉映月》,听的时候要用心,听听这首乐曲怎样?(播放音乐)师:欣赏以后你们感觉怎样?生:(齐)好听。师:你觉得好听在哪?生:乐曲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生:旋律富有变化。刚开…  相似文献   

15.
琵琶传统乐曲与其他民间音乐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乐曲是表现风格的重要载体,本文将通过对乐曲来源的分析,论述琵琶各流派的传统乐曲与民间歌曲、戏曲等民间音乐形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能被所弹奏的乐曲所打动,那他就根本不能演奏西方音乐。这就好像宗教信仰。你如果不是真正相信,那么,它所传授的一切东西对你都不会起作用。要给每首乐曲赋予生命和想象。本篇摘录了刘之举著《天才郎朗》一书中的一节,生动记述了郎朗曲折艰辛的成长过程的一个片段,希望青少年朋友能够从中获得启迪。  相似文献   

17.
楚人屈原生活在音乐的国度,他所创作的能和乐歌唱的《离骚》、《九章》、《招魂》等作品中表现的音乐内容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编创的《九歌》民间沿用到唐代,是最伟大的音乐家。  相似文献   

18.
《金蛇狂舞》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改编的民乐合奏曲。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洋溢着欢腾、喜庆的情绪和气氛,音乐内容生动易懂,感染力强,篇幅又较短小。可以说是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一篇很好的参考教材。  相似文献   

19.
课型:综合欣赏课授课年级:六年级教学目的:1.了解芭蕾舞剧《天鹅湖》,感受其音乐魅力。2.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教学重点:欣赏乐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学难点:准确理解音乐内涵,懂得音乐要素与乐曲情感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听音乐进教室,导入课题1.听《四小天鹅舞曲》进教室。问:刚才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四小天鹅舞曲》)想一想这四只小天鹅的心情怎样?(开心、高兴)2.听《场景》音乐比较乐曲情感的不同。问:我们再来听一听另外一首乐…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黑格尔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出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对欣赏抒情性乐曲的教学,要想达到理想效果,一定要立足“情感”这一基石,真正做到“教学过程要以情感人,潜移默化”(音乐教学大纲)。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这里以高中音乐欣赏课《江河水》一课为例,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现行高中音乐课本中的《江河水》,是一首东北地区的民间乐曲。据传,它最早出现在元明时期,干百年来,它那美妙、动人的旋律,一直飘逸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园地里的一支奇葩,久艳不衰,永沁芳香。六十年代,轰动世界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序幕中曾将其作为舞蹈伴奏曲;1995年,高中音乐课本编写者在编写第一单元——《音乐与欣赏》时,就将该曲首选入册,并安放在龙头位置,足见其在音乐家目光中的地位。在感情教育方面,我是这样渗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