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江流域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36个气象站1960年~2000年的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资料,对西江流域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冬半年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信度水平在99%以上,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的增加率分别为0.237℃/10年、0.07℃/10年和0.127℃/10年;从区域上看,冬半年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气温增加趋势显著,南盘江至柳江之间的区域增温趋势的信度水平在99%以上,夏半年和年平均气温仅部分区域出现显著增温;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都在不同的尺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周期震荡;冬半年和年平均气温均在1987年左右发生增温突变,突变后气温分别增加0.5℃和0.4℃。  相似文献   

2.
毛乌素沙漠气候变化空间分布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毛乌素沙漠区气候日趋暖干化。该文应用毛乌素沙漠区内部包括内蒙古(乌审旗)、陕西(府谷)、宁夏(盐池)三个地区1971年--1998年均温,春、夏、秋、冬各季月平均气温及1961年--1998年降水量,春、夏、秋、冬各季月平均降水量,研究气候暖干化在毛乌素沙漠区内部的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①近30a来整个毛乌素沙漠区气候趋于暖干,但其内部尚存在较明显的差异;②乌审旗、盐池及府谷年均温显著升高,尤其冬季是三个地区增温幅度最大的时期,且远大于全国的冬季增温率。其中府谷升温幅度较小,乌审旗是者中增温幅度最大的地区;③乌审旗、盐池及府谷年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乌审旗减少幅度最大,秋季是三个地区降水减少幅度最大的季节,春、夏、冬三季减少趋势不明显,这三个地区春季降水有明显的相关性。总的来说,乌审旗、盐池及府谷在气候变化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暖干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尤其是秋季的暖干化趋势更为相近。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利用1971年~2000年辽宁地区54个气象站30年气候资料,应用线性气候倾向率方法对年和春、夏、秋、冬四季的光热水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要素进行诊断分析,应用Mann-Kendall方法完成了对主要农业气候资源要素的突变性检测。结果表明,近30年来,辽宁省增温趋势明显,热量资源更加丰富,特别是平均最低气温增温幅度尤其显著,冬季增温比春、夏、秋季都显著;气温、积温、无霜期等热量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同步发生突变。降水量出现减少的趋势,趋势并不剧烈,但季节性明显,秋季降水减少的贡献最大,与降水有密切关系的蒸发潜力和降水蒸发差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不存在突变现象。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一致,在1982年发生突变,并一直呈下降趋势,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的减少,主要表现为夏季的欠缺。辽宁总体的农业气候变化存在以“气温显著升高,降水、日照减少”为主要特点的暖干化趋势,这种趋势在秋季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最后简要讨论了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给辽宁农业生产带来的主要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武夷山的实地考察,分析了武夷山植被生态特点以及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类型的变化是:农耕地与荒坡灌丛、照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热带苔藓矮林和亚热带山地草甸。最后对非地带性植被中山草甸、黄山松与马尾松和旗状树等特殊性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拉萨市2000年以来的大气污染实际监测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和时间变化曲线拟合等统计分析,揭示了3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类型及其冬、夏两季平均浓度变化特征,找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吕学斌  洪庆群 《科技通报》1998,14(5):365-368
总结了浙中山间盆地气候分布的独特规律,分析了该区气候热量资源的优势,提出了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经济的宏观思路.  相似文献   

7.
雅鲁藏布江流域浅层地温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江流域是西藏粮食主产区,其地温的演变规律,对研究该区域作物生产力形式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利用近36年雅江流域5、10、15、20cm地温资料,分析雅江流域地温的演变规律,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雅江流域5、10、20cm地温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局部地形对浅层地温影响显著;近36年雅江流域各层地温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增幅为0.20℃/10年,增温幅度以15cm层为最大.增温主要表现在冬半年;年内各层地温最高值基本都出现在6月份,最低值均出现在1月份;5cm层对冷暖气团引起的升降温过程反应最为敏感,越向深层反应越迟缓;夏半年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冬半年随土壤深度而上升;雅江流域地温年振幅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各地向下衰减速度不均匀;地温突变主要发生在雅江中游的拉萨,且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雅江中、上游地区浅层地温以异常偏暖年份居多,而下游则以异常偏冷年份居多.在异常年份中,20世纪70、80年代多异常偏冷,90年代后均为异常偏暖.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03年降水、积雪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南牧区年、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降水量冬、春季呈增加的趋势,而夏、秋季呈减少趋势;地表积雪量冬、春季的平均增加量分别为15.1、3.8cm,而夏、秋季的平均减少量分别为0.3、0.2cm。气候变暖和冬、春季降水增多以及冬、春季平均积雪量连续异常增多或持续维持是导致青南牧区20世纪80~90年代雪灾增多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冬、春季降水和地表积雪的增加,使得雪灾发生的频次增加,危害程度加重;夏、秋季降水和积雪减少、气温升高、地表蒸发加大、水资源量减少,干旱出现的几率增大。致使畜牧业生产环境恶化,发展前景受到威胁。  相似文献   

9.
李文婷 《青海科技》2003,10(4):35-37
对于负荷全年均衡分布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在确定固定式光伏方阵的最佳倾角时,应综合考虑方阵倾斜面上所接收到太阳辐射量的连续性、均匀性和极大性,并根据夏半年和冬半年倾斜面上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0.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②研究区主要代表气象站点表现出≥0℃和≥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的趋势;③从研究区各站点逐月积温年际变化来看,≥0℃积温在春季增幅明显,尤其以3月积温增加明显;≥10℃积温8-10月增加幅度较其他月份明显;④热量资源的增加正值作物或牧草生长始末期,热量的增加将影响作物或牧草的生长,如拉萨地区适宜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1961年以来40年的西藏39站温度观测资料,采用区域强降温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出西藏分区域的强降温时空分布特征;并用Micaps常规资料对近10年的强降温天气个例进行了中尺度天气分析,总结了4种强降温的中尺度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2.
王秀红 《资源科学》1997,19(5):71-77
本文用数学模式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上下分布特征。认为其上限分布规律较强,下限分布规律较弱;向高原西北部,其上下限分布趋势面的相交曲线即高寒草甸可能的消失界限;高原西北部高寒草甸的消失主要是高原寒旱化气候条件的增强,使高寒草甸分布下限逐步上升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经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近四十年来日喀则地区气候逐渐变暖,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增强尤为明显,增温幅度西部地区明显大于沿江河谷主要农区,南部边缘地区,气温异常暖在冬夏两季均可发生,而且近年来有增多趋势,而大范围异常冷近来很少见。出现降水在西部地区,沿江河谷主要农区减少,而南部边缘地区增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推导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任意地点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并分析其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揭示了本区全年均比周围同纬度地区有更丰富的热量资源,特别是冬季,交界到平均气温明显高于黄淮平原。同时,区内的低山丘陵普遍存在着坡地暖带,暖带的最暖高度约为在海拔350-400m热量资源、平均温度、暖带  相似文献   

15.
科学文献信息的分布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研究这些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科学文献分布的特点、结构及规律性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的结果不仅说明了科学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而且表明集中与离散规律是科学文献分布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果洛州气象台1960-2006年气温、降水量、蒸发量、风速、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大武镇年及各季、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及我国的气温变化总趋势是一致的,呈明显增暖趋势,增温速率为0.23℃/10a,冬季增温幅度最大,达0.37℃/10a,秋季增温最小,为0.11℃/10a.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37mm/10a,冬、春季呈增多趋势,而夏、秋季呈减少趋势,且夏季降水减少幅度最大,达6.9mm/10a.年蒸发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46.5mm/10a,春、夏减少量最为明显,分别为15.3mm/10a、15.2mm/10a.年平均风速总趋势是增加的,增加幅度为O.05m·s-/10a.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12.3h/10a.  相似文献   

17.
浙江降水量场时空分布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OF方法对浙江省38个气象观测站43年(1961.1~2003.12)的月、季降水量距平场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降水量场的空间分布主要有南北分布型和东西分布型,春、冬季节以南北分布为主,夏、秋季节以东西分布为主。冬季降水场的空间分布尺度比夏季大;夏季降水场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比冬季大。秋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变化的显著周期为9~14年,冬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变化的显著周期为3.5~4.7年,而春季和夏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则无显著周期存在。  相似文献   

18.
《百科知识》2011,(18):66-67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是一块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由于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原因的影响。地球产生了许多奇特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质奇观。  相似文献   

19.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费成  裴雷 《情报科学》2003,21(11):1121-1124,1169
网络信息资源是一切投入互联网络的电子信息资源的统称。本文首先讨论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然后分别研究了网络信息资源的集中分散规律、生产规律和时间分布规律等。最后,本文还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积温的精细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积温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考虑了坡度、坡向和地形相互遮蔽作用对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的影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研制了以海拔高度、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为参数的复杂地形下积温的分布式模型,在模型中还考虑了散射辐射的各向异性及坡地反射辐射对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的影响。应用100m×100m分辨率的DEM数据及气象站常规观测气象资料,计算了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100m×100m分辨率的≥0℃、≥10℃、≥15℃积温。结果表明:①局地地形因子如坡度、坡向、地形遮蔽等对积温的影响显著,使得复杂地形下积温的精细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纬向分布特征不明显。地形对复杂地形下积温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②同一纬度,由于地形差异,积温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阳坡、海拔较低处的积温偏高,阴坡、海拔较高处的积温偏低;③在缺乏复杂地形下坡面考察资料的情况下,建立以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为主的物理经验统计模型是实现细网格热量资源计算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