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我所知道的一大怪招。一怪。两钩两型:一为梳弓背,即现今之袖形;一为和尚头——近似如今的丸形,但钩裆要深一些,呈U字形,长柄。两钩的共同点是倒刺大而嘴歪。大小相若伊势尼12号,拴钩线径应在0.4毫米以上,长20厘米,一头拴一只,然后对折起来,在距对折点5厘米处打一死结。其后便是一个套圈  相似文献   

2.
吴芜 《钓鱼》2011,(1):12-13
从古至今,钓鱼七种武器:竿、线、钩、坠、漂、饵、轮。不管线组结构,材质怎么变化,除了钓穴居的黄鳝可以不用钓线外,凡钓水中之鱼是无法不用线的。  相似文献   

3.
本刊2000年第12期发表的哈尔滨谢春明钓友的文章《小议竞技钓鱼比赛的缺陷》(以下简称《小议》),引起不少读者的注意,褒贬皆有,各有理由。现摘发其中几篇,以谢读者。  相似文献   

4.
吴芜 《钓鱼》2011,(19):16-17
对鱼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日本人认为“钩不能断,只能拉直”,欧美则相反,“钩不能直,只能断”。例如用日产“金袖”钓鲫鱼,  相似文献   

5.
慎取指中钩     
刘洪涛 《中国钓鱼》2004,(12):50-50
笔者是个普通的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个钓鱼爱好者,在笔者多年的从医生涯及多次的钓鱼活动中,经常遇到被鱼钩钩进手指无法自行取出的钓友,也多次为钓友们取钩,因而愚者千虑偶有所得。  相似文献   

6.
《垂钓》2021,(3)
中国南方江、浙、沪地区所流传着的传统钓技法——乙字钩钓法,其所使用的鱼钩形状很像汉字"乙"和"飞",设计非常独特。但是,这种钩子并无厂家生产,均由钓友自制而成。一、乙字钩的造型常规鱼钩的形状都以圆润为主,乙字钩的造型是棱角分明、峥嵘突兀,让人产生怪异感。这种造型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鱼钩在水底呈"蹬立"的状态,二是能最大程度地方便鱼口吸入钩弯至钩尖部位。  相似文献   

7.
鱼脱钩的原因很多。根据本人的经验,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吴芜 《钓鱼》2011,(3):20-21
从远古时代的骨钩开始,鱼钩的形状就定型了。几千年来,无论中外,鱼钩都作U形弯曲状,其特征是钩柄直,钩颈短、钩弯呈圆弧,同时为防中钩之鱼挣扎脱逃而在钩尖内侧增设倒刺。  相似文献   

9.
吴芜 《钓鱼》2011,(9):8-9
传统钓鱼多一线到钩,后因线粗、僵、曲影响鱼口而有了绑钩线(也称头线或口线)细、钓线粗的组合,至于多长多细为宜全凭感觉,没有统一标准。"台钓"分子、母线,约定母线直径是子线的一倍,"拉力不超过钓竿能承受的重力",遂有子线0.3号、350毫米对折,  相似文献   

10.
吴芜 《钓鱼》2011,(11):14-15
钩、线和线组是由钓饵和钓法派生出来的。如传统钓用自然饵,按饵形选择鱼钩,线组一线到钩,坠钩平底,在不分鱼种什么鱼都钓的时候,为保险起见,脑线再细也以耐得住冲击为前提,所以不会太细。  相似文献   

11.
黄国之 《钓鱼》2012,(17):24-25
水滴型线结(Dropper Loop Knot) 常“用于2枚以上鱼钩或串钩的线结,可以在线的任何位置打出这个线结,用于连接鱼钩或其他钓鱼配件。  相似文献   

12.
1.选旧乒乓球一只,伊势尼11~13号钩8只,直径0.4毫米以上单股尼龙线4根(各长40厘米)。  相似文献   

13.
吴芜 《钓鱼》2011,(5):18-19
考古成果告诉我们: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就有了钩尖处增设倒刺的骨制鱼钩。鱼钩设倒刺是为了防止被钩住的鱼脱逃。这一细小的技术改进一直影响到现在,可是竞技钓鱼,特别是钓快鱼之后,钓鱼人对钩形和倒刺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郑少华 《钓鱼》2008,(24):22-23
钓线相互缠绕、线与钩缠绕、线与竿缠绕,是每一位钓鱼人面对现实的问题,特别是跟我一样使用矶竿采用悬坠法钓鱼的朋友。如何降低线竿钩相缠的概率,我结合自己垂钓实际,谈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有关对策,抛砖引玉,望各位钓友指教。  相似文献   

15.
飞钩钓鲢     
关新铭  桂志强 《垂钓》2001,(9):52-53
钓鲢鱼的方法多种多样,就其效果而言,海竿飞钩钓最有效。鲢鱼一般个体较大,冲撞力强,因而海竿最好使用3米以上的中硬调竿,鱼线用直径0.4毫米以上的强力线,鱼钩用10号以上的大钩。  相似文献   

16.
袁军 《钓鱼》2006,(24):22-23
针对不同的垂钓环境和熟悉的垂钓方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钓手对于钓组的认识也许都有着不同的理解,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也许对我们应该有所帮助。本刊特约记者袁军先生曾常年在日本学习和工作,尤其喜爱日本钓鱼刊物刊登的各类文章。这是他最近翻译的一份稿件,是由日本“丸九”公司的中村、石村,“东来”公司的中西,“钓研”公司的岩田先生以及“光产业”公司的村上小姐等业内高手谈论钓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吴芜 《钓鱼》2011,(7):18-19
传统钓鱼多坠钩沉底,出于藏钩于饵的需要,都是按钓饵形状选择鱼钩。如以蚯蚓、蛆、米蛀虫、鸡鸭肠管、虾虫等饵装钩用袖形,用玉米粒、熟红薯、面团、米饭粒作饵用丸形。两者的区别主要是钩柄长短和钩弯的宽窄,虽也有钩条粗细和钩颈长短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于银富  张天林 《垂钓》2001,(5):55-56
名大夫妙手可回春,好钓手以巧破千钧。对症下药,防微杜渐,就是不断线的秘密。  相似文献   

19.
刘定龙  彭玮 《垂钓》2001,(12):15-17
线和钩在垂钓中都属于“低值易耗品”,磨损得快,更换得多。一般地,钓线和配用适当的鱼钩相比,线的强度总是要显得弱一些,再加上平时使用与维护不当造成的“暗伤”,就会出现断线的情况。好多人甚至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这线明明有七八斤的拉力,怎么二三斤的鱼就把它拉断了?”  相似文献   

20.
王兴禹 《垂钓》2003,(9):40-41
组装手竿钓组时可能采用的扣结方法有很多种,钓友们不必每种方法都掌握,可以找一种自己认为合适的,多加揣摩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