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高考考查生态系统部分知识时,命题往往以应用层次为主,强调应用生态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碳循环的过程、生态系统中不同成分所起的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考点中的重点;各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和去向,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林丽  蓝伟东 《教学考试》2023,(51):44-46
<正>1.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教材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的功能,充分体现了生物学观点之一的“结构决定功能”,同时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做铺垫。对于本节内容,教材从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金字塔、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等进行展示。  相似文献   

3.
为何太阳被视为地球生命之源?来自太阳的能量如何被地球上的生物利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利用效率怎样?本文整合了生物学、地理、生态学等学科知识,让读者在“探”“辩”“思”“论”的过程中,认识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与捕获、能量转化与固定、能量传递与消耗、能量利用效率等内容,深刻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有关能量流动的计算题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和难点,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规律、能量流动途径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因而与能量流动有关的试题也成为生物高考的热点之一。有关这方面的试题常见的类型有: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物学“生物与环境”这一专题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较多,同时又涉及到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粮食等重大问题,因此成为历年来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一、考点(1)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2)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3)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人与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我国生物多样性的…  相似文献   

6.
<正>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第2节的课题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此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有关能量流动的计算题,成了很多同学的绊脚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各种题型缺乏归纳整理,所以仍然存在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如有关能量最值的计算、能量流动的途径、相关图解分析等,学生未能彻底理解.本文结合教材以及具体相关试题对这一重要考点进行  相似文献   

7.
上海科技版《生命科学》高二下学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生态系统定义、成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揭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内在客观规律,来理解如何根据客观规律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达到满足人类的需求的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尝试利用数学建模和转换图表等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遵循科学发展观来解决人类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另外,通过教学过程可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比如,在特殊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有限能量延长生命等。  相似文献   

8.
<正>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这个特点很好理解,但对生态系统中与能量有关的计算,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有困难,现总结分析如下。1 有关至多和至少的问题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传递效率是10%~20%,那么什么时候用10%,什么时候用20%来计算呢?这就涉及能量传递的最多和最少问题。当生产者的能量一定,求最高营养级获得最多能量时用传递率20%计算,求最高营养级能获得的最少能  相似文献   

9.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计算是一个重要的常考知识点,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计算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最多”、“最少”等关键信息。关于“最值”方面的计算,具有一定的解题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是近年来的命题热点,多以图形(如曲线图)的题目出现。有不少学生在做这方面的习题时,经常将能量“最少”与生物量“最少”混为一体,因此,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愿同行们共同来探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  相似文献   

11.
李可祥 《新高考》2008,(2):48-51
生物与环境专题是近年来生物高考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而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等内容,更是新课程考试说明的C等级要求,即要求“在理解所列知识基础上,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这部分内容的高频考点,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学目标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二、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三、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讨论与讲解相结合。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投影)问题探讨:《孤岛生存》———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  相似文献   

13.
<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2019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模块的教学内容.作为高考的核心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常会结合图形进行考查,特别是涉及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建构模型,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能量流动过程,有助于学生模型构建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一、“箭头法”构建能量流动分配模型对于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而言,能量流经该营养级过程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4.
“生物与环境”单元涉及知识面广、概念较多,从宏观的角度沟通了与其他单元之间的联系,同时又涉及到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粮食等重大问题,复习好这一内容不仅有利于解答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渗透STS教育,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本单元考查的重点内容有:生态因素;种群的概念、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综合命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生物的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与自然选择学说相关;(2)生态系统的组成及成分与生态因素、种群和群落等知识相关;(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第三章“细胞呼吸”一节,包括三部分:细胞呼吸的概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细胞呼吸的意义。“细胞呼吸”是关于生物新陈代谢的最基本内容,其中涉及物质和能量的双重变化,阐述生物体三大物质代谢的枢纽;并且“细胞呼吸”对进一步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如光合作用、矿质营养、细胞分裂、生殖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及遗传和变异等知识,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知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各类试题中,部分学生因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造成失分.本文以典型试题为例对教材知识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学生学习有所帮助.一、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若不考虑能进行化学能合成作用的生产者,则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即为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多数习题也不考虑这一点.若考虑化学能合成作用,则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化学能.此外,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中能量单向流动并非绝对性顾宏祥众所周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但实际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并非绝对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平常所见的食物链育3类:一是捕食链。它是通过相连两营养级的捕食关系形成的。如植物→鼠→蛇→鹰形成的一种食物关系。在捕...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2018,(4):74-80
文章从分析网络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入手,阐述了物质(资源)循环与能量(人类思想)流动这一使网络学习生态系统保持生态活力、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动力机制。文章认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情感等"营养"体现着人类思想,是网络学习生态系统重要的能量;学习资源作为物质承载着能量;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分别承担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角色,各种角色参与知识链和知识网中的能量流动,使人类思想得以传递,共同体中的成员得以发展。学习活动是知识链和知识网形成的关键主线,所有学习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基本类型学习活动的创造性组合,因此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吸收型、实践型、联结型、协作型四种基本类型学习活动所对应的知识链。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市高中《生物》第七章“生物与环境”之后有个课外实验“平衡生态系统的建立”。那么如何通过这个实验,既要在教学中完成教学大纲的知识要求,帮助学生复习生态部分的内容;又要对学生加大生态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的实验。其实验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创设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各有一定的比例)。并使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0.
杨双双 《教学考试》2023,(15):11-13
<正>运用生物学原理发展农村事业,对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的考查将会逐渐增多。本文由一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试题中能量传递效率问题引发的思考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普通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等,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了对能量传递效率概念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