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作品描写了王子猷在弟弟子敬去世后独特的悼念方式。对其主题的解读,《教学参考书》从人伦之情的角度,认为其主题是:表现了子猷对子敬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2.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作品描写了王子猷在弟弟子敬去世后独特的悼念方式。对其主题的解读,《教学参考书》从人伦之情的角度,认为其主题是:表现了子猷对子敬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3.
教学《人琴俱亡》一文(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遇到这样的问题:王子猷在推断他的弟弟子敬死去时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教师教学用书》上解释说:"子猷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那么,王子猷在推知弟弟死去时,真的不悲吗?那他为什么悼亡时又"恸绝良久"?这不是矛盾吗?  相似文献   

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人类诸多情感中,最能震撼人心,千古传唱的莫过于发自肺腑的真挚亲情。《人琴俱亡》就是这样一篇让我们感动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2002年高考,一考生在作文《面对大海》中引用清人张潮《幽梦影》中的话说:“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王(?)老师在评点这篇作文时说:“指出一处笔误:‘子猷’当为‘子瞻’。”(见《语文学习》2002第9期)笔者认为,考生作文中的“子猷”无误。首先,张潮《幽梦  相似文献   

6.
最近正在学《人琴俱亡》,文中描写子猷对兄弟的死好不伤心,在子敬的葬礼上取他的琴弹,不弹则已,一弹,发现“琴音不调”,索性把琴扔了,还痛哭个没完。很多同学对子猷的做法十分不解,我却想起刚失去奶奶时的自己,痛定思痛,其实,  相似文献   

7.
<正>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语文教师要把创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开拓思路,勇于探索,使课堂教学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场所。一、培养质疑能力,勇敢挑战权威《人琴俱亡》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让学生从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中体会兄弟情深,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但在第一节中,王子猷推断弟弟已死的时候却"了不悲""都不哭"。相关资料上解说的原因为:因为他知道自己病重,也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  相似文献   

8.
赵婧 《中学教育》2004,(12):36-36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允许弟弟放风筝,当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时,粗暴地毁坏了。长  相似文献   

9.
《鸟的天堂》是巴金写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浓烈的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文章结构布局匀称,文笔清新细腻,感情质朴真挚,全篇美感盈溢,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一、理思路,领略结构美.本文以时间为序,写了对一  相似文献   

10.
《风筝》是鲁迅的一篇叙事散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风筝”是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鲁迅借助这一“物件”来贯穿全文,抒发情感。文中记叙了一件“小事”,因不满弟弟的没出息,将弟弟偷做的将要完工的风筝踏扁了。其实这样的事情本来是无所谓的,就连他的弟弟日后都忘却有这回事了。鲁迅何以会小题大做反复忏悔呢?其实“风筝”成为作者抒发情感的一种寄托物。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选编了<世说新语·伤逝>中的<人琴俱亡>一文.其主旨,同册教参概括为:"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12.
<正>初中实验课本《语文》第二册的第六单元“说明文”选了六篇例文,其中第一篇是我父亲写的《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写于1955年。我父亲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结果只写了两篇,另一篇是《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景泰蓝的制作》开头说:“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  相似文献   

13.
《鸣机夜课图记》是清代学者蒋士铨撰写的一篇记叙文。作者以真挚的感情叙述了母亲的生平感人肺腑的事迹,描绘了一位封建时代的贤慧、娴雅与善良的女性形象。第五段,作者紧扣“鸣机课图”回忆了幼年时代受母亲教育的往事,文章写得情深意切,断人肝肠。这段文字只有一百三十七字,却写得委婉曲折,波浪起伏,人情人理,真切  相似文献   

14.
《我的空中楼阁》以摇曳多姿的文笔,真挚的感情感染着读者,它象一幅淡雅的风景画,又似一首清新隽永的抒情诗。作者借对筑在山上的一间家居小屋的描写,寄托了他对独立安静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这篇散文写景抒情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把他对大自然真挚热爱之情移入对客观景物的描绘之中,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立足于小屋之外,写小屋与周围的环境。作者称小屋为自己“生活中第一件艺术品”。但作  相似文献   

15.
《别了,我爱的中国》(小学语文第九册34课)是郑振铎于一九二七年五月离开祖国去法国的旅途中写的一篇散文。在文章里,作者将叙事、写景、议论融汇交织一气,抒发了自己真挚强烈的爱国热忱,表达作者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决心。  相似文献   

16.
柴兵虎 《师道》2008,(2):37-37
班里一位叫梅梅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一夜间的财富》,说的是在下晚自习时看到满天繁星而回忆起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事;学生兵兵看后感动得快要哭了,他联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也写了篇作文——《“二年级”文凭的妈妈》,两篇作文流露的真挚情感扑面而来。读后,为学生的真情而感动。  相似文献   

17.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2期)上写了一篇题为《甘当“教书匠”》的文章,华东师范大学的阎亚军先生对此种说法颇有意见,针对性地写了一篇《不应甘当“教书匠”》(《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4期)。考虑到是非越辩越清,真理越辩越明,还是想与阎先生再进行一点商榷。  相似文献   

19.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相似文献   

20.
语文第8册第1、2组共安排了8篇课文、两个《基础训练》和一篇读写例话。8篇课文中,有的侧重于描写景物,寄寓作者的情怀;有的侧重于表现人物,展示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国石》是一篇讲读课文,写了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和战士们精心保管“中国石”,作者以此来抒发边防战士热爱祖国的情怀。《旅行家树》是一篇阅读课文,是借物抒情的好文章。作者借“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中的具体事例来赞美其为人类造福的崇高品质。写人的文章,作者围绕一件件具体事例,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来赞扬热心助人、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