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寸光阴一寸金"是大家熟悉的成语,它告诉人们时间很珍贵,不可浪费虚度。"一寸金"容易理解,金之珍贵,无人不晓,一寸长的金条当然价值不菲了。可是,"一寸光阴"应当是多少呢?"光阴"指的是时间,我们通常  相似文献   

2.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古人惜时如金 ,但为什么把“光阴”称作“寸”呢 ?原来 ,古时人们用“晷”来测算时间 ,在圆形石板(称晷面 )上刻有表明时间的度数 ,圆心立一小棍 (称晷针 ) ,由日出到日落 ,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 ,又由短而长地映在晷面的刻度上 ,由此可标示时间 .“寸阴”,即阴影缩短或延长 1寸的长度 ,通常用表示时间极为短暂 .后来 ,人们使用“寸阴”来劝导大家要珍惜分分秒秒的点滴时间 ,这便是“寸光阴”的由来 .这里也揭示了古人因鉴于当时没有钟表而用长度来测量时间的原始方法 .就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依然可以用“刻度尺”测量时间 ,比如弹簧振子的周期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定 ,用刻度尺来测量弹簧振子的周期 ,看起来似乎不可能 ,因为刻度尺是长度的量具 ,而弹簧振子的周期是时间量 ,两者风马牛不相及 ,这怎么可能 ?深入地想一想 ,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单摆的周期不是可以通过测量其摆长和查阅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而测得的吗 ?可见 ,用刻度尺测量弹簧振子的周期是可行的 .弹簧振子由弹簧和小球组成 .开始用刻度尺量出弹簧振子水平放置时的弹簧长度 L0 (平衡状态下弹簧固定端与小球球心...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可金,寸金难买寸光明。”“寸阴”是指很短的时间,那么为什么把“光明”称做寸呢?  相似文献   

4.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人们用以提醒和督促珍惜时光、抓紧学习的警句。这里为什么把“光阴”称作“寸”呢?  相似文献   

5.
胡漪 《少年月刊》2014,(Z2):30-31
词语含义一寸光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而一寸长的黄金却难以买到一寸光阴。比喻时间十分宝贵。成语出处唐王贞自《自鹿洞二首》:"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遍寻。"《西洋记》第11回:"可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寸金使尽金还在,过去光阴哪里寻?"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有两位先生,一位名叫文嘉,另一位名叫钱谦益。叫文嘉的这位,写了一首《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  相似文献   

7.
词语含义:一寸长的黄金难以买到一寸光阴。比喻时间十分宝贵,应该珍惜。成语出处: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西游记》第11回:可叹一寸光  相似文献   

8.
9.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人们常用这句话告戒自己要珍惜时间。这句话中“光阴”表示的是时间 ,那么时间为什么可以用寸来计算呢 ?时间用寸计算 ,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晷。据史书记载 ,我国早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开始用日晷来计时了。日晷由晷盘和晷针两部分组成 ,晷盘为石质 ,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等 1 2个刻度 ,用来表示时辰。晷针为铜质 ,立于晷面中心 ,且垂直于晷面。晷面和水平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当阳光照射时 ,晷针的影子就好像表的指针一样慢慢地移动 ,晷针的影子指向晷…  相似文献   

10.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杂志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讨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相似文献   

11.
请大家细读下列所选的古诗名句: 念君客游思断肠。(曹操《燕歌行》)  相似文献   

12.
13.
<正>杜老师:《景阳冈》(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课)中有这样一句:“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蹿”与“撺”,音同,读cuān,但义不同。《三国演义》第四回中用过“撺”,如“儒(李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这里的“撺”,就是“扔”“掷”的意思,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91年4月版)中所选《孟子二章》一文,其中第二章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开头第一节,连举六例,连列六人,共使用了六个动词。为了便于说明,现将这节原文抄录如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傲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段话,除第一句用“发”,其余五句均用“举”,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15.
去年,我在一所小学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唐代诗人骆宾王《鹅》一诗。当这位教师讲到诗的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您说‘颈’指脖子,‘项’指脖子的后部。为什么用曲‘项’而不用曲‘颈’呢?”这位教师竟没有回答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诗人描写鹅鸣叫时的姿态,用“项”而不用‘颈’,这同诗人的观察角度及鹅的游向有直接关系。试想一下,诗人观察鹅时,首先看到的是鹅的“项”,即鹅脖子的后部,可见诗人是置身于鹅的背后,而鹅是从诗人的目下向远方游的。关于这一点,“红掌拔清  相似文献   

16.
正象牙塔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于是象牙塔  相似文献   

17.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16课《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在介绍了小鸭子忽然听见小公鸡喊救命之后写道:“他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句中为什么用“他”而不用“它”呢? 祁东县百吉中心小学 陈中秋 陈中秋老师: 很多老师都提出了你所提的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一位教师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时,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教学参考书和各种版本的古诗文注释中将“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注解为“原来、当初”的意思,那么诗中为何用“元”字而不用“原”字呢?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近日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一位教师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时,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教学参考书和各种版本的古诗文注释中将“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注解为“原来、当初”的意思,那么诗中为何用“元”字而不用“原”字呢?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近日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元”古文字写作“”,下面是一个侧立的人形,上面的“二”字是个指示性符号,用以表示人头所处的部位。所以“元”字是个指事字,其本义是指人的脑袋。现代汉语中有“元首”一词,其实“元”和“首”都是指人头。因为人头居于人体的最…  相似文献   

20.
细心的同学会注意到 ,高中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讲“华北事变”一目时写到 :“国民政府派何应钦同日本华北驻军司令梅津美治郎谈判 ,达成‘何梅协定’。”“何梅协定”到底是怎么回事?教材为何说“达成”而不说“签订”?对这一专用名词为何用引号而不用书名号?其中原委有必要弄清楚。1935年5月 ,日本华北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 ,收买刺客 ,刺杀了居住在天津日租界的两个汉奸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