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决堤之前     
尽管之前有过数次决堤的传闻,但直至决堤前一天,村民们还收到了临川区委区政府的辟谣短信——“未发生决堤”,这给当时的人们吃了一粒莫名的“定心丸”。  相似文献   

2.
杨进 《新闻采编》2009,(4):35-36
“榨干吃净。”“榨干吃净。”“榨干吃净!”这两年,这四个字几乎成了报纸总编的口头禅。这里的“榨干吃净”乃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所指的对象是新闻资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素材。“榨干吃净”,就是把新闻报道做深,做透。或者说,做大,做足,做充分,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做出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今年高考中语文的一道小题,不仅难倒了万千应试的学子,也让许多大众传媒的编辑、记者露了“怯”。 这道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的题乍看起来十分简单:“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相当多的考生几乎不假思索,就都对用在这里的“万人空巷”作出了肯定的判断,结果统统为此丢了3分。 “万人空巷”语出宋代大诗人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着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说的是为了看钱塘大潮,当时的杭州城各个里巷内的人,其中当然包括各家各户里的人,全部走空的盛况,所谓“倾城出动“者也。用“万人空巷”形容人们都呆在家里,真个是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4.
有时在同一句话里,用不用“的”字都可以。如“死的狗”,也可说成“死狗”。但在有的地方,少了一个“的”字,就会产生误解。例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不要吃死团鱼、螃蟹、鳝鱼(《知识窗》1982年第1期第31页)当时我看了这个题目就纳闷儿:“死团鱼”固然不能吃,“螃蟹、鳝鱼”怎么也不能吃呢!当看了文章内容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指“不要吃死的团鱼、螃蟹、鳝鱼”。  相似文献   

5.
我们吃得最多的是什么?人们很容易想到的是粮食,可是,是空气和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吃”空气,只是一般不用嘴,晚上睡着了,还在不停地“吃”,从生下来“吃”到完全停止呼吸为止。我们每天吃的第二多的是水,喝水,喝茶,吃的蔬菜、瓜果里主要成分是水,猪、牛、羊肉和鲜鱼肉里也主  相似文献   

6.
怕不怕     
《新闻世界》2008,(6):36-36
我怕吃饭。——早餐一杯牛奶,午餐盒饭凑合,一到下班就发愁,“去哪吃?和谁吃?吃什么?”几乎等同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三大哲学问题一样没有答案  相似文献   

7.
百科杂谈     
『吃了吗』的由来“吃了吗”是中国人相互见面打招呼的一种最常用的语言。为什么用这句话来打招呼?过去,在较长的时期内,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那时,人们经常想的是能不能顿顿有饭吃,人们之间互相最关心的也是能否吃上饭的问题。因此,人们在互相见面时最常询问的就是:吃过饭没有。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吃了吗”竟成了见面打招呼的普遍用语。(常祖光)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夏季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因“午”与“五”同音,所以,古时又将端午称为端五。明清时代,北方人也习惯把端午节叫做“五月节”…  相似文献   

8.
薛海翔和《早安,美利坚》■谢金文薛海翔赴美留学时,人们都为他惋惜。那是在1987年,他已发表了近百万字的小说、散文和剧本,长篇小说《生活的浪花》几乎被当时所有热爱文学的女大学生争相传阅,并获首届“钟山”文学奖。直至今年,还有位老同学遗憾地对他说:“如...  相似文献   

9.
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笔者曾见到《天津日报》发表的一篇《马铃薯万岁》的小品文,该文描写一位农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去推广栽种土豆的新技术。该技术人员的讲话都是介绍马铃薯的优越,但就没注解一下马铃薯就是土豆。听讲的农民更不知道土豆就是马铃薯,以为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引进的什么先进东西。当这位技术人员正讲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在听众中一人高呼了一声“马铃薯万岁”的口号,接着众人一块儿喊,闹出了轰动一时的笑话。产生这个笑话,小品文的作者本意是讽刺当时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蔬果也能带给大家知识与启发。台湾蓝鲸出版社规划的“Fresh书系”,首批推出《苹果》、《马铃薯》、《蕃茄》、《橄榄》等4本以蔬果为名的译作,呈现相关的传说或知识。 《苹果》作者法兰克·布诺宁从身为果农的经验谈起,带领读者造访哈萨克原始苹果林,悠游于苹果在神话中的地位和角色。从伊甸园到现代果园,本书纵剖了人类近两千年的历史。 马铃薯在西方社会历史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汽车和铁路。《马铃薯》一书带领读者观察18—19世纪的欧洲社会,窥见一个平凡食物主导社会的戏剧性影响力,及当时价值观与平民遭受的不平等对待。 蕃茄是美国人在庭院中最常见的园艺蔬果,但历史学家指出美国的先民曾经视吃蕃茄为禁忌,认为蕃茄有毒;有关蕃茄在何时成为可食用的蔬果,以及众说纷纭的神话及蕃茄发展历史,在《蕃茄》一书中皆可获  相似文献   

11.
“平陆事件”的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人,一定都还记得当年轰动一时的“平陆事件”,即“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毒事件。平陆事件当时几乎无人不知,但人们只知有反革命分子投毒搞破坏,北京有关部门为抢救阶级兄弟而连夜空运药品到平陆,至于事件的全部情况,并无人知晓。李敬斋所《跨越时空的真情》,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的具体情况,并记述了数十年后当年的供药部门与尚在世的中毒民工重聚之情,今天读来颇有感人之处。  相似文献   

12.
我在大学是学物理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时人们都说学理科的人是交了好运。加之是上师范院校,觉得学好物理能上好课就行了,对写文章没多大兴趣,压根就没想到以后去当个记者、编辑。1965年,我大学毕业后分在随州搞“四清”运动。记得我写的第一篇新闻稿,是“四清”工作队员到一个大队支援麦收,第一次领略到当“记者”采访、写稿的艰辛。如果说王维的作品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话,那么,我在写第一篇稿件时则是划了又撕,撕了又划,多亏当时襄阳地委统战部的罗卜瑞同志帮助修改,才得以出笼。后来,我被分配到原地委宣传部工作。到1968年初,地委机关工作瘫痪了。说的是搞“斗、批、改”,实际上人心散了,干部职工干不成事,呆在家里“斗炉子,劈(批)柴火,改善生活”。我当时是光身汉,没有“斗、劈、改”可干,心里总不自在:“党培养了我十多年,教育我入了党,成天吃了玩,玩了吃,不是滋味。”我看到地区报社的同志成天有事干,便  相似文献   

13.
楚焰辉  金志浩 《新上海档案》2006,(11):F0003-F0003
老上海的茶楼,除了提供给人们休憩.议事.谈天说地外.还是龙蛇混杂之场所,各色人等受带着各种资讯往来其间.俨然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上海开埠后.随着西风东渐,申城茶楼除了喝茶、吃点心外,还衍生出多种别样用途的.如当时俗称“包打听”的租界巡捕侦探,就利用茶馆这一独特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出版业的黄金时代。我指的不是印数和码洋,而是出版界通过自己的产品,为整整一代青年的精神成长提供了营养。当时的出版物几乎左右着社会思潮的走向,大量的中国古籍掀起了“文化热”,大量的翻译书籍掀起了“西学热”。当时“畅销书”的观念并不清晰,但凡是好书都能成为畅销书。  相似文献   

15.
回顾美国人的饮食历史和习惯,你会发觉有不少非常有趣的事,是你从来不知道的。△在十世纪刚开始时,美国的富人喜吃天鹅,普通人吃猪排、牛排、鸡鸭及羊肉等,不过穷人只吃疏菜。△当时的穷人,最喜吃一种“美味饼”,是用碎猪肉,葡萄干、青梅、酸野果和樟木草所做成的饼。△目前我们认为是席上珍品的龙虾、生蚝蟹肉及羊肉等,在当时却被认为不可登大雅之堂,只作猪饲料,不能供人食用。  相似文献   

16.
清朝道光皇帝有一次召见一位大学士,问他进宫前吃的什么早点。大学士回答:“吃了三个琬果”(琬果即荷包蛋)。道光皇帝大吃一惊说:“你好阔气!”原来他曾看见内务府账上每个鸡蛋要花30两银子,因此以为大学士一顿早点就吃了近百两银子,确实太阔了。其实,当时街上一个鸡蛋只卖几个  相似文献   

17.
<正>绵竹素有“酒乡画城”之誉,俗话说美酒配佳肴,在对美食的追求上,绵竹人照样精益求精,民国绵竹人都喜欢吃些什么,都在哪里吃,当时的绵竹有哪些美食和餐馆呢?想必今天的人们会有这些疑问,从现存珍贵的民国史料里,从老辈人的口耳相传中,则可以还原民国绵竹的美食记忆,细细品味当时的绵竹味道。大众席、参肚席、烧烤席随客所需与现在一样在整个饮食行业中,中餐占据主流地位。民国时期绵竹的中餐馆分为包席馆子和叫菜馆子,也有二者兼具的。包席馆子为婚庆寿宴及各种庆典而设,  相似文献   

18.
“积财不如积德” 闻兰亭长得方颅赤面,身材肥硕,长髯飘胸,一副蔼然长者的模样。上海工商界的闻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万贯家财,闻兰亭却两袖清风,家无恒产,常使人们感到惊奇。因为在当时他要发财致富,简直易如反掌。他掌握纱布交易所大权,如要做投机买卖,自有众多的经纪人(大多是他的门生)为他效劳。当时投机盛行,交易所经纪人收入可观,  相似文献   

19.
1981年10月6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在阅兵式上被暴徒枪杀。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前后仅历时46秒钟。当时美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在暴徒的枪口下,几乎把事件全过程都拍了下来,被人们誉为“对着枪口按快门”的记者。当时是最轰动的摄影报道,之后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这名记者有此创举,其思想动机是什么,我知之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记者讲竞争,这名记者冒死抓新闻,竞争心理想必是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京城有人冒充记者专门“吃会场”,骗吃骗喝骗红包。当时,此事被很多人当成笑谈。但前不久,一条消息却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假记者的“威力”。 据报载,7月13日,3名不法分子以“中央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