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21世纪新闻传媒业至少需要专家学者型、媒介融合型、经营管理型、新闻(传媒)策划型、技能应用型等五类新闻传媒人才。然而,以系科单面化为主导的传统新闻传媒教育模式弊端凸显,所培养的单面化人才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在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背景下,通过制定多层次、有级差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优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增设“经典原著”课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筑互动化的教学实践平台等途径,有望培养出“体”(通识)“用”(专业)融合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2.
江凌 《新闻世界》2009,(4):60-61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从而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全球化视角来反思过去,变革大学新闻与传播教育的传统培育模式.以通识教育为“体”,以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为“用”,“体”“用”融合,培育复合型的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对于传媒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直接刺激了传媒对经营管理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但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新闻教育偏重新闻采编人才的培养,为传媒培养既懂采编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传媒院系人才培养的新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传媒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希望为国内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论变革新闻传媒教育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因而在新的媒介生态形势下.需要变革传统新闻传媒教育理念,树立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李娜 《新闻采编》2010,(2):41-42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对于我国的新闻事业来说,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国家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科学技术的大跨越,但是最关键的还在于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利用。人才问题是关系新闻传媒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因素是建设现代化新闻传媒事业的决定因素,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革新带来了传媒业态的巨变,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媒体输送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了社会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新要求.明确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内涵,并通过完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完善新闻传播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对高校培养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博客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陶从主题和功能方面对“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加以辨析。理性地分析“新闻博客”在结构和传播功能方面的特性,最后得出“新闻博客”无法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也很难发挥现代新闻传媒的功能,“博客”不能成为新闻传媒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拷问传媒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满足业界对“上手快,后劲又足”的人才需求?如何适应业界对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改变新闻教育脱离现实的现象?如何面对众多院校设置新闻教育?  相似文献   

9.
以系科单面化为主导的传统新闻传媒教育模式弊端凸显 新闻传媒教育既包括正规的系统的学校教育,也包括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进行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国新闻传媒教育机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即专门培养新闻传媒人才的院校和高校新闻院系设置的相关的新闻、传播专业,如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  相似文献   

10.
对现代新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 《新闻传播》2006,(2):40-41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随着我国传媒由“行业化”向“产业化”转变进程的加快,在新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新闻教育和媒体职业需求已达成共识。形成新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仅是21世纪我国新闻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储备高层次人才、提高行业竞争力、应对国际传媒挑战的必要举措。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国新闻教育必须以纵览古今的视野和崭新的姿态来迎接一切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传媒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经营观念”、“市场观念”,“策划能力”、“交际能力”就是一些关键词。这些词汇透视着一种信息:具有复合型能力的人才是传媒最迫切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当下对中国传媒领域的艺术人才的教学实践进行战略创新探索,是一个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的教育课题.本文所提出的“跨界”,就是在具体的传媒艺术人才培养中,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院系、校际间的壁垒,建立并拓展学科之间、专业之间、院系之闻、校与校之间、国内国际之间的跨界培养战略.用“跨界思维”去打造传媒艺术人才,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全面、创新能力强的、适应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3.
构建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影视传媒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背景出发,阐述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主要对策,探讨如何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将创新教育融入影视传媒人才教育中,从而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影视传媒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校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高校传媒在政治思想、学术专业、人生价值观培养等各方面发挥的教化作用。本文立足于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功能的表现和特点,分析其对高校学生的教育作用,并提出高校新闻传媒在实现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规避。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卓越人才的前沿阵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社会推进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而在媒介革新与平台盛行的环境下,卓越传媒人才的培养体系与实践形式在“双创”理念引领中焕发新的思路。建构融媒体时代卓越传媒人才“双创”平台生态需要把握大学、企业和政府三个主体间关系,三者之间相互联动、相互作用并生成了传媒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的四重维度,分别是:产学研一体的理论指导平台;跨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平台;技能实践的创新服务平台;双创成果的综合转化平台。不难发现,从课程教育模式到社会实践应用,“双创”平台的体系建构融通了理论与实践的互构导向,为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瓶颈、提高传媒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经验方法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吕宗礼 《传媒》2020,(10):87-89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全新的媒介环境也对传媒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校传统的新闻传播课程和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媒体行业对应用型全媒体人才的需求,传媒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工作室模式是当前高校较为常见的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工作室嵌入到传媒实践教育中,通过全新的课程设置、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考核方式,缓解理论脱离实践的矛盾,培养业界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17.
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实训复合型现代传媒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已是信息社会,以信息传播技术为核心的新闻传播媒介,目前已经进入了采编网络化、通讯数字化、传输同步化的时代。高等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上手快、能力强、素质高、后劲足的复合型传媒人才,成为当今传媒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传媒实验室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智媒时代,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媒介智能化推动传媒业态与媒介形态发生嬗变,要求传媒人才要拥抱智媒,满足时代所提出的新需求和新要求。本文通过对智媒时代的技术特质与未来态势的探讨与分析,提出了传媒人才培养要深化“智媒”认知,增强“智媒”能力,强化“智媒”思维,形成传媒人才培养新范式,以规范和引领传媒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传播》2008,(6):I0002-I0002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地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学院依托扬州大学百年办学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努力培养德艺双馨、又红又专、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新闻传播、教育传播和艺术创造人才。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属于二者交叉领域的传媒法制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传媒法教育和传媒与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近年来,我国在传媒法领域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远不能够适应我国法治建设和传媒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的传媒法教育和相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又要认清传媒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科学制定培养方案,更要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传媒法教育改革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