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长横 多用于一字之横担者。起收有方圆藏露之分,行笔有提按快慢之别。如“不”字的上横,中部略按。从位置上,又分上弧横、中弧横、下弧横。居上时皆覆其下(如“不”字),居下时则皆承载其上(如“五”字),中长横对结体起重要架构作用(如“著”字)。从形态上看,有细长横(如“五”字)、曲长横(如“果”字)等。  相似文献   

2.
连接号     
我呀,是连接号,形状是一条直线“—”,占一个字的位置。别看我长得很一般,直直的一根小棍,但我却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我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变成长横“——”,占两个字的位置;变成短横“-”占半个字  相似文献   

3.
师: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板书课题,但把“塘”字故意写错)对我写的课题有意见吗?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师:哟,怎么错了?生:您的那个“塘”字,右边“唐朝”的“唐”字中间,您右边和下边都没有出头儿。(老师在学生指出的地方修改)师:他说得很对。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有这个结构(教师写“肀”)如严肃的肃、君子的君、建设的建、纪律的律等等。大家记住,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书写规律:凡是有一竖穿过这样的结构中的许多横,那这个结构中间的一横,往往在右边出头,一竖下面也要出头。要没有一竖穿过,中间这一横就不出头,如“…  相似文献   

4.
“一”叫“旦底”,意思是“旦”字的底部,就是下面那一横。“二”叫“挖工”,意思是挖去“工”字中间那一竖剩下的两横。“三”叫“横川”,意思是把“川”字横过来,变为三横。  相似文献   

5.
楷书虽不象篆那样变化多端,但也不乏变体。尤其是在一些偏旁上,变化也是多样的。通常可概括为形变和声省两类。形变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是一体一变,即一个偏旁变一种形体。如“聚”字,下部由“(?)”变化组成。再举两个字,“德”与“微”,字中独立短横,最容易被学生漏掉。如果我们剖析一下,也是不难纠正的。“德”字从彳从惠。“惠”即古德字,古人以直心为有德行。为了布局需要,“直”字中间的“目”字横写,下部的一横仍保存着。再说“微”字,本义隐行的意思,从彳从敞(?),(?)亦声。(?),本义为眇,左上从“(?)”省,即省了“(?)”,留下了“(山一)”。“(?)”是“物体之题尚微”(《说文》)之意)。我们知道了这些变化,写起两个字来.就不会随意丢掉中间那一短横了其二是一体数变,即一个形体变为数种形体。如“刀”字,在“召”、“券”等字中仍作刀,在“班”、“辨”等字中变作“(?)”,在“判”、“别”等字中则变成。“刂”。“刀”在“召”字中作声符,  相似文献   

6.
(?)字甲骨文中屡见,前人多与(?)字一起释为“见”.实际上,甲骨文中(?)与(?)有别,(?)是“见”字,(?)则是(?)的异文,以释“望”为妥.“望”字甲骨文多从竖目作(?)(《铁》222.1)(?)(《存》7.2)(?)(《粹》》》1108)(?)(《后》1.10.3)等形,但也有从横目作(?)的(见《明藏》499、《缀》334、《京津》4386、《佚》654、《七》x28、《屯南》135、2234等).所以我认为,甲骨文“望”、“见”之别,不在目的竖(?)与横(?),而在人的立(?,  相似文献   

7.
晨会课上,我让学生们拿出前天晚上的自测试卷校对答案。当对到成语填空“()()夜游”时,我怎么也想不起“秉烛夜游”的“秉”字怎么写,就粗略写了个近似的字。学生们见了直喊:“老师错了,少了一横!”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胡鲁杭同学便  相似文献   

8.
智力星球     
才字、邀峰飞 上语文课时,老师提问“‘张小明,请你用文明礼貌的‘礼’字造个句子。”张小明思索了一会说:“爸爸提着包出门托人办事。”老师说:“没‘礼’字呀?”张小明认真地说:“咋没‘礼’呀?礼在爸爸的提包里装着哩。” “足球比赛我看得多啦,我懂得有关足球的一切知识。”“是吗?那你告诉我,足球网有多少窟窿眼儿?”莎一‘办星球答‘…毖加白…血到鱼答案:在“口”上加上一横,再把字向右转就成了“冲”字。(1)答案:谜底写起来很简单:一横一竖勾—“丁”字。为什么呢?你看,加上一个“留’,是“盯”字,加上“口,字是“叮”字,加上金字旁…  相似文献   

9.
敦煌莫高窟碑文录及有关问题(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碣石现存敦煌文物研究所。石已残,但正面文字基本完好(见插图一、二)。残石高七十九公分、宽五十七公分。碣石上方横书正楷“莫高窟”三字,中央阴刻四臂观音坐像。观音双手合十,左手执花,右手捻佛珠,头冠上有结伽趺坐佛像一身。  相似文献   

10.
“鸟”字的点,表示眼睛;“卵”字的点,表示蛋黄蛋白;“州”字的点,表示高出水面的陆地;“灭”字的横,表示覆盖火的东西;“雨”字的横,表示天;“旦”字的横,表示地;“引”字的竖,表示开弓;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说字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一天来到了一座村庄。他见四个小孩正围在一起写字,一个小孩先写了一个“口”字,随(sui)口说:“口字一口。”第二个小孩不服气,写了个“吕”字,说:  相似文献   

12.
请小朋友读一读古诗《江上渔者》:小朋友 发现 了吗 ?诗里 藏 着两 组 反义 词 呢,它 们 是( )和( ),()和( )。在这首诗里,“往、但、鱼 、美、君、看、里”这 7 个 字都是“横画多”的字。怎样写好横画多 的字呢?写好横 画,首 先要 做到 每一 笔横画 之间 的距 离差 不多 都相等,这可以 让我 们写 出的 字具 有“匀称 美”。另 外还要 注意 一些什么呢? 看 上面 ,写 下面 。写 竖 的 时 候 ,看 着前 1. 两横 之间的 空白 来写 ,让竖 的下 半截 和上半 截…  相似文献   

13.
简明正字歌     
从初中到高中,有些字学生总搞不清,总念错,总写错。如能把最易错的字编成顺口溜,就可在极短时间内收到很好的正字效果。例如: 空点横,戊戍戌(wù shù xū); 上中下,巳已己(sì yǐ jǐ)。只需稍加解释:“戊”里是“空”的,“戍”里有一“点”,“戌”里有一“横”;“巳”字一竖连到“上”面,“已”字一竖不上不下在“中”间,“己”字一竖在“下”面。这样,同学们在三五分钟之内便可记得住,写得出。还可记住下面两句话:  相似文献   

14.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再看看“史”字吧。“史”字在《新华字典》中就解释为“历史”。大家知道吗?在纸张的发明之前,所有的历史都是靠人们口耳相传的。这“史”字不正像一个人张着大…  相似文献   

15.
趣味记字     
祖国的文字特点是方块字 ,并且每个字的笔画数、笔画名称不同 ,形近字相似点我 ,造成我们在书写汉字时 ,好写错字。其实 ,我们只要采用一些特殊记字的方法 ,就能改变这一状况。一、形象记忆法我们在写“跳舞”、“舞蹈”的舞字时 ,易把“舞”字写成“”或“”即少写一竖或少写一横。你想 ,我们在跳舞的时候 ,两人一对 ,不正好是四条腿吗?因此 ,“舞”字里有四竖 ,四竖下面的一横不就是跳舞的地面吗?又如“叔”字易写成“”字 ,左上角是一个“上” ,左下角是个“小”。您想 ,比你爸爸年龄小的男子不就是你叔叔吗?二、理解记字法“蒙…  相似文献   

16.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好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其中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恶气。于是,他趁黑夜把这副对联的“士”字下面一横加长,把“夫”字添了一撇,“人”字加了两横。  相似文献   

17.
课题:《天上的街市》教学时数:1课时操作过程一、感受语言.触发语感1.我们今天来学习郭沫若的一首诗:《天上的街市》。(板书:天上的街市郭沫若)注意这个“沫”字.右边是个“末”字,上面一横长,底下一横短,不要写成未来的“未”字。请大家听我把这首诗朗读一遍。一边听,一边还  相似文献   

18.
文章的韵味,并不仰仗华丽的辞藻,普普通通的“横”字,经过名家高手的调遣和点化,同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魅力,产生出无穷的妙趣。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一静一动,相映成趣。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  相似文献   

19.
正字口诀     
一,根据字形特点编口诀。如“戊戌戍戎”:空心戊(wù),茂字下从戌;一横戌(xū),一横出头读作戎(róng);一点戍(shù),蔑字下从戍。二,根据形音特点编口诀。如“己已巳卩”:巳(sì)字全封口,拿它作字头(导异);已字半封口,不作偏旁和部首;韵母i,放心写成己(岂起记纪忌杞……);韵母an,放心写成卩(fan)(范犯  相似文献   

20.
识字课     
一位老师在上识字课,教完横撇和竖撇后,写了一个“瓜”字,问一位小朋友:“第一笔读什么?”小朋友回答:“树皮。”众哗。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