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替”有二二替和二四替两种,“失替”是识别词的拗句的唯一标准。对422个词牌中每句平仄格律的统计和分析说明:律句对词的平仄句式的影响表现在,词的句子99%都是律句,将近1%的是拗句。  相似文献   

2.
古代流传下来的对联很多,在这些对联中,有些对联通俗易懂,就像随口说出来的初看平淡无奇,但细细琢磨,对联不但明白如话,而且通俗之中含有深刻的道理,给人启发。  相似文献   

3.
从节拍的划分、节拍内部的平仄、节拍之间的平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粘的平仄五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近体诗平仄搭配的规则;强调区分四字节、三字尾、常式、变式的重要性;纠正了教科书和名家著述中顾此失彼互相矛盾的说法;指出近体诗的格律不须背诵,是可以根据几条简单的规则推导的。  相似文献   

4.
现行《古代汉语》教材,或把“仄仄平平平仄平”(五言为“平平平仄平”)句式略而不提,或将其视为甲、乙种句之间的“对句相救”,不尽妥当。本文认为,此种句式是独立的,是乙种句式的变格。在阅读、写作和分析律诗、绝句时,是一种不容忽略的平仄句式。  相似文献   

5.
唐代近体诗的格律就是平仄交替,它是我国特有的诗律。它与我国古代汉语相适应,又符合美学和生理学的要求。它是我国古代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成果。千余年来,平仄律已经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格律诗的平仄句式中存在"音""结""连"三种结构单位,它们不同的特性与作用形成了它们在平仄句式中不同的分布链接规则,据此便可以推导出各种格律诗整首诗的平仄格式使用。文章对平仄句式的这三种单位的特性和由此形成的整首诗平仄格式推导规则以及具体推导过程作了分析阐释和演示。  相似文献   

7.
郭芹纳 《小学语文》2011,(12):46-48
有时候,在一句之中无法达到平仄协调的时候,人们义将其范围扩大到一联之中,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联中拗救”。所渭“联中拗救”,是指在特定的一联之中,出句某字出现了拗,由对句某字来补救。这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格律诗是唐朝初期新生的一种诗体,它有一系列具体的规则。这些规则——也就是格律——是逐步完善的。为了介绍的方便,可从最严格完整的格律入手。  相似文献   

9.
举出从现存1901年《杭州白话报》上找到的7篇白话道情,通过与林纾晚年的有关自述相印证,推断这些道情作品的作者即是林纾;推测在《杭州白话报》的创办之初,林纾确是参与者之一;并通过文本内外的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文章进而对道情文本与主题略加剖析,表明道情的写作与时事、报章的直接关联,并指出该组道情实为林纾白话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近体诗的组合,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一句内平仄组合,二是整首诗中有哪些平仄组合的句子。确定近体诗的平仄组合规律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用推导记忆法,首先确定近体诗四种基本句式;其次确定律诗的基本句式组合规律;再次确定绝句的基本句式组合规律。第二种用背诵记忆法。  相似文献   

11.
本以一副长联起篇,详细列举分析了楹联作品中的“互对”与“自对”手法,重点阐释了“自对”手法在古今楹联作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动都肇始于批判“言文分离”,倡导“言文合一”。然而,文学语言本身内在的“陌生化”要求使其具有天然的偏离日常语言的趋势,同时“陌生化”使得“言文合一”运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遭遇了危机,“言文合一”只能是一个政治谎言。  相似文献   

13.
对联起源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既是化又是学。对联有两个源头:一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中国古代桃符、门神风俗;二是汉语言特有的对偶句学的演变发展。这两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最后交汇融合,便产生了春联,现代意义上的对联则是由春联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对联的解析也越显重要。本文在分析对联的目的及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借鉴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对对联解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岳阳楼虽楼以文名,但反映其历史文化精神的诗、词、联、匾亦蕴涵深刻,流传久远,各具千秋,是岳阳楼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探析其内涵,是全面了解岳阳楼历史文化之必需。  相似文献   

16.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一场旨在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通用书面语的语言改革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滥觞。然而,白话文运动并非一场步调一致的运动,在不同区域,其进程存在着不同步现象,清华学校的白话文运动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形态,其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滥觞、缓慢发展、文白之争、胜利及迂回等几个阶段。清华学校白话文运动不仅显示出清华学子们对语言问题的多元化的思考,而且对以闻一多为首的清华文学社诗人群及新月诗派的新诗探索道路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末学者俞樾与黄岩王棻文字交往密切,俞樾曾经为王棻父母写过祝寿诗和墓志铭,为王棻《六书古训》写过评论。王棻后裔迄今还保存着俞樾撰书的一副楹联手迹,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探讨俞樾王棻交往的珍贵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白话语言系统的生成过程中,传统白话与文言作为现代白话的构成因子,经历了回旋式上升,最终向现代白话转化。白话文体的现代性特征并不在于胡适等人争论不休的“白”,而是在于“化”。  相似文献   

19.
晚清以来,白话取代文言,获得主流话语权,进而成为新文学的基本表达方式,这一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白话升格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混杂着新与旧、中与西、因与替等时代主题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是断裂、交叉与可能性的多主题变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近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的纷繁复杂。作为白话升格的直接推动力量,晚清报界的主创、编辑、写手,以白话报为变革话语表达的试验场,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学登场的最初拉幕者。  相似文献   

20.
在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旨在将传统高雅文化与现代专业文化相融合,引领当代青年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他们向真、向善、向美,从而陶冶情操,提升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成为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