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银忠 《中学历史教学》2006,(1):35-37,68,69
[专题解读] 近代史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1844年,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这是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小平寺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伪装中立进行调停,实则联合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19世纪60年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客观上纵容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一战”期间到“二战”期间,扶植中国政治势力同日本激烈争夺对华主导地位,两国合作进行了反对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斗争;“二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干涉中国内政。  相似文献   

2.
自建国以来,在逐步摆脱追随于欧洲之后的进程中,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全球扩张性也日渐显现。传统认为,“门罗主义”是美国为独霸美洲大陆而提出的,而“门户开放”政策则是美国作为姗姗来迟者为了在侵华上分得一杯羹而炮制的。文章则以“门罗主义”与“门户开放”政策为切入点,通过对19世纪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指出美国对外政策中始终贯穿着全球扩张的影子,以期能对该时期美国对外政策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中,“标志……”大事有二十多条,现收集整理如下,希望能给学生带来兴趣和帮助.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2.《原道觉世训》的问世,标志着洪秀全最终确立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的革命理想.3.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年运动的失败.4.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从此,美国在侵华的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5.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6.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7.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准则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8.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9.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外召开,标志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4.
应力求完整     
课本第 5 6页练习题 :“19世纪末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参考书》第 10 5页答案提示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以及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等方面回答。当然都对 ,但这是不够的。因为“19世纪末”包括1890~ 1899年 ,因此 ,应首先概括提出《马关条约》对中国的严重危害。不提或漏提这点 ,答案就不完整了。应力求完整$福建省永春侨中@潘贤铺  相似文献   

5.
美国首任驻华公使蒲安臣(Anson,Burlingame)是在中国实施“合作政策”的关键人物。由于他在实施“合作政策”中,“遇有中国不便之事,极肯排难解纷”,从而赢得了清政府愈来愈多的好感和信任,以致委派他“充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出使美、英、俄等国。蒲安臣出使欧美各国及《蒲安臣条约》的签定,标志着“合作政策”取得了“成功”。但是,长期以来,史学界只注重对“合作政策”的成果、《蒲安臣条约》进行研究,而对蒲安臣实施的“合作政策”背景、情况及实质却论述甚少,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24页指出: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同时又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其实,这个原则美国早在1899年就提出来了。因此,应把“提出”改为“重申”二字(《教学参考书》上也指出:《九国公约》的核心是再次确认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提出”应为“重申”$广东省新会市第三中学@邹泽恩  相似文献   

7.
“门户开放”政策(1899~1949年),是美国为分享侵略权益,争夺中国市场而提出的侵华政策. 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向海外扩张,中国潜在的市场令他们垂涎欲滴.但在西方列强和日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对中国的争夺.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其注意力转向中国,此时中国几乎被其他列强瓜分殆尽.美国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也无力同欧洲列强争夺中国.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其他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98页:《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一节中,将俄国同英法相提并论,共同称为资本主义列强,欠妥。因为,俄国在欧洲的扩张主要在18世纪;在中亚扩张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才吞并该地区。对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占领则是通过1858年《中俄爱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课本第100页“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一目中的克里米亚战争时间则是1853年至1856年初。由此可见,俄国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主要在1861年前。而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前,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课本第83页“俄国1861年改革”第一、第…  相似文献   

9.
王海军在《试论美国庚子赔款的“退还”》(载《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美国“主动”“退还”庚子赔款,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第一,这是美国政治、经济势力强大,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美国“退还”庚款正是其对华政策的需要。当时,震惊世界的中国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使美国因此而得到启示:光靠武力是不能征服中国的。从20世纪初起美国迅速调整其对华政策,如在文化方面,通过在中国办学校以及吸收留美学生为手段,加强资本主义思想的灌输,控制中国的知识界,培养亲美势力。美…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争论,史学界经过一度沉寂之后,近两年又活跃起来。1979年《世界历史》杂志第三期,发表了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该文认为,“‘门户开放’政策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在此前提下,要求美国贸易的机会均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机,美国政府为了摆脱危机,通过宣扬“新定天命运”论,为其对外侵略扩进行辨护,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妄图以其经济实力在华占据较大的市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为其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英国政府出于自身殖民利益的需要对华推行的的外交政策。以最惠国待遇的确立、合作政策的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并由美国最终确立为标志,这一政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嬗变,并深刻影响了其他列强的对华政策。19世纪末,在英国实力下降、列强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该政策由美国公开宣布确立为一项国际政策。  相似文献   

13.
<正>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作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对外贸易国的美国当局权衡利弊,制定了对华的"和平"政策,胁迫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望厦条约》共计34条,其中第33条规定"合众国民人凡有擅自向别处不开关之港口私行贸易及走私漏税,或携带鸦片及别项违禁货物至中国者,听中国地方官自行办理治罪,合众国官民均不得稍有袒护;若别国船只冒合众国旗号做不法贸易者,合众国自应设法禁止。"①也就是说,条约明确规定鸦片为违禁货物,禁止美国商人及它国悬挂美国国旗从事鸦片贸易。《望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早期中美关系的结束和近代中美关系的开始。因此,对条约中美国明确禁止鸦片贸易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望厦条约》和近代美国对华的"合作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等,对深入探究近代美国对华政策起着追根溯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单项选择题列强的侵略扩张,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回答1~5题。1.使我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把黑龙江由我国内河变为界河的不平等条约是A《.瑷珲条约》B.中俄《北京条约》C《.尼布楚条约》D《.改订条约》3.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主要是由于A.中日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B.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C.美国提出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D.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一个注重现实、崇尚实力的国家。它制订对外政策、卷入国际冲突,都是以实力地位为倚仗,或者说,基于当权者对本国实力地位的认识而提出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正处于“经济上的巨人、军事上的矮子”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其“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即是此阶段实力地位的真实反映。本文试图从实力地位的角度,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作一探讨。美国的历史是一部扩张的历史,在“暴风雨般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里,产生了“天定命运”思潮,认为美国“命中注定要扩张到西半球的整个北部”。有一位民主党人公开宣…  相似文献   

16.
1985年11月14日——19日,全国首界“中美关系史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复且大学召开。这次讨论会是由《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复旦大学历史系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全国科研、教学、出版等部门专家学者70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李慎之参加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并作了有关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外关系研究的报告。复旦大学校长兼该校美国研究中心主任谢希德参加了闭幕式并讲了话。这次讨论会收到了三十五篇论文,集中讨论了“门户开放政策”和四十年代中美关系,同时也涉及了中美文化交流史和其他时期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7.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上册第60页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这样表述的:。是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内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国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在那里也享有均等的机会,达到‘利益均沾’。”笔认为,以上表述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十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门户开放”问题不断进行研究,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成因、历史背景、政治目的等展开讨论,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发表过不同的见解。从已有的学术成果来看,学者们所持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美国保障和扩大其在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政策,但在客观上对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中国提出了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对美国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形势,美国做出了一系列反应。但由于它在这一地区实力和利益有限,这些反应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看出,美国对日行动的底线是不突破和平的、外交的框架,美国对华实行的是不诉诸武力的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史学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开展了讨论。有的同志认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客观上起过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略谈些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一、为何“抑制或延缓”说不能成立 (一) 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抑制或延缓”作用,有的同志认为并不存在,因为这项政策宣布之时距“瓜分”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已一年多了,因而后来的政策不可能对先前发生的事情起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