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各种新闻媒介正在造就“下海”的盛况,让人以为但凡有气血之辈尽皆扑通扑通跳去的时候,有一位在某机关工作的青年朋友忧心忡忡地来向我“咨询”。“明年机关就要大量裁员,裁下的就给点钱去办公司,这可怎么好?”我正受着“混个处长又能怎样”的影响,慰之以“裁下正好,放心发财去”。青年说“裁到我头上就倒楣。呆在机关多  相似文献   

2.
有句俗语,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我接触过不少青年记者和通讯员,深感他们思维方法不同,主观努力不同,进步快慢也就不同。有几个人给我的印象很深。一次,一个青年记者和我们一起,去采访某地区在农村建立科技推广网的问题。我起草后,让那个青年记者过目。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接过我的稿子后说:“我还要看你的原稿,看你是咋修改的。”我听了猛然一惊。因为过去从来没人向我索要过原稿,他是第一个。这个青年人肯动脑子,敢于追根探底,主观能动性强,很有希望。连着采  相似文献   

3.
“水哥”:有阵子没见您露面了,咋的啦?这“焦点时刻”少了您,可就少了一台柱子。有少女说您不够“威”不够“酷”,我告诉她,咱“水哥”有时间尽弄学问去了,要不哪来那么麻利的“英格力士”和满肚子的知识?那份从容,那方智慧,啥样的  相似文献   

4.
错位营销     
有这样一个很著名的故事。美国一家制鞋公司正在寻找国外市场,公司派一个推销员到非洲一个国家去了解那里的市场,这个推销员到非洲后发回一封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没有市场。”于是公司派出了第二名推销员,他在那里呆了一个星期发回了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市场巨大。”哪一个推销员是市场营销人才?第一个显然不是,而只是一个收取订单的人。没有订单,他也就无所事事。第二个也不是营销人员,而只是个推销员,因为他认为“我可以推销任何东西,尽管人们不穿鞋,我也能让他们穿上”。什么是营销人员呢?第三个才是。他在非洲呆了三个星期,发回了…  相似文献   

5.
老百姓现在说:“一批工程上马,就会有一批干部下马”,“一批管理办法出台,就会有一批干部发财”。福建一个县的县委书记说:“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河南一个县的一名工程师撰文反映他那个贫困县里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县委书记非要把人家抓起来判刑不可,法院左右为难,向县委书记汇报此人无罪,书记大怒,气冲冲地训法院:“你们都是一群笨蛋,弄了七八个月,弄个无罪!给我判三年!必须判。”  相似文献   

6.
爱伦堡在他的创作经验谈中说:形容词或强化词如用得不当,效果适得其反。“我爱你”和“我很爱你”,哪一句话更能打动姑娘的心? 看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很多人不懂这层道理,以为加一个“很”字,这“爱”就“盖了帽”了,其实,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无需多加形容的,过多的形容就失却了真挚,同时也就失却了力量。这道理还可引伸开来说。前不久去鼋头渚,万顷一碧的太湖,使人想起“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正神往间,一回头却见一泓清水中,浮现着一条水泥塑成的龙。龙  相似文献   

7.
前几日,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不知触动了哪根神经,心里竟叹了气:外经贸部一位参与十几年入世谈判的处长,让外资企业以百万年薪挖走了。 比起那些贪官污吏来,跳槽发财毕竟光明坦荡得多,不过  相似文献   

8.
一种追求:有大事发生的地方,就有我在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记者吴小莉有一句充满豪情与职业感的话:“有大事发生的地方,就有吴小莉在。”我觉得这句话说出了一个职业新闻人存在的意义。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哪  相似文献   

9.
怕不怕     
《新闻世界》2008,(6):36-36
我怕吃饭。——早餐一杯牛奶,午餐盒饭凑合,一到下班就发愁,“去哪吃?和谁吃?吃什么?”几乎等同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三大哲学问题一样没有答案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节,中央实验话剧院上演了喜剧《没毛的狗》。说的是“农民金九成从报上得知一种浑身没毛的狗,肚子里长有名贵药材狗宝,一斤能卖两万元”,遂起发财之心。围绕这一中心情节,随之展开了一系列阴差阳错、令人捧腹的笑话和误解。我无缘看到这出戏的演出。上述内容,就像剧中那个发财心切的金九成,是“从报上得知”。我得知有《没毛的狗》这么一出戏上演了,金氏得知有一种没毛的狗可赚大钱。我的得知自然比不上金氏的得知,  相似文献   

11.
下乡采访记     
前言:筹划“独来独往” 回编辑部工作两年了,与长期的记者生活相比,虽然生活上安定多了,但却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因为回编辑部后下去采访的机会少了,偶尔下去也经常有小汽车接送,层层有人陪同,很少与群众接触,当然也就很难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因此,两年来很少写出群众关心的、有生活气息的稿件。我很留恋当记者时“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生活。那时候,小包一拎,想到哪就到哪,坐上公共汽车就去了,到了县里至多邀县通讯科的一名同志一起。人少好采访,生活也方便,住乡镇招待所就是了。这样不欠人家什么,采访后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于是我筹划着一次“独来独往”不带任何选题的采访。肥西县山南区是我70年代末80年代初采访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根据地”,去过不下十次,熟人多,就到那儿去吧。 被“批发”了一次 1989年4月14日早晨,我拿着头天买好的8:30到山南的汽车票直奔合肥汽车站。等车的约有30人。可是左等右等不见汽车踪影。问服务室,回答说汽车坏了,正在修。很多入等得不耐烦了,纷纷退票改乘别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08,(3):44-44
60年代青年有句口号是这样说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今天,青年的口号变为:“到公司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如今的人把找工作的标准做了这样的定位,您如何看待这种苡金钱为本位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13.
3月16日,我在一家“打假公司”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告诉我,明天他们就有一次打假行动。 我兴奋起来:“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吗?”“行呵,不过我们的车坐不下了,你们能自己出车吗?”“我马上联系试试,可是去哪儿呢?”“这个暂时保密,你们明天先来公司吧。” 第二天,报社派的“桑塔纳”拉着我和一位摄影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光内科就分离出心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血液内科等多个,有时真让病家无所适从。朋友偶染小恙,有尿频尿急指征,不知该看哪科对路,只好挂了普通内科的号。内科医生让他查了尿常规,见指标正常就到此为止,总算留下一句话,去肾内科看看。肾内科让他查了肾功能,又正常,医生也只能就此打住。朋友怯生生地问,会不会是糖尿病?医生顺势把“球”踢出去。到了内分泌科,折腾就更多了,检查一套又一套,可结果还是正常。这下我的朋友没辙了,于是向我求救。听了他的求医经过,我立即为他“指点迷津”:你是五十大几的人了,该不会前列腺出问题了。朋友按我指点去泌尿科求医,  相似文献   

15.
每周一的“碰头会”上,总编辑刘虎山不止一次告诉大家:现在政府发愁的,就是大批的人没地方去。参加会的各采访部的“头儿”们都明白,大批的人,指的是下岗人员。到会的人议论开了:可现在还有好多事没人干哪……我萌生念头——在《北京日报》京华周末的纪实版上搞些下岗女工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吕齐 《新闻导刊》2009,(5):10-10
1950年1月中旬,我们到了进军大西南的终点站一重庆市。我和另外六位同志到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报到。宣传部一姓王的处长找我们谈话,和每个人商量分配工作的问题。他对我说:“你去新华日报吧!”我说:“我不太喜欢搞新闻工作。”然后,他又提出要我去新华社西南分社、新华书店西南总店,我都摇头。  相似文献   

17.
1.全凭胆大去跳伞我刚钻出潜艇又要去跳伞,熟人都说:“你胆真大。”我自嘲道:“傻大胆!”其实,咱也不傻。当伞兵的危险比下潜艇大得多。潜艇舱内虽有吸127种有害气体之苦,且有海底遇险的先例,但生死毕竟有全艇官兵“保驾”。我一旦跳入蓝天,就得不到任何“特殊关照”;伞包不开,谁也救不得。而且,按空降条例规定:45岁为停跳年龄。我今年40岁,自觉年轻;可空军训练部门却说:“你年龄大了,筋骨已不经摔。”真让人有几分悲哀。这时,空降兵部队机关又来电话商量说:“部队跳伞刚牺牲一名战士,记者还跳吗?”我这时觉得更不能退…  相似文献   

18.
龚治萍 《大观周刊》2012,(51):257-258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我准时走进六(1)班教室.当师生相互问好后.我的“请坐”之声刚落.就听“扑通”一声,杨斌便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痛得满脸涨红.呲牙咧嘴。紧接着,全班同学.特别是那五六个原本就不甘寂寞的捣蛋鬼早已反转身子,伸长了脖子.笑嘻嘻地看着闹,我心中顿时燃起一团无名大火,感觉到有座火山即将喷发。  相似文献   

19.
我熟识一位老裁缝,每次上街都得到他店里坐一会儿。最近,我请他给我做了一件春装,尺寸已经量好了,他忽然想起了去年曾给我做过一件秋装,硬是让我回家取来穿给他看一看,经过他仔细地对照反复修改尺寸之后才放心。我说做件衣服怎么这样麻烦。他说“七次量衣一次裁嘛。”尺寸量好了再看他操起剪刀,只听得一阵卡嚓卡嚓的声音,一件衣服三剪两裁就成了,真是游刃有余。我们搞新闻报道,不也同老裁缝师傅一样吗?应该把功夫用在下笔之前。诗人陆游“功夫在诗外”与老裁缝“七次量衣一次裁”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七次量衣一次裁”就是老裁…  相似文献   

20.
西方人似乎比中国人更多些自省意识。我曾从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西方某家大公司的老板派人去参观另一家大公司,参观人员回来之后向老板汇报别人的技术和管理如何落后于自己公司,结果挨了老板好一顿训斥。老板说,我要你去参观,就是要你去发现我们跟别人的差距,我比别人好的,你不说它不会跑掉,别人比我好的,你发现不了,我们就永远也赶不上。这样的事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我们最流行的做法是通过别人论证自己的正确和英明。西方人这种自省意识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有不有关联,我没有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人好像并不把这种自省意识看成是丢了脸面,要不,卢梭当年就不会写《忏悔录》,德国总理就不会因为“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向犹太人谢罪了。从西方跑了一圈回来的老鬼最近出版了一部非虚构的长篇小说《血与铁》,这本书因为它的忏悔意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