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二物理《简单机械》一章“滑轮”一节的教学中,涉及到动滑轮的省力问题。原教材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和对动滑轮实质的分析,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得出了“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这其中隐含着结论成立的条件。在教研活动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这一结论成立条件的分析总结或提示,加之在黑板上画图不规范,使部分学生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存在模糊认识,在处理有关问题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笔者认为,在学生可接受的知识范围内,帮助学生分析总结“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这一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很有必要的。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  相似文献   

2.
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分割法是诸多方法中的一枝奇葩,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分割法的体会。一.用分割法阐明物理规律,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判断滑轮组提升物体时拉力的大小,用初二课本上总结的规律进行判断并不直观,差生不易掌握。若用分割法“将定滑轮与动滑轮分割开来,数出跟动滑轮直接相接触的细绳根数n,则拉力即为重物和动滑轮总重力的1/n”。这种判断方法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相似文献   

3.
探究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基于初中生学习能力,在科学探究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以“机械效率”一课中的“再探动滑轮”教学为例,谈基于小组合作的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组织策略。  相似文献   

4.
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形式,美的事物对人们来说是容易接受、向往的。物理美学是科学美学在物理学科上的具体表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意展示物理之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生领悟了物理知识内的在美,就会在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识中,主动探索、研究,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和享受物理之美。  相似文献   

5.
“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是初中二年级物理重点学生实验之一.在这个实验中,有个重要的数据是测滑轮组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如何测量呢?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物理第一册教案》第137页中是这样叙述的:“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定滑轮)...  相似文献   

6.
李大彬 《物理教师》2001,(12):20-20
初中物理中 ,对于设计滑轮组达到特定省力数值的问题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因而常常在各类考题中出现 .对于这一问题 ,目前我们 (学生和老师 )采用“试绕法”确定 (这是一种能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好方法 ) ,然后对比出最合乎要求的绕法 .为找到绕绳段数与动滑轮、定滑轮的个数关系 ,各种杂志上曾刊登了不少探讨结论 .本文从数学、物理角度对这种规律做了细致探讨 ,找出了一个能描述该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供教学参考 .1 动滑轮个数我们知道 ,对于一个动滑轮 ,其上可绕 2段或 3段绳子 ,对于两个动滑轮 ,则可绕 4段或 5段绳…  相似文献   

7.
动滑轮的特点是省一半力,但必须弄清动滑轮为什么省力,否则做题时会出错.下面举例进行分析.例1如图1所示,用手向上匀速拉动滑轮时,拉力F的大小是().A.50牛B.100牛C.200牛D.400牛这个题目是动滑轮的“变态”使用问题.要准确、迅速地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以下三个关系:在不计动滑轮及绳子的自重,且不考虑动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的情况下:(1)绕过轮子的同一股绳子上的力是相等的.图1(2)动滑轮轴上所受的力是动滑轮上绳子自由端拉力的2倍.(3)用动滑轮移动重物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动滑轮轴移动距离的2倍.根据以上三个关系我们再来分析一…  相似文献   

8.
苏科版九上物理教材第五节“机械效率”对教学内容的引入是说“小明利用动滑轮把木料拉上四楼。手拉绳子的功与动滑轮对木料做的功是否相等?”而我在教学时却这样引入:小明在拉木料时发现了一个奥秘?把他提升木料时的技术参数给出,通过计算发现这个奥秘。  相似文献   

9.
苏科版九上物理教材第五节“机械效率”对教学内容的引入是说“小明利用动滑轮把木料拉上四楼。手拉绳子的功与动滑轮对木料做的功是否相等?”而我在教学时却这样引入:小明在拉木料时发现了一个奥秘?把他提升木料时的技术参数给出,通过计算发现这个奥秘。  相似文献   

10.
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上说到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实际上这是有条件的,是针对拉力方向沿竖直方向而言的,今讨论动滑轮的省力条件于下。如图1,用一个动滑轮匀速提升重物G,设所用拉力为F(不计摩擦及动滑轮重)。  相似文献   

11.
对滑轮特点的探究过程是《其他简单机械》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操作,来提高对滑轮特点的探究欲望。在探究中先探究是否省力,再探究是否省距离;先探究定滑轮,再探究动滑轮;先探究单个的滑轮,再探究滑轮组,这样分解探究点,通过分类探究,类比探究的策略,降低了学生操作上的难度,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动滑轮的使用,同学头脑里大多存在着两种片面认识:一是认为使用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二是认为使用中的动滑轮一定跟重物同升降.如图la所示.使用动滑轮可省一半的力.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动滑轮也有用两倍力、即两倍物体重的费力情况出现.这时,动力作用在动滑轮的转轴上,动力臂L1只有阻力臂L2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用了两倍力,但却有省一半距离的好处,此时仍然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如图1b所示.单独使用一个动滑轮或动滑轮组来提吊重物时,动滑轮或动滑轮组在工作中的运动方向确实跟重物的运动方向相同,即同升或同降…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科是一门研究自然规律的实验学科,由于各种自然规律之间存在相关的逻辑联系,所以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学习物理很有帮助。在教材处理上,用简洁、严密的逻辑前后链接,是一种基于已知知识展开的逻辑演绎思维方式,学生容易接受,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正物理学本身是充满趣味与创造性的,可揭开大千世界的神秘面纱,令人感受物理的科学美,但如今物理却是学生认为枯燥难学的课程之一。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落实新课程理念,由生活走向物理,注意学科渗透与科学探究,让学生感受物理是有用的,也体验物理探索的乐趣,自然乐学。一、走向生活实际,感受物理实效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当所教的物理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时,学生对物理知识就越感兴趣,越容易接受知识,  相似文献   

15.
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总体较差,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不强,同时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把物理知识、规律、过程形象化,让学生更好理解,容易接受,从而能学好物理,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题的能力。本文通过图象分析法在实验教学、概念教学、练习教学及复习教学等环节中具体应用的实例,阐述图象分析法对职...  相似文献   

16.
中考物理中综合计算题是重头戏,而物理综合计算涉及的物理过程比较多,如果找不到两个过程中的联系点,如何找到这些过程中的联系点,是解题的关键.实际上不同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不变的参量,若能找到一个不变量,作为前后过程的联系点,就可巧妙解决综合计算题,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下面列举三列分析.1.利用动滑轮的重力不变,巧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相似文献   

17.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是整个中学物理教学的启蒙阶段。怎样抓好物理启蒙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初中物理教师共同关心和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果将教材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具体而生动的内容,又辅之以趣味性实验,这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趣味性实验是物理教学中设置的一种情景教学,是直观教学原则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通过形式各异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从而达…  相似文献   

18.
一、实验讨论,导出规律 我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以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节教学中,我让学生按教材做实验,提出小车通过的距离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然后假设:小车在越来越光滑的平面上运动情况又如何呢?这样,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就容易接受"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动滑轮时,要求学生得到的结论是:动滑轮不改变用力的方向,但省力。而这一结论的产生容易受学生实验操作的方法、实验器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得出错误结论。为了帮助学生科学地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合乎科学的结论,我这样设计这一内容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机械效率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一方面它把简单机械和功这两章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几乎可以综合前面所学的所有力学知识,特别是物体的平衡,功的计算,动滑轮、定滑轮的识别,承担重物绳子的段数,甚至可以综合密度、压强、浮力等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出现误区,导致解题失败.所以学生学习这部分很吃力,在中考考试中这部分失分较多.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摸索到初中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存在以下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