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文论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在哪里? 这是一个古老而常谈常新的话题。近十年来,围绕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和“现代转换”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李春青先生观点独到:当代学人的价值观念与运思方式实际上仍然受着古人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面临着事实与价值的抉择。这种事实与价值相矛盾的状况并不是研究者的主观选择,而是由研究对象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正是这种矛盾性,使“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话题充满了张力。这项工作极具复杂性,既要处理好文献考辨与理论阐释的关系,又要妥当地把握传统理论资源与西方文论话语的融合,还要兼顾古代文论对现代文学经验的阐释效力。对于成功的“转换”来说,三者缺一不可,就像庖丁解牛,唯有深谙此道,方能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3.
《大观周刊》2012,(23):28-29
“灵感说”,一直是中西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试图对西方文论家论文艺创作灵感问题的主要观点略加概述,就“灵感说”在西方古代做大体的梳理,较清晰地显现出西方古典文论中“灵感说”的概貌。  相似文献   

4.
张海明教授新著《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是一部极有批判精神的学术史。“七十年”的古代文论研究历史虽然不算很长,但毕竟是好几代人的努力,可能有人少人期望张海明的“回顾”,能罗列出值得炫耀的长长的成果清单,但这本书里没有。学科的成果.在本书中作为现象受到了冷峻的辨析和评判,其目的是为摆脱学科当下的困境。这是这本书处理学科历史的出发点,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本书在理论水平上要高于一般的学术史著作。本书着力论述了古代文论成为一个现代学科,实是来自域外文论的压力。书中…  相似文献   

5.
在读完了童庆炳先生的《维纳斯的腰带》之后,又到北师大出版社邮购了一部由该社于2001年12月出版的童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如果说前者是童先生试图带领我们与“上帝”沟通的书,那么后者则是童先生试图带领我们与我国古代文论家心灵相沟通的书,是一部指导我们怎样步入我国古代文论堂奥的书,一  相似文献   

6.
童庆炳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一书,以上、中、下三编的构成,有综论有分论地展开了对于从先秦到清代的文学理论的研究,不论从基本范畴的阐释上,还是对十位文论家的理论归纳上,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是研究古代文论的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意义上的研究从1927年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算起至少已有七十余年了,但是人们对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却一直缺乏应有的关注.这种状态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引起有识之士的反思,一部分研究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少数民族古代文论这片被漠视的原野.  相似文献   

8.
文学研究有各种各样的“视角”,就像看万花筒,从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绚丽多彩的,没有高下美丑之分。然而在文学研究中人们却常常以为自己的研究视角最正确,并以此而贬低别人的视角,这实在是很幼稚可笑的。即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观念史的研究曾经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其后范畴史研究又后来居上,热闹一时,此外还有关于作者、版本的考证,诗话、文话的辑佚、校勘、笺注等,都有各自的路数,也都有各自的学术价值,不能扬此抑彼,妄分轩轾。今天我们拈出“趣味”二字作为古代文论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或也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概而言之,有下列数端: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在一次学术会期间的晤谈中,出于同样的紧迫感,我与汪涌豪先生曾经提到有意对古代文论范畴作宏观的、历史的探究。当时他说,你们得抓紧啊,复旦相同的课题研究正在进行呢!如今一部洋洋五十多万言的大作已在案前:汪先生的《范畴论》,王运熙、黄霖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三部专著之一。古代文论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是范畴研究。从早年对风骨内涵的论争,逐步扩大到对和、气、体、势、味、韵、意象、境界……的阐释。刘勰说:“诠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范畴研究亦然。即使逐一作详尽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我国古代文论,往往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对古人常用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气"、"志"、"情"、"神思"、"风骨"、"隐秀"等等,究竟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气话语形态研究,夏静著,商务印书馆,2014一对于"气""文气"的研究阐释,始终是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文学理论家、古代文论研究家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理论诉求,对"气""文气"进行内涵阐释和理论层面的整合建构,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史上话语纷争不断、观念纠缠不清、学理庞杂乖  相似文献   

12.
所谓经典,其魅力在于常读常新。美学一科来自西方,尽管美学所讨论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也有很丰富的体现,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本无美学,要梳理出一种中国美学经典资料汇编来殊为不易。正如张法教授所言,中国古代有文论、诗论、书品、画品,等等,但是就是没有一本以“美”命名的著作(《中国美学经典·总序》)。不仅如此,中国古代也没有集中讨论什么是“美”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确立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颇为兴盛。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术领域。说它古老,是因为它面对悠久的中国历史和文学传统,有着两千多年漫长的思索历程;  相似文献   

14.
“德”是古代中国人独创的概念。中国“文德”论兼有“文之德”与“文人之德”两方面意义。在“诗言志”纲领下的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文之德”,是把文学的本质定位在抒发正确崇高的思想情感上,把文学的功能定位在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上。由此而来的中国“文人之德”,则要求文人立身修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情操。中国古人提出的培养“文德”的途径是“养气”,具体包括“感物”与“读书”两个方面。古代文论的这些思想精华,对于新时代文学“中国梦”的圆梦之旅,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陈文忠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和尚学锋等人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问世以来,国内从事中西接受理论比较研究的学者一直翘首期待一部与之相对应的本土接受文论史的产生。邓新华教授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以下简称《接受诗学史》)出版,标志着本土接受诗学体系建构取得了崭新的进展。邓新华自始至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判断力坚信,在文学接受论域,中西理论都有许多共同的思考结晶和相通的话语命题。在我看来,邓新华教授的这种学术努力,并没有陷入有人担忧的“以西套中”或“以西代中”的陷阱,恰恰相反,它为解决当下文论界颇感焦虑的“失语症”打开了一个有效的理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自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集团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以后,许多有独立见解的人或有所作为的人,要想在某个问题上提出新的看法,或在某件事情上有所革新,都不得不在“宗经”、“复古”的旗号下进行,历代文论家关于文与道的论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7.
<正>本书为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诗学研究著作,阐明了中西诗学对话的意义、条件与方法,梳理了历史上中西文论的交互影响,并对中西文论在文学形式、批评、阐释、接受与相关概念方面的诸种理论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体对话与实证变异”包括前四章,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中国文论的他国化变异和当代西方现代文论中国化的变异。第一章就新时期文论四十年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水"是古代档案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文章某种风格与境界的追求,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又以其哲学观念为根基.因此,我国文论中的"水"之喻蕴含着文章风格、人生理想与哲学观念几个相互关联转换的内涵层面.  相似文献   

19.
"水"是古代档案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文章某种风格与境界的追求,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又以其哲学观念为根基。因此,我国文论中的"水"之喻蕴含着文章风格、人生理想与哲学观念几个相互关联转换的内涵层面。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告别“铁饭碗”,捧上“金饭碗”》(载《苏钢报》以下简称《通讯》),描写了苏州钢铁厂炼铁分厂劳动服务部托轮组的产生及成长过程,突出地反映了富余人员从苦闷中奋起,自力更生,终于出现了欣喜的新局面的情景。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评价汉末魏初的建安文学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这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