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描写爱与情、孤独、死亡是贯穿川端康成一生创作的主题。川端康成学主题的形成与其孤儿情节及爱情失意的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3.
川端康成的说理性散《花未眠》,是从花未眠的这种胄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然而细读本.就会发现作品中隐含着一种“死亡意识”。在这里,“死亡意识”不再是一种普通人的思想意识.而是作家审视生活和自然的哲学思考,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生意义。据统计,川端康成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与“死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死亡”简直就是川端康成作品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的诸多作品贯穿了“以死为美,以死为乐”的“死亡情结”。尝试从佛教禅宗的角度对这一情结进行解读,力图揭示他关于死亡描写背后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是一位描写死亡事件与死亡心态的文学大师。他以独特的感受,传达出他对死亡的体验与感觉,以及有关死亡的哲理思考。川端的死亡观与其世界观、人生观、爱情观相结合,成为悲美艺术的一大特征。他的“以死为美”的美学思想和老人文学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至今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的《雪国》,从1934年动笔到1948年最后一个单行本出版为止,前后一共用了14年的时间。他的传统美学思想在《雪国》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达到了他的创作艺术的高峰。在《雪国》中,川端怀着丰富的同情心,写了雪国底层妇女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与美。作品既充满了对爱的祈祷,对生命的礼赞,同时又表现了作家深沉的虚无感。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它的突出特点是继承日本文学的传统方法与学习西方现代派技巧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死亡就在我们脚边"--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端康成的作品大量地描写了死亡现象,反映出他对生与死、生与美、佛教轮回独有的看法,而其死亡意识无疑是受到早年的“孤儿的感情”、禅宗思想和日本物哀传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是早期的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后来成为新感觉派的一名骁将,川端在其作品中以“美”“悲为基调塑造了种种男女悲欢离合的恋情;大自然的美在川端笔下是用以烘托人物感情变化,刻画出人物性格的,他的伤口中常常流露出悲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的感叹,他认为这是一种美学思想,川端康成把日本古典学风格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熔铸一体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川端和余华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死亡叙述。考其死亡叙述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家的死亡意识;死亡的抒写方式;死亡叙述的审美效果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先生一生所写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其作品思想的深刻性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尤其是表现妇女主题的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的妇女形象,多角度地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到的深重压迫,特别是思想和精神上受到的毒害,集中反映了“五四”人性解放的思想,而又把对妇女命运的思考与中国社会解放的思考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喊出了“五四”时代的最强音。今天我们重新审视鲁迅先生这方面的作品,也是对近年来思想文化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对…  相似文献   

11.
死亡作为一种意象广泛存在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母亲的逝世使他获得了对死亡的明确体认,在创作中他分别从情感、文化、历史——命运以及政治角度展示了人物的死亡现象,并且在不同的死亡形态上寄寓了他的死亡观。表现死亡。体现了白先勇的悲悯情怀,同时给人留下对生之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2.
黯淡的日本美--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基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文学创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基调,那就是无处不在的一股挥之不去的淡淡的悲凉,这种不变的文学底色当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睡美人》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普遍认为是他晚年思想走向颓废的表现,通过描述老人病态的性心理和乖戾的行为,把社会的丑和人生的恶作为艺术美来歌颂,其主题狭隘、格调低下。但本文不认同这种观点。《睡美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川端对生命和死亡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体现出他对日本好色的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中可以透视晚年川端康成追求精神救赎而不得,寂然走向幻灭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创作成就卓著,美学思想独特。本文就其美学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把握他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前由于政治对学的禁锢,当代工业题材小说一直以“阶级斗争”为主题,新时期以来在80年代的工业题材创作中,既展示了工业体制改革中改革与保守的矛盾,揭示了改革的艰难,也反映了人身观念变革的过程,塑造了工业战线的“新人”形象,展示了80年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到了90年代,工业题材小说主题进一步书写人的世俗生活,关注人的生存状况,而且描绘了人们于艰窘时世中对理想追寻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17.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死亡意识是贯穿陈染作品的一条主线,与陈染表现女性的自主意识相比,死亡意识是贯穿于创作中更为久远并长期存在的内容之一。本文从分析陈染对死亡问题的描写和思考入手,力图对陈染死亡意识作勾勒式的描述和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9.
在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中都充满了“死”和“美”的主题,但是在不同审美观和死亡观的影响之下,却呈现出不同的维度,死之美在川端文学中呈现出无常、虚幻、哀怨的美感,而三岛文学则表现了自我选择、血腥、真实的死亡之美。这样的区别与他们经历的差异和在文学上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外来西方文化的不同吸收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入手,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物哀”审美意识,并且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探求其审美意识之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