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三产业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下产物.目前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迅速崛起,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其从业人数以及所创GDP占本国GDP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扩大内需、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有着重要意义.而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总体规模扩大,但发展仍然滞后;内部结构得到了优化,但仍不合理,质量有待于提高.所以我国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税收增长、产业结构和宏观税负变化趋势及相关性描述,采用19942015年宏观统计数据,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对宏观税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率与宏观税负呈负相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宏观税负呈正相关。因此,坚持推进三大产业之间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各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  相似文献   

3.
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是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首先扩大第三产业规模,然后在市场竞争中解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有机构成低等问题。为此,应加快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以推动河南第三产业上规模,为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郴州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不仅GDP、财政总收入增长迅速,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更是达到50%,而且随着外商投资的增加与产业园区的建设,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电子信息、物流等产业发展迅速;在区域经济的带动下,郴州高等教育在招生人数、师资力量、教学实践以及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为了更好地应对经济的发展,应该在招生规模、教学质量、教育结构方面做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5.
采用丹尼森和麦迪逊算法,计算了全国31个省区市2005到2010年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是1.60%;贡献率最高的西藏达到了6.25%,贡献率最低的青海只有0.10%;就地区来看,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8%,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大约都在1%,而西部地区是1.43%。本文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社会投入是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变化反映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向。1998-2008年我国和经合组织成员国(简称OECD国家)高等教育社会投入总量占GDP比重都呈上升趋势,但投入的来源结构变化存在差异。从占GDP比重看,经合组织成员国在财政投入、学杂费、其他社会投入等总体上较协调,我国则呈现为财政投入下降、学杂费大幅激增、其他社会投入无明显增长。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改革的方向应是:提高国家财政性投入和其他社会投入的比重,同时完善学杂费政策;明确政府、高校、企业的责任,形成三方合力。  相似文献   

7.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要逐步通过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化,使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合理地发展。本文从研究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入手,提出了继续保持我国县域经济“二、三、一”的整体产业结构。建议第二产业要由以往注重数量上的扩张转向内部质量提高和技术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改造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论断精辟地阐明了发展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商品经济和第三产业才得以迅速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乃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但我国服务业在就业人口、占GDP比重、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如何认识差距,迎头赶上是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城市化的不断向前推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更多地体现在第三产业上。据不完全统计,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0%以上。可以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当前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在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兴起”。在现代社会,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和重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重大问题。 我国的第三产业,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来比,是非常落后的。从198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美国为65%,日本为57%,我国只有26%。从劳动力就业结构看,1988年第三产业占就业人数的比重:美国为78%,日本为68.4%,我国只有18.3%。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原因到2001年底,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已经达到85%,就业于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然而,我国城市化水平却仅仅为37.66%。另外,我国人均 GDP 已经达到1000多美元,国际上超过该水平的国家在这一经济水平时城市化水平却超过50%。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远远滞后于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即使这样,由于我国很多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还远不能称得上实现了城市化的要求,因此,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也是较低层面的城市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城市化水平就更加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了浙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发展较快。本文通过构建浙江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非国有部门的就业比重等三个指标影响最大,反映政策因素的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影响较大。最后提出就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VEC模型对就业增长弹性、就业投资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GDP和投资增长都带动就业增长,但拉动能力较弱。各产业GDP和投资对就业的影响不同,第一产业GDP对就业具有拉动作用,且为主导因素,投资对就业具有负效应;第二产业投资对就业起主导作用,且拉动作用很强;第三产业GDP和投资均具有拉动作用,但自身就业水平是主导因素。政策含义在于,增加第一产业投资,进而提供更多剩余劳动力,扩大第二产业投资增强其吸纳劳动力能力,扩大第三产业比重促进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选取流通产业从业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数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以及流通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等指标,分析流通产业发展对就业、消费及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从纵向比较看,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对就业、消费及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提升;从横向比较看,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通过"菲德模型"测算发现,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较高的直接贡献和间接外溢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影响因素,选取毛入学率、适龄人口、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四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协整检验,构建回归模型,对国家中长期高等教育规模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省经济发展指标没有追求高经济目标,除"环保产业比重"外,其余5项指标基本上都可以在规划的时间内完成,一些省份还会提前很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指标值设置偏低,"环保产业比重"指标最难实现,但它更能体现生态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广东经济增长中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学者所揭示的产业结构演变大相径庭.2008年,广东按照工业化指标衡量已进人工业化中后期,人均GDP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此时广东的三次产业结构则为5.5:51.6:42.9,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2.9%,低于2005年世界服务业占GDP的平均比重(68.5%),甚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比广东落后得多的印度(54.7%).而且,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也不够合理,传统的批发零售  相似文献   

19.
外贸依存度和经济结构变动对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就业结构的演变有重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外贸依存度每提高1%,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0.0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0.02%,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0.03%;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每下降1%,就业比重下降0.09%;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每上升1%,就业比重上升0.58%;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每上升1%,就业比重上升0.68%。因此,广东应加快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   

20.
全社会教育总投入:教育发展的核心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迟迟未能实现.从未来十年教育经费需求看,4%的投入并不足以支撑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创新全社会各方激励相容的投入机制,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互补作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合力作用,发挥国家和社会"两个伙伴"的合作作用,逐步实现"两个比重"不断提高的目标:一是不断提高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在2020年至少达到4.5%;二是不断提高企业、社会团体和私人等非政府的多渠道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争取达到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