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文静 《考试周刊》2011,(76):58-58
新学期伊始,我们都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个个都是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地等待着每一节课,而且课堂兴致非常高。但往往这种热情持续不了多久便慢慢淡下来,甚至后来有的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们的激情慢慢消失了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停地进行反思和追问自己.平时也找些学生谈心,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堂已经失去当初的兴趣.上语文课就觉着累和无聊。我把这种情况叫做课堂“审美疲劳”。“审美疲劳”原本是个美学用语,表示在进行美学研究时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之感。如何消除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我从一个语文工作者的角度,进行了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2.
走课是教师在有意识的状态中,通过备课组的备课,平行班级(平行班便于内容的衔接性与承接性的预设)的教师选择自己最具有优势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执教同一级部的部分班级。走课过程是师生自己机体和心理状态的调整,使之与授课对象、授课手段、授课环境等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一、走课—走出师生互动低迷的现状(一)擦亮师生审美疲劳的双眸 “审美疲劳”原本是美学术语。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现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不仁的感觉。任课教师长期执教于同一个班级,面对的是熟悉无比的学生,而学生始终面对的是任课教师。从审美的角度看,无论从视觉、听觉上,双方都会存在审美疲劳,师生就会产生倦怠心理,敷衍了事,处于被动的为教而教、为学而学的境地。课堂教学就因审美疲劳而失去了活力。走课后,教师与学生审美上不再疲劳,师生共同期待给对方留下美好印象,都表现得很投入、积极。(二)促成陌生互动激情的投入王蒙先生曾在《我的处世哲学》一书中写道:“一个新朋友,彼此有意无意地都要表现出自己的最好方面,而克制自己的不良方面,……而一个新朋友就像一个新景点一个新餐馆,乃至一件新衣服一个新政权一样,都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某种新鲜的体验新鲜的气息,都会满足人们的一种对于新事物变化的饥渴。结交久了,往往就是好的与不好的方面都显现出来—新鲜感逐渐淡漠”,他称之为“陌生人效应”。走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手段、方法甚至是教师本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教师面对的学生也是陌生的。陌生感往往让两者之间产生超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对估算进行了重新审定,不再把估算当做选学内容,而是作为学习要求,并在“内容标准”的第一、二学段都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这就充分体现了估算的重要性。但是近年来,部分教师在数的计算教学中,常常把估量、估值、估测和取近似值都说成估算,产生了混淆。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对象是人.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始终把关爱学生、呵护学生的自尊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团结、友善的基础是爱.有了爱.才会产生“情”.真诚的宽容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手段;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来说,更是一种促进团结友善的强大力量。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宽容。  相似文献   

5.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11,(22):5-5
“慢节奏”的课堂中,“传授知识”的节奏放慢了,不再是机械灌输,而是创设情最。教师要学会延时判断,学会倾听,学会放手,给孩子们足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们在过程中不仅完成知识和方法的传递,更浸染思想和精神、唤醒心灵。  相似文献   

6.
张琼 《湖北教育》2004,(11):44-44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行为与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不再以自己的经验和愿望自以为是或者先人为主地进行教学设计,不再以参考书、辅导资料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不再“克隆”知名教师的教学模式,而实实在在的一切以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为教学起点,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  相似文献   

7.
浅谈教给学生一点学习方法李诚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这句话着重指出一个人学知识不仅是学会,更要“会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传授给他们,因此指导学生的学法是当前教改的一大趋势。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一位管理专家说,例会开得好,会给企业带来收益,反之,会带来负面影响。教师每周都要参加例会,几乎都是在“接受性”中度过。作为主持人---校长,不乏一些改革举措,但是会议室里常常有昏昏欲睡之人,会场上教师大多耷拉着一张“苦瓜脸”,如此程式化的会议过程、冗长的会议时间总让教师产生尽快结束的愿望。那么,学校的教师例会到底该怎样开,该研究什么、思考什么,该形成怎样的制度?如何让会议一改枯燥的程序化模式,不再漫长、不再单调呢?  相似文献   

9.
秦咏中 《江苏教育》2007,(11):49-50
教师发展,这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不少学校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教师发展乏力的现象.存在着“车到站头船靠岸”,“再上层楼力不足”的困惑。“瓶颈”是什么?又该如何突破呢?  相似文献   

10.
在全中国范围内开展的课程改革,旨在通过新教育理念,让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转换角色,由传统的课堂“灌输者”转换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协作者”,帮助学生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教师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和记住书本知识,而是以教材为工具和桥梁,为学生把书本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学会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生活经验辅助学习。在教学中,老师要平等地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有学习的愿望,都有学好的能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依据分数,而是注重学习全过程,从而更客观地、更真实地、更全面地评价学生。  相似文献   

11.
自觉的解题分析不再局限于把题作为认识的对象,把“解”作为认识的目标,而是继续把解题活动(包括题目与初步解法)作为认识的对象,不仅关心如何获得解,而且寄希望于对“解”的进一步分析而增强数学能力、优化认知结构、提高思维素质、学会学数学、学会学解题.这不属于自发领悟三步骤程式的任何一步,应该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总会遇到学生“卡壳”的窘境,因为教学出现了裂痕,或者事先设计的教学流程没有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因此,这时候教师就该学会补救,于无声处发掘有声资源,在对话的过程中放缓、放低对学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自主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当前学习方式改革的方向之一。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因此,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不过教师的主人身份是隐性的,学生的主人身份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课改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只是“教师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实现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完成这样的转变,需要教师理念的更新,更需要通过校本研修找寻实践的突破口,把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两个来自一线的真实故事,故事的背后都凝聚着教师的创造和欢乐,它教我懂得:教育是充满生机的鲜活的过程,是人与人心灵的相遇和对话。作为教师,只要时刻学会捕捉,善于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就能不断生成“我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要做到:1.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指责……”。马太效应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哪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个老师的赏识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托尔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教师要用经常的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如要经常说:“回答得真好。”“你真棒。”…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郎在他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强调:“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政治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而写好“教学后记”和“听课后记”,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有着...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无论父母、老师对他们多么好.他们都无动于衷.因为他们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情感这方面他们是消极的.写出来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有口无心.要么胡编滥造.要么写一些低幼化故事.干瘪无味:针对孩子们情感上的审美疲劳.我试图引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让他们学会感动.并且能用语言把自己的感动表达出来。于是我设计了一堂“学会感动.学会表达”的语文活动课。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狂欢”表达了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认同,而“审美疲劳”则意味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抗拒。解读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狂欢”与“审美疲劳”,能够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当代感性文化并为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20.
学 法指导是提高学生素质 ,培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教会学生怎样学 ,而不是教学生学什么”、“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哪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这些名言都说明要培养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重要意义。一、指导阅读教材 ,教给读书方法从低年级起 ,就要指导学生仔细看书 ,一字一句认真地读。到了中高年级 ,指导学生把读书时遇到的重点、难点圈点批画 ,加注填补书上的空白。读应用题时 ,把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来 ,遇到概念定律等 ,要把自己理解过程中的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