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性灵三家”之一的赵翼,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史学家。其诗歌成就除了性灵之作令人欣赏之外,其“黍离情怀”也是重要的表现内容。该文就赵翼及其诗歌创作的“黍离情怀”作简要论述,并由此发现明清之际世风环境影响下士人心态之一角,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明清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顾贞观的《弹指词》,是其心路历程的展示,他以情铸词,抒写性灵,举凡青春情怀、羁旅之思、失意之怀、黍离之悲、诚挚友情、逸世情怀都寓之于词。他的词,是自我个性的张扬,也是自我灵魂的展露。  相似文献   

3.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被稷之苗”;“被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被稷之实”。旧注“离离”未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汾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被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被稷之苗”、“彼稷之穗”、“被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于“彼稷之苗”下注云:“这两句…  相似文献   

4.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旧注“离离”来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分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彼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彼稷之苗”、“筱稷之穗”、“彼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5.
《诗经·黍离》,历来都被认为是爱国诗。《诗序》:“《黍离》,闭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闭崇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诗也。”但据鲁诗说法,则认为是:“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韩诗则认为:《黍离》是周宣王时,尹吉甫听信后妻之言,而杀死孝子伯奇,伯奇之弟寻找不得,于是写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处于明亡清兴的易代之际,作为一名充满爱国热忱的志士,其词多写“黍离之悲”。他“怆怀故国”、坚决抗清、不仕清朝的“黍离”情怀,缘于他深受“尊王攘夷”的儒家思想影响、具有“扶长中夏”的理想,以及家庭世被明恩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乾嘉诗坛流派纷呈,宗法取向不尽相同,以袁枚、赵翼为代表的性灵派诗人独树一帜。赵翼身为性灵派的副将,增强了性灵派的整体实力,同时也保持着独特的个性。从个性、创作、理论建树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赵翼与主将袁枚“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 《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关于此诗的作者与主题,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古代最有影响的是“闵宗周”说。《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而《黍离》一诗被后代文人奉为爱国诗篇的典范。现在治《诗经》的大家基本上继承了此说,如高亨、朱东润、陈子展等。也有的提出异议,或认为是“流浪者陈述他的哀思”;或认为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之作”;或认为是感伤奴隶主阶级的破产与没落;或认为是“诗人抒写自己在迁都时难舍家园的诗”。总之,  相似文献   

9.
对“性灵说”人文意义的阐释意在深化古典文学的研究、探寻其当代价值。“性灵说”的人文意义在于对本真之人及其情性的强烈关注,于宋明以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之外,探求着中国人本真生存的道路。诗论与对人本真的认识二而一的关系,是认识“性灵说”人文内涵的关键。从体用两个层面对“性灵”之“实”、“虚”问题向深向广探寻,显示着性灵说在集传统性灵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对人问题认识、体悟之深刻。深入理解与灵性阐释“性灵说”离不开对“性灵”思想源流的辨析。“性灵说”成熟于明清时期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思想文化和文学渊源的。  相似文献   

10.
在乾嘉诗坛上,赵翼袁枚相互唱和,倡导性灵,他们的"性灵"是在诗才基础上的性情的自然流露,这与公安派的"性灵"说有很大的差别。赵翼主诗才的观点不仅鲜明,而且立论比较客观、辩证,通过赵翼的诗才论可从一个侧面分析性灵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王修志 《文教资料》2007,(35):21-23
徐灿词蕴藉丰富,幽深沉郁,把亡国恨与故园情铸成词心,展现了历史变迁过程中一个文化女性的淑世情怀。其淑世情怀主要体现在国亡家破的黍离之悲、对抗清义士的悲悼之情、对仕清的明朝旧臣的讥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12课是姜夔的词《扬州慢》,词的小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一语。课下注释说古人常用“禾黍”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笔者认为此处的“禾黍”是对“黍离”典故的误用。  相似文献   

13.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小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2000年12月第2版)注曰:“[《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首句是‘彼黍离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  相似文献   

14.
明清易代的特殊社会背景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遗民群体,他们以散曲创作展示时代变迁、书写个人情怀。具体而言,遗民散曲对明清易代的文学性书写主要表现为:对黍离之悲与故国之戚的沉痛表达,对明清鼎革的泣血呼喊以及遗民对自身尴尬地位的现实关照。从艺术开拓的角度来看,自由直率的曲体承载着严肃崇高的题材挺进渐趋僵化的曲坛,为清初散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5.
赵翼论杜诗     
赵翼对杜甫推崇有加,这与其诗学观点分不开的,赵翼认为,杜诗之“神功”在于创新,即在于“创前未有”。这是杜诗特质之所在,也是杜诗“传后无穷”、千古流芳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赵翼论杜诗常在比较中见特色。  相似文献   

16.
关于20 世纪的"性灵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提“性灵散文”的话题,在于倡导充分抒发作者性情和深切袒露心灵的、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散文创作。周作人论及从唐宋直至明清时期流露性灵的散文创作,突出介绍“公安派”的理论主张,认为与“五四”以来散文创作的思潮相一致,此论颇合情理,却未能阐述出两者之间的重大区别。对于“性灵”这一话题之历史沿革的剖析,由于在专制王权的桎梏与束缚底下,无法完成自己发扬个性的任务,因此于“五四”时期重又被提起。而作为现代文明精神标志的个性解放之并未真正实现,就使得提出“性灵”的话题仍有积极意义,也跟散文创作的禀赋相叠合。  相似文献   

17.
赵翼论杜诗     
赵翼对杜甫推崇有加,这与其诗学观点分不开的,赵翼认为,杜诗之“神功”在于创新,即在于“创前未有”。这是杜诗特质之所在,也是杜诗“传后无穷”、千古流芳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赵翼论杜诗常在比较中见特色。  相似文献   

18.
明清性灵小品是一笔值得珍视的文学遗产。但客观地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般读者对明清性灵小品缺乏全面的认识。该文以明清性灵小品反映的社会内容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其社会批判的基本落点、组织方式和独具风格,认为这些作品所具有的反封建意义的“叛徒”精神,令人尤其不应该忽视和抹杀。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意思是说,历史是对客观事件的记录,诗是对心情的记录,在所有事件结束后留下的情感的结语.事件会消失,可是心情会变成永恒.这也是为什么汉语诗作中描写心情的诗特别多的原因. 比如《黍离》,这首诗非常优美,诗里完全没有事件.除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句中的“黍”是黍子,“稷”是高粱,也基本不需要注解,很容易读懂.  相似文献   

20.
乾嘉时期士人的经世情怀普遍低落,但并未消泯,在功业难遂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士人将自己的经世之志转移到了学术与文学活动中来,赵翼即是其中之一。精熟于史学的赵翼,不仅治史有经世之思,其咏史诗中亦渗透着经世的情怀。其咏史诗的经世情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借咏史来抒发经世之志:二是在咏史时较少发思古之幽情,注重以史为鉴;三是继承了咏史诗借古讽今的传统,用对史事的吟咏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