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报对读者来说,既是普通的读物,更负有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党报是党的喉舌,是连接党和人民的桥梁和重要渠道,报纸负载着党的声音,必须能抓住读者,影响读者。用一句时尚的话说,就是必须能“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报纸靠什么吸引读者的“眼球”呢?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一个时尚的词,就是吸引读者“眼球”靠报纸版面上的“亮点”。  相似文献   

2.
党报姓“党”名“报”我是十分赞同新闻界的有识之士提出的“党报姓‘党’名‘报'”这个简洁明了的判断。党报姓“党”,是党报的一条根本原则。在这个大原则下,地方党报要把宣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放在首位,同时要特别注意宣传地方党组织如何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各种具体的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3.
《新闻通讯》2013,(7):5-11
编者按:“高度重视”、“亲自过问”、“充分肯定”、“一致认为”、“逢人便说”、“春潮涌动”、“原则上”、“某单位”、“张先生”、“李小姐”……上述词汇,是否会令很多记者尤其是党报记者抿嘴一乐?而这“一乐”的背后,内涵也一定丰富复杂——有无奈、自嘲,也有会意、解颐。今年1月份,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通过微博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1月9日人民日报还坦直报道了网友对一则事故处理报道的反感:什么“×X家属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工农业生产未受到影响”,“什么‘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这哪是在真真正正地处理事故?!”有网友还把官话套话编成了一则顺口溜。  相似文献   

4.
刊林漫步     
郭梅尼谈人物通讯的采写怎样使人物通讯更有可读性呢? 郭梅尼说:“人物通讯写作要讲究细节、意境、语言、人物性格刻画等等,都对,但这仅仅是可读性的一方面,也就是仅仅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可读性应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并且首先是‘写什么’,仅仅看成‘怎么写’是不够全面的。如果你写的内容读者不关心,文采再好也没人看。如果你抓住了时代的‘兴奋点’,时代就会对你的报道产生强烈的反响,就有了可读性。我采写人物,首先考虑这个人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我感到,无论作为一个记者,还是通讯员,都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信息     
读报观念和办报观念均需转变沈阳日报去年12月20日在该报创刊39周年之际,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吁请读者转变读报观念》。文章谈到,报社决心继续深化新闻改革,力争把沈阳日报办得更加生龙活虎、赏心悦目,同时,也向读者提出一个热切的希望:“为了进一步支持我们的新闻改革,恳请大家能够更新过去的读报习惯,相应树立新的读报观念。”对什么是过时的读报观念,文章列举了两点:“其表现之一,就是把党报等同于‘红头文件’。”文章认为,“‘红头文件’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的规定、政策和指令,确实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但报纸宣传却没有这种质的规定性。”“因此,把党报视为‘红头文件’,这种信赖  相似文献   

6.
靖鸣 《新闻记者》2007,(2):52-54
采访对象接受媒体采访会呈现“霍桑效应”著名记者艾丰认为:“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①  相似文献   

7.
尚杰 《网络传播》2008,(3):88-89
“网络时代也经常被人们称为‘读图时代’,与其说这个说法形象生动,不如说它‘准确’,其中蕴藏着很深刻的道理,要想解释清楚并不容易。什么‘传播学呀、‘网络’呀,这些不过是一些时髦的词语,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其实就是语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这篇报道的产生,是来自工厂企业的改革呼声,来自省委的重视、支持,它较好地发挥了党报的喉舌作用。 1984年3月21日,省工业系统召开厂长、经理研究会,会议本意是讨论厂长、经理研究会章程,选举研究会领导成员的。但是出席会议的五十五位厂长、经理注意力却不在这里,他们离开了议题,热烈地谈论“松绑”的问题。他们有很多压抑在心头的话要说,提出许多想不通的问题: “为什么国务院1983年颁发的工厂企业厂长经理试行条例没有引起领导重视?”“为什么省府正式下达的企业十条自主权的文件,现在才落实一条半?”“为什么有那么多‘婆婆’管‘媳妇’,这也不能干,那也干不成?”  相似文献   

9.
探析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现象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10.
要强化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戴邦1.(1)重大主题与小巧角度············……徐光春1.(3)追雨逐情意未休··················……叶祖兴2.(1)回忆周总理的教诲··················……夏青2.(5)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的会务工作报告(第二部分)””二””’“””’“‘.’‘.””.“·······……吴冷西3(l)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报的优良传统(上)‘’.’…””’‘”‘’‘””‘’‘’‘”‘’‘……  相似文献   

11.
王迪 《军事记者》2013,(3):49-50
去年11月5日.新浪微博的“头条新闻”栏目发布了一条微博。吸引了很多网友围观:“网络热词‘席丝’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居然也采用了如此‘潮’的网络热词做标题。这也表明.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党报也正在与网络密切融合——不但引领着网络文化也在吸纳网络文化。”该微博一时引来网络热议。本文将探讨党报新闻吸纳和运用网络语言的动因及其效果。以及党报更好地使用网络语言的建议对策。一、网络语言进入党报版面的动因网络语言从网友间的调侃娱乐走向正统的党报.其“转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尚杰 《网络传播》2007,(1):84-85
网络杂志应该是一个崭新的平台,‘连’什么‘线’呢?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BBS和博客的时代,一个网恋甚至‘裸聊’的时代.一个google和‘百度’的时代或超级目录搜索的时代.根本无法预言,在未来世界中新的连线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深度报道?《新闻学简明词典》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新闻五个‘W’和一个‘H’的进一步深入的报道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要在‘Why’和‘How’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14.
曹海峰 《编辑之友》2018,(3):5-8,13
“微传播”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与思维模式随之改变,其引发一系列的阅读危机与认同挑战,更凸显出全民阅读的重要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必然要利用这把“双刃剑”,在“微时代”的“微传播”语境下,推动全民阅读实践中应强化“微思维”,运用“微媒介”,创新“微内容”,引导“微受众”,积极思考“用什么读”“如何读”“读什么”“与‘谁’读”等问题,通过阅读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代以来,随着党报走市场和所谓分众理论的流行,党报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它曾经最广大的读者群——在政商精英之外的普通民众,从而造成了读者与党报之间相互失焦。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党报转型,顺利解决“读者失焦”问题带来了方法与契机。  相似文献   

16.
怎样深化党报新闻评论,使报纸的旗帜更鲜明,导向更准确? 一、在对党报尤其是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认识上实现突破。 有些同志认为,报纸就应该让新闻唱主角,评论只能是配角,只具有“补空”作用,特别是地市一级党报,因为中央大报的重要社论已经转载的不少了,没有必要再费功夫去摘自己的评论,从而认为地市报新闻评论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共中央1954年7月作出的《关于改进报纸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各地方报纸除了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外,也应该逐步做到对于当地实际生活和地方工作中的各种重要问题经常发表正确的评论。”地方党报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宣传纪律。但是并不等于说地方党报在新闻评论上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因为从广义上说,评论也是新闻,它是对新闻的深化和拔高,新闻旨在表现“是什么”,重在反映客观事实;评论则主要从“为什么”“怎么办”入手,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明方向。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问题和矛盾也不尽相同,人民日报的社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到了一个省一个地区还需要具体化、当地化,需要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从这个角度说,地方党报担负着把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新闻宣传的任务,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新闻作品的“含心量”赵阜北京有位作家说:“我是个低产作家,我看重作品的‘含心量’。”这话十分贴切。这位作家是否低产,无从知晓,然而他说的“我看重作品的‘含心量’”,是很能打动人心的。他把作品的高水平、高质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列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我们这...  相似文献   

18.
如何以“三贴近”为切入点,推进党报的新闻改革,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这是一项重要任务。 今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古城南京遭遇了37年来未见的高温酷暑。《南京日报》以此为契机,适时推出了“党报酷暑‘三贴近’新闻实践”活动。时间不长,却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领导批示认为,酷暑”三贴近”新闻实践活动好,做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9.
《新闻前哨》2009,(1):12-12
“与报业‘悲观论’看法不同,我相信报纸发展还将再创新的高峰。在未来的21世纪,民众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获取信息,一旦读者陷入信息渠道竞争的‘沼泽’,他们就会回归传统:只获取值得信任的信息,这正是过去以来报纸的伟大使命,权威性必将使报纸在未来更强大。”——默多克  相似文献   

20.
“快笔小新”冲击波 “智能化时代,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解放人的体力和脑力,写作也不例外——在84岁生日来临之际,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正式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 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从江西瑞金发出了中华苏维埃成立的消息,同时宣告它本身的成立.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迎来机器人新‘员工’——‘快笔小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