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充满着激烈竞争的改革开放大潮之中。此间,一个有着当代意义的“应用”锲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也锲入了我们写作学科领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速度的加快,信息的大规模汇拢和发散,人际交往愈来愈表现出它的频繁性、复杂性和世界性,而人们赖以进行交流思想的语言文字也愈益显得重要。人们除了运用口头语言交流思想之外,大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写作时缺乏素材;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践,远离学生生命主体情感抒发的需要.关注学生生活,将写作由"教学之需"转化为学生的"生活之需",变"被写作"为"主动写作",应松开命题的"金箍",调整写作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改变封闭式的写作方式,更新批改与讲评模式.  相似文献   

3.
张剑鹏 《现代语文》2011,(9):107-108
由于对高分作文的追求,许多中学生喜欢以历史人物为写作对象,而又对这人物知之不多,理解不深,常常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的文字,表面看来,美丽可人,但内里空洞无物。于是我们提倡写作感悟型的文章,它要有事有理,还要有情,事中得理,理中见情。这恰恰是治疗中学生写作时远离生活,无事入笔、无病呻吟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4.
如果写作是一湾清澈的湖水,那么生活便是写作取之不竭的源头,如果写作是一幅艳丽的油画,那么生活便是写作用之不尽的色彩。写作就是生活,就是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纵观目前高中写作教学,我们在话题作文中放飞遐思,在创新思维中流连忘返,在发展等级中驻足徜徉,行文颇为流畅,思路也很清晰,但通篇充斥着正确的废话,呻吟着无病的矫情,很少有生活的灵性闪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为什么这种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关键在于我们写作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自然、社会、时代和人生,即远离了缤纷多彩的生…  相似文献   

5.
丁陶蓉 《现代语文》2006,(4):111-112
生活是写作之源,但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在生活中获取可观的写作素材,实在太难为他们了。生活贫乏是学生面临写作的最大困境。没有具体丰富的生活体验,渴望他们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很多时候只能是老师的一相情愿。但缺乏自己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没有生活,远离生活,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生活中寻找感觉,来丰富内心的体验,加深对人生社会理想的理解。别人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即作品中的生活,媒体中的生活。近几年来,我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指导学生从课本读本和课外阅读中寻找灵感,积累素材,总结写作技巧,获得了一些经验。从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撞开一条写作的捷径。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前学生的生活范围过于狭窄,他们的生活单调,每天循环往复的路线是家庭——学校,学校——家庭,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缺乏参与意识。有些家长限制孩子听广播、看电视,星期天,让孩子上补习班、特长班。这样整日忙碌的孩子,必然远离生活。像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一样,怎么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面对如此之现状,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写作时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这固然与同学们生活范围狭小、缺少对生活的敏感有关,更与同学们缺乏想象意识有关。其实我们不妨学着自我调剂,给生活加上一点想象的佐料,让它变得有滋有味,这样我们的作文也就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远离平庸和干瘪,变得灵动活泼。  相似文献   

8.
李严 《中学生电脑》2011,(10):77-77
审视当前小学生作文,在浓重的“应试”色彩中。作文将他人的事例移花接木式的有之:内容干瘪说假话、空话、大话的有之:情感苍白,虚情矫情的比比皆是。致使作文远离生活,缺乏感悟,缺乏真情。如何引导学生迈进写作的这块沃土,在写作中健康成长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因此,当学生在三年级刚开始学习写作时,写作教学要重视学生写作动机、兴趣的激发和维持。(一)创设丰富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作文是儿童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对人、事、物看法的过程。"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还停留在表面,缺乏社会生活实践,对生活观察也不够细致,他们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很贫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带领学生入情入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多媒体引进课堂,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写作情境,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视觉、  相似文献   

10.
滕文梅 《现代语文》2009,(1):129-130
长期以来,传统的写作教育过分强调理性化的技巧和规律,过分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和逻辑性,导致了写作远离生活,远离个体体验,使之所使用的语言成为人云亦云的空话套话,从中很难看到写作主体的个性,自我的缺席一度成为写作教育的通病,因而告别写作教育旧体系,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重新建构写作与生活相融合的人本主义写作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作文教学远离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写作过程与现实生活脱节,缺少生活气息,学生写作纯粹是为了作文而作文,完成老师的任务,缺乏真情实感,内容空洞,造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曾经问过学生,大多数学生回答是没有什么可写的。真没有什么可写的吗?其实,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写作的素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  相似文献   

12.
写作时言而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共性;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为此,笔者就“整合式训练方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慕课(MOOC)锲入对提高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显著。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学体系、保障体制、人才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立"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构建慕课(MOOC)锲入式应用型本科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专兼职结合、校内外互补、系统化师资团队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受僵化的课堂教学的长期影响,很多学生的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三股文"盛行。一方面,教师让孩子们学习范文,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作文素材雷同、情节虚构感到烦恼。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偏离生活实际,重形式,重技能,轻立意,功夫花在字词句上,学生缺乏生活现实感觉,并长期处于"被动式作文"中。笔者大胆引入"走"、"转"、"改"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写作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因此,要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我们总是对学生说,要写好作文,就要关注生活、观察生活、贴近生活,这种说法完全符合写作是对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的理论,但是此说既缺乏可操作性,又未能对学生写作产生积极作用,相反,学生作文内容的日趋狭窄和空洞,倒与这种写作理论的重大缺陷紧密相连。我们所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大量的数据信息被人们储存和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功能不仅是在处理信息数据上,也在改变着社会的发展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在高职教育中,传统教育模式也受到了大数据的冲击和改变,在此背景下,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迎来改革锲机。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理念,为社会培养全新的英语写作应用型人才。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针对存在的教学内容较单一、教学系统缺乏职业导向、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提出以下改善措施: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构建有效的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学生对写作却缺乏热情,主要表现为:怕、厌、凑,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乏写作题材,导致写作时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其实,作文题材问题不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拦路虎"。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受  相似文献   

19.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写作表达,可以改变以往写作远离或游离生活的情况。学生作文时,在感悟生活亮丽的同时,走进社会、了解他人、审问心灵、思考生活,这样的写作已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  相似文献   

20.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许多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甚至害怕写作。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参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就得不到作文的素材。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就缺乏真情实感,不能打动人。若想要学生喜欢写作,获得快乐,尝到甜头,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在生活中用心体验,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将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