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多年来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强调"举一反三",有人指出这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最主要原因。而事实上"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是语文教学的两条腿,但目前语文教学"举三反一"比较薄弱,需要走回归路。从"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关系认识和语文教学"举三反一"的重要性出发,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两者并举来解决语文教学的偏差。  相似文献   

2.
“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意在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这原本是正确的,但由此而否定“举一反三”则显然有失偏颇。从推理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看,“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对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对矛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阅读方式来看,“举三反一”侧重略读,“举一反三”侧重精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延伸的关系,做到暗中摸索与明里探讨相结合、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结合,即“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并举。  相似文献   

4.
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历来强调"举一反三",但是"举三反一"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有时比前者更为重要.事实上,"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可以看成是演绎法和归纳法.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演绎法,先有许多定理,然后进行推演;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则倒过来,先从许多现象出发,归纳出定理.他还说,演绎法是学了对付考试的办  相似文献   

6.
<正>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  相似文献   

7.
"五四"前传统语文教育的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的"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讲究惟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  相似文献   

8.
“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这是一个问题。“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举一反三”,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自孔子时代以来,“举一反三”就是知识被掌握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举一反三”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二十韵》诗曰:“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这些都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当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必须正确处理“一”与“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举一反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第683页是这样解释的: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照这样理解,能否这样说,"举三反一"就是依据许多事情类推而知道某一件事情.反思这几年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小学数学改革,以及这几年"新课程"的出现,其实就是一个从"举一反三"到"举三反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举三反一",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当今语文 教学上依然存 在着传授知识 多、传授方法少 的弊端。换句话 说,是注意了知识上的举一反三,忽视了晓以规律的“举三反一”。语文教学往往费时多、成效较少,其症结恐怕就在这里。 有鉴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随时注意传授方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举一反三,出自儒家经典《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反复举例,而应该改变策略.学习中若能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这定是其熟悉内在道理并能融会贯通的结果.然而有人日“举一反三”是建立在“举三反一”之上的,只有经过深入的三番考察、十方  相似文献   

13.
阅读积累就是对知识、经验、信息等的积聚和整合。要达到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就是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的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正如古人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在教学中说“举一反三”,而语言却需要“举三反一”,强调的是博览,讲究的是积累积淀.重视的是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14.
<正>韩军简介韩军,男,1962年生。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教师之友》杂志核心作者。现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主持全国最大语文教育论坛"韩军在线"。举三反一大家对"举三反一"不是太了解,但对"举一反三"是比较了解的。什么是"举一反三"呢?也就是我们讲一篇课文,比如讲一篇《春》,讲完之后,就希望我们的学生会写像《春》这类文章的作文,会写春夏秋冬,这不就是"举一反三"吗?学了一篇《背影》,就以为我们的学生能写像《背影》一样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它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良好时机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要领,做到“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  相似文献   

16.
散文教学首先要教授课本选中的美文,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上那点作品、课堂教学那点时间,应该延展到对课外众多散文的自读理解,并且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诱导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得出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样,"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方法就值得推广,"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就这两种方法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举一反三出于《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韩军先生认为,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并非举一反三,恰恰是举三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  相似文献   

18.
田乖霞 《考试周刊》2012,(13):55-55
作者研究了"举三反一"这一教学思想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举三反一"思想进行系统性的贯彻,采用应用、总结、再应用的实践方法,取得不错的实际效果,并总结出一套"举三反一"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具体的应用;最后结合近三十载的教学经验,指出"举三反一"思想对偏远地区的语文作文教学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军卫 《考试周刊》2014,(60):26-27
"新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学习规律,应当是"举三反一",而不是"举一反三",只有"举三"才能"反一"的主张;要"把语文课改造成一门真正的艺术"课,"美读吟诵"是师生共同演绎"综合课堂艺术"的舞台;"新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背诵识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20.
韩军老师认为,母语学习要“举三反一”,而非“举一反三”。如今许多家常课和公开课却是“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一首七高绝句28个字得品味一小时;一篇几百字的散文两节课讲不完,下课了还在匆忙总结主题、布置作业。课堂上最忙的人,一定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连珠炮一样地问,一次又一次地俯身打开一个又一个课件(制作匆忙,不免出现错字病句)……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开小差。 小学语文课文有那么复杂、深奥,非得入地千尺地“钻探”吗?为何一学期200多个生字都掌握不了?学了6年母语,为何400字的短文也写不顺畅?低耗高效,真的很难吗?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韩兴娥老师中年级语文教学的探索,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灵感。欢迎朋友们就此话题发表看法,来稿请寄廖巧燕,信封上注明“争鸣”。邮箱:liaoqiaoyan@126,c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