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京派女作家秉执主体的儿童心理意识与儿童文学观念,善于从儿童生态中体验发掘童话原型与儿童情结,同时启用幻式思维,将儿童小说上升到"儿童本位"的审美创造层面,为现代儿童小说的发展与成熟做出了引人瞩目的历史奉献。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对于中国儿童文学来说,是值得记忆的一个时段。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转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儿童小说80年代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作家们怀着特定时代的那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探索。而90年代的儿童小说创作虽不那么热烈、躁动,但在沉静、平和中也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诚然,经历过80年代的创作的积累后,作家们的创作更加注意回归儿童本位,更加强调儿童文学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3.
儿童观决定儿童文学观,并进而决定儿童文学翻译观。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清末民初"儿童的发现",并随着儿童观的进步而发展。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共同作用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儿童观从"成人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儿童文学翻译观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儿童本位"的确立形成了"为儿童而译"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相似文献   

4.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为批判传统旧教育而提出的思想,属于一种破旧立新的观念."五四"运动时,其思想进入中国并开始对中国思想界、教育界、文学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儿童中心论"就是要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教师、教科书等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而运转.其对中国儿童文学界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其一是形成了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其二是推动了现代儿童小说的原创进程.特别是"启蒙教育"主题儿童小说初露峥嵘,成为中国儿童小说在现代生成的第一个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5.
"儿童本位论"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所拥有的共同内核。圣·埃克苏佩利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从成人与儿童关系的角度审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和创作观,从感性体验的标准重新评估儿童审美能力,在成人的世界呼唤儿童精神的回归,是一部真正立于儿童生命空间的儿童文学,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赞叹。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现代性“祛魅“过程中的一大贡献,由此揭开了儿童文学的迅速发展。五四时期儿童文学也出现了种种“复魅“的迷失。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主要贡献还在于儿童视角的使用。儿童视角丰富了小说叙事视角,虽然存在着视角运用的越界,却给中国现代小说增加了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本位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儿童文学翻译工作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儿童本位原则的重要性。本文以美国作家E·B·怀特小说《精灵鼠小弟》任溶溶译本为例,从归化、拟声词及"小"字结构的运用三个方面,分析儿童本位原则在这位儿童文学翻译家笔下的应用,并分析该原则对译本的指导作用,从而对"为什么要以儿童本位原则为指导"和"怎样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用儿童本位原则"这两个问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8.
当代儿童小说发展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儿童小说自然形成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每个阶段也分别有各自的阶段性特点和有代表性的作品。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当代中国儿童小说的第一个繁荣期,其主要特点是表现集体主义的时代主题。70年代一大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90年代的儿童小说的创作不再像80年代那么热闹喧哗,而更多地显露出平静状态。这一来受惠于80年代儿童文学观念的重建,二来也表明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走向了艺术成熟。  相似文献   

9.
黄蓓佳是一位多产且获奖颇多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儿童小说不仅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博得了成年人的青睐。这得益于其儿童小说独特的情感表达艺术:情与理的契合,情与象的契合,情与言的契合。“你的眼泪,我的奢望”是黄蓓佳儿童小说所努力追求的情感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是对儿童心灵的理性认识。儿童文学只有回归儿童这个原点才能正常发展。在通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着大量以成人为本位的教材体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模式化儿童形象是对“儿童本位”儿童观的忽视,背离儿童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也使得教科书显得过于呆板,缺少趣味、想象和幽默。好的儿童文学教材需要编者必须怀有对“儿童本位”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儿童文坛中,金曾豪的动物小说以其丰富的艺术形象、独创的“上帝视角”及张扬的生命意识成功实践了文本创作与读者接受间的契合。金曾豪动物小说形象塑造从多重层面,围绕儿童接受心理,在小说形象的塑造中实现对儿童的教育、培养和感染,对当代儿童的成长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美国科学家札德的模糊集理论,认为“儿童文学”的概念是一个模糊集。首先,作为“儿童文学”根本属性的“儿童”、“文学”都是具有模糊义素的模糊词,这就使“儿童文学”内涵成为由两个模糊概念组成的集。其次,“儿童文学”的外延模糊。无论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文本,还是读者的范围,都是模糊的。这三重模糊又构成一个模糊集。造成“儿童文学”概念是模糊集的原因,一是与概念涉及的对象。儿童文学创作的复杂性有关,儿童文学创作是儿童直觉的产物。直觉的特点是形象的,它凭借心灵的力量对事物进行整体性的把握。用以表现作家直觉感受的东西只能是意象,并且具有独特性。创作是形象而具体的,而儿童文学概念却是理性的、逻辑的。用理性的、逻辑的语言去概括形象的、极富个性化的创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理论不可能准确地指涉对象本身。儿童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每一个理论家受到历史的局限,都只能站在一个特定的点上给儿童文学下定义,要让一个固定的有局限的概念去阐释不断发展变化的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也是难以做到的。这些就是造成儿童文学概念是模糊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空间。本文就当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儿童文学正在全面进入中小学语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课程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14.
探索年少一代身心成长秘密,表现孩子对其成长的自我体验,是我国当下儿童文学的精神底色。集中体现一个民族儿童文学创作水准的我国儿童长篇小说,在尽力追逐成长主旋律的艺术表现中;显示了强大生机。曹文轩的《细米》,沈石溪的《鸟奴》,秦文君的《天棠街3号》,扬红缨的《漂亮老师和坏小子》,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此外,对于成长的描写,也显示在童话、童诗和科学文艺的创作上。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是中国儿童文学抓住时机、整合资源、创新奋进的一年。深入探讨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与应用、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成长小说”研究取得突破、理论批评积极介入当今创作现状、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与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有新的发现和创见,这些重要现象共同构成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与亮点。  相似文献   

16.
"顽童"是儿童文学文本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顽童是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是儿童文学中有别于正统"好孩子"的"另类"人物形象,在顽童的"顽"与"玩"的背后体现了儿童的生命冲动。本文梳理了顽童形象的演变历史,依次分为"被忽略的顽童"时期、"被改造的顽童"时期以及"解放了的顽童"时期,其间顽童形象的变化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儿童观内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在乡土文学作家中,王鲁彦以细腻而准确、广阔而深邃的心理描写见长。其小说刻画了五四落潮后知识分子伤感与愤激、迷惘与执著的个性心理,少男少女与商人妇微妙、幽曲、复杂的性心理,儿童的偶像崇拜心理,以及仇富、保守、冷漠等社会心理和嫉妒等原始根性,拓展了现代文学的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童年视角和女性视角对苏童的两个小说系列进行分析。少年系列小说中,存在着对人的本性的探索和思考;女性系列小说中,作者引导我们审视的是一定文化下的女性生存意识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王代轩是三峡地区有名的儿童学作家;他的儿童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农村气息,蕴涵着鲜活深刻的思想意蕴。在儿童学的创作方法上,他十分重视强调情节的作用。这为其儿童学创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的小说始终贯穿有一定的儿童心理描写或儿童心理因素。从儿童心理、儿童意识、儿童成人化和成人儿童化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