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反讽是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叙事的显著特征。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言语反讽、情境反讽以及性格反讽三个方面,同时又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刘震云表面采取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实质暗含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并对其笔下的"小人物""官人"形象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而这与他平民的创作视角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我国涉及官场的小说作品由来已久,晚清的谴责小说更是将官场作为了写作对象。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双重作用下,出现了许多细致、全面描写官场生活,深刻反映官场人物的当代官场小说。本文从叙事背景三级化、正面人物形象脸谱化、反面人物变质过程统一化、女性人物形象呆板化和结尾固定化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官场小说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井会利 《文教资料》2008,(32):16-17
<醒世姻缘传>以果报转世连接晁、狄两家故事,在劝善惩恶意义模式统率之下.小说叙事结构从整体上显示出了某种有机性和严整性.在精心布局中.作者是以严肃的态度时待生活的.又以"夸饰讽刺"的笔法描写人物和世态风情,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幽默讽刺的叙事风格.掌握这些特点更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批判吸收.  相似文献   

4.
1.叙事主体单一化 教育叙事研究的正确运用需要理论者与实践者在深入了解普通个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解读教育生活的意义;需要理论者与实践者在平等参与教育生活的同时成为教育叙事的主体.但在我国教育叙事研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叙事主体过于单一的问题,以至于教师几乎成为叙事研究的唯一主体,这一点可以从目前我国一些教育期刊开设的"教育叙事"专栏中所刊登论文的类型、内容等方面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历史叙事是莫言小说叙事的重心,莫言历史叙事的独特性在于其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这非常符合西方读者对莫言小说的接受,它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原因。莫言历史叙事的批判意识与其少年时期的沉重生活体验和其坚持个人生活体验的写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文坛劳模,范小青不仅多产,而且能够在创作上不断自我突破。她凭借小巷叙事成名,当小巷题材式微时,她及时地抓住了"新的现实",开始别开生面的官场叙事和温暖的底层叙事。尽管叙事类型迥异,但她一直以来所坚守的一些创作理念是不变的。因此,叙事流变研究非常重要。通过分析其叙事特征的成因和叙事流变的意义,可以实现从一个全新角度来研究范小青小说创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第四代导演的"文革"叙事电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为代表,是对"文革"和"四人帮"的控诉与批判.第二类有<巴山夜雨>、<小街>、<我们的田野>、<青春祭>等,是对"文革"时期青年一代青春、理想的追怀.影片的形象刻画从社会政治层面趋向人性层面,艺术审美呈现出由激烈、悲愤而诗意、抒情的发展风格.但对于形成"文革"的社会历史根源缺少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叙事的参照体系是被人们称为"空洞的政治功能化"的宏大叙事.从本源上讲,宏大叙事这一说法来自后现代理论,与语言学关系密切.一般来讲,宏大的叙事是一种具有某种一贯的主题的叙事;常与意识形态和抽象概念联系在一起;与总体性、宏观理论、具有部分相同的内涵,而与细节、解构、分析、差异性、多元性、具有相对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如"(诗歌中的)声音听起来应该是意义的回响",小说中的叙事策略也必须为烘托主题而设置。因此,叙事策略的运用精妙与否往往取决于其对小说主题的呼应程度,而确立小说的主题也就成为了分析小说叙事策略功用的前提;反过来,从对叙事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来判断叙事的"政治取向"的做法多半会成为"过度解读"。兰斯顿·休斯的小小说《早秋》以其"时空一体"的节奏、"有限的"全知视角和"无情节"的叙事结构等匠心独运的叙事策略赢得了无数批评者的青睐,充分展示了小说作者"戏剧性"还原生活原貌的功力。素有"黑人桂冠诗人"之称的兰斯顿·休斯在这篇小说里未触及任何种族政治的因素,对绝大多数读者而言,他只是以精妙的叙事手段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并没有那些习惯于"政治性批判"的批评者所强加给文本的其它叙事企图。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径出发,通过文本形式解读,揭示晚清谴责小说鲜明的结构特征及其生发出来的批判精神特质.晚清谴责小说通过各故事单元同一的语义模式,形成了空间化的叙事结构模式,消解了忠奸对立的情节方式,将批判的锋芒对准"此刻的世界"和各个地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叙写官场人事、描绘官员日常生活、揭露批判官场不良风气的官场小说大量涌现,这一现象显示出人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改革问题的严肃思考和深切关注。但新时期官场小说在张扬正义和民主、鞭挞官场丑恶的同时,也对男权中心意识表现出或隐或显的迎合倾向。这主要迹见于小说文本中对女性形象"妖魔化"的塑造方面。官场小说中的女性抑或是男性魅力的反衬,抑或是更高权力的象征,抑或是丧失女性特征的"异类",乃至是男性堕落的主因。这种对女性形象的否定性描写,可谓是残留着或抱有男权中心封建观念的曲折写照,理应引起警觉及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2.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可谓是世纪之交小说创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王跃文以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笔触对宦海沉浮、权力争斗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状作了极其深刻的灵魂审视和道德评判,而且从湖湘文化、官场文化、佛教文化等方面对其蕴含的文化意味和存在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深层的发掘与思考,既写出了社会的官场,也写出了文化的官场,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政治课》是刘醒龙在原有作品基础上进行拓展的成果,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复杂的官场圆型人物,以讽喻笔法深刻展现了当代官场的政治病态,作品用理想来烛照社会现实的坚守姿态,构成对当代传统官场叙事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拾级而上》是一部有特色的官场小说,围绕柳浩然的官场经历展示了当下官场现实的很多方面,塑造了一群知识型官员的群像,对为官之道和做人之本作了正而书写,表现出以儒家文化律吏治国的思想倾向,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政治文化角度论述当代官场小说,探讨政治文化对当代官场小说的影响,对清末官场小说和当代官场小说进行对比,认为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官场小说创作影响较大,许多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传统政治文化的演绎和诠释,然后对当代官场小说从官本位、官员道德自律与民众清官期盼、权术文化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政治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6.
赃罪是一种古老的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宋代为惩治官吏赃罪,改善吏治实行"重禄法",意图通过提高官吏的俸禄而避免腐败现象的出现。"重禄法"的实施,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了官吏赃罪,提高了行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宋初以来官吏贪财受赇的不良风气,但仅靠重禄是无法消除这种社会现象的。  相似文献   

17.
与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张平的《抉择》等主流色彩浓厚的反腐小说不同,新时期描写官场的小说多转向新写实,这类小说更注重描写原生态的官场。作家用可堪玩味的态度把“场中人”的无奈一一呈现。小说从对官场的关注上升到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关注,深刻揭示了在金钱、权力等欲望中生存的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信仰危机。其中,作家们对古典精神沦落的叹惋,对整个社会人生的关注,对人性的探索构成了小说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官场小说"热潮的历史文化缘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官场小说”的热潮。从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考察,“官场小说”可以说是百年文学中官场叙事传统在新的时代境遇中的延续和发展。一方面,权力异化而导致的官场腐败与自由宽松的话语氛围为它的兴盛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另一方面,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官场小说”是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对自身角色的确证,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批判与建构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9.
《醒世姻缘传》虽以描写两世姻缘为主,但却在"士风"与"官风"的描写上倾注了大量笔墨。这在以往的通俗小说创作中是不多见的。两世姻缘对"官场"的描写,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重在揭示官场升迁的规则,以及自上而下的官场贪酷;后者重在批评"纳监入官"的社会弊端,以及官场秩序的混乱和官场成员的腐朽无能。官场描写提升了《醒世姻缘传》的思想认识价值,并给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晚清教案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士林阶层对基督教的误读甚至诽谤有关。通过对引发教案的一篇士林文章《辟邪纪实》的研究,解读其中对基督教的诋毁言论,并分析当时基督教在民众中的形象,希冀对当时盲目反帝和反教的认识情况稍加纠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