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的好多学生看来,阅读就是用书本上的黑字来交汇内心的情感体验,“阅”为最大,“读”却被推至次要乃至不重要的地位。有人云:“古典诗歌讲究‘吟诵’‘吟唱’,现代诗歌也如此。诗歌的内涵通过朗诵表达出来,会变得更有感染力。”所以,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确定为: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课前准备:播放背景音乐,王菲演唱的苏轼作品《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3.
上课啦。九师附小一(3)班四十多个孩子睁开灵活的小眼睛,望着站在讲台前的黄浩教师,等待着发问。老师:“上星期我们小朋友学了‘4的乘法’,(师生同数着1、2、3、4——)下面就要学几的乘法?那一位小朋友知道学了‘4的乘法’以后就要学几的乘法?”许多小手几乎在同一秒钟内举了起来。“小明,你讲”。“我们就要学习‘5的乘法’了”。“对!”老师满意的评定后,接着,一只手拿出几根小棒,问:“我这只手中有几根小棒?”“5  相似文献   

4.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5.
一、怎样理解“明月几时有”?有人把“明月几时有”诠释为“明月今夜即有。何以要问?开端便是奇逸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显然这是把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凡夫俗子,有很多小毛病,也常常犯错。但是,我很快乐。我不必“风花雪月”,也不会“吟诗作对”,我年龄还小,更不会“忧国忧民”,但是,我很快乐。明月,是诗人们常吟诵的对象,就连李白、苏轼、王维这种大师级的人物,也不时来几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古今中外的赏月佳对更是不胜枚举,着实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在我眼中,明月只不过是——有路灯时,它百无一用;没有路灯时,它也仅是个照明的工具而已。风,也被文人墨客挂在嘴边。从“大风起兮云飞扬”到“吹面不寒杨柳风”再…  相似文献   

7.
古曲新奏     
时下不知有多少人爱听港台歌曲,朋友向我推荐过几首,印象很深的是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陈慧琳的《爱的协奏曲》。前者是苏轼《水调歌头》的旧词谱新曲,后者是巴赫《小步舞曲》(作曲36)的旧曲填新词。  相似文献   

8.
陆游有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大部分人在写作的起始阶段仍需从模仿开始。自古以来,模仿他人作品的名人大有人在,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模仿于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模仿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天,  相似文献   

9.
一、怎样理解“明月几时有” ? 有人把“明月几时有”诠解为“明月今夜即有 ,何以要问 ?开端便是奇逸之笔 ,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这显然是把“有”当作“存在”来解释的 ,认为“有”和“无”相对。其实 ,这种粗线条的注释也不能令读者满意。我认为 ,把“有”理解为“升起”较好 ,联系作者的处境和词的小序来看 ,当时作者是一个被贬外放的官员 ,中秋之夜思念之情更浓。诸种愁绪困扰 ,酒入愁肠愁更愁。作者饮酒不多 ,却有了醉意。猛抬头 ,发现玉兔高悬 ,便端着酒杯 ,醉眼朦胧地问青天 :月亮是什么时候升起来的呢 ?月亮升起了多长时间呢…  相似文献   

10.
在古诗教学中,有经验的老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推敲词语,以吃透诗意,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人遣词造句的奥妙。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位老师教《泊船瓜州》,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有位学生提出:“假如我是王安石,就把‘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改为‘圆月’。因为‘圆月’既说明月亮明亮,又象征诗人渴望全家的团圆。”听课者面面相觑,不免为执教者捏一把汗。可是这位老师安之若素,将“明”与“圆”  相似文献   

11.
我最喜欢看书。正因为这个爱好,我被好朋友称为“小书虫”。 每当我捧着书,津津有味地阅读时,我的好朋友就会跑过来说:“‘小书虫’,你又在‘吃书’了,不怕被‘撑’着吗?快点,和我们玩会儿,不然,你要成为一个小胖子了。”这时,我会学着电视剧里古代老学究的样子说: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电视台举行知识竞赛。一道赛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谁的名句?”选手答:“苏轼。”主持人判定:“错,正确答案是苏东坡。”主持人的判定不妥,引在这里不过是想说明:苏轼别号苏东坡。他的别号比名字更广为人知,这个别号牵扯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乌台诗案。  相似文献   

13.
王菲女儿     
俗话有说“有其母必有其女”,果真没有说错。一向衣着及化妆都走在时代尖端的王菲,女儿窦靖童亦一样学到位。人还小小的小靖童,已将对玩具的注意力,转移到化妆身上,因为小靖童已渐渐地开始“贪靓”。每逢化妆师帮王菲化妆,小靖童总是定定地坐在她的大腿,默默地望着妈妈怎样化妆,当她一走开之际,小靖童必然对着镜子,然后学化妆。有时王菲见状,都不知道是气还是笑。最后,王菲索性买一些得意趣致的儿童化妆品给小靖童,令她得偿所愿。另外,前不久唱片公司人员送  相似文献   

14.
小红经常把“两个人”写成“俩个人”。一天晚上,小红写好了日记,早早地上床了……她突然听见低微的哭泣声,觉得很奇怪,便寻声走了过去。原来是“两”在日记里哭。“你为什么哭呢?”小红不解地问。“两”字带着满腹委屈对小红说:“我和‘俩’是兄弟,可你却把我们混淆,让我们兄弟俩闹矛盾……”“那你们有什么区别呢?”小红低着头问。“两”字说:“我只有一个读音‘li2ng’,意思有四种:一、表示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常用于成双的事物、量词或‘半’‘千’‘万’‘亿’前。二、表示双方,如‘两败俱伤’。三、表示不定的数目,大致相当于‘几…  相似文献   

15.
提到开一代豪放词风的苏轼,人们自然会想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气势雄浑的佳句。但作为艺术造诣极深的一位大家来说,他不会只追求单一的创作风格,而会博采众长,从多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物理教学生活化“激活‘我’、进入‘学’、形成‘养’”的“树摇动树”式的教学筹划,提出了“‘我在’的主体性、‘我察’的启动性、‘我融’的认知性、‘我悟’的建构性”四大“我在我学”教学策略,力求实现教学的“求知”“理性”“生命”三重人生境界升华。  相似文献   

17.
该文抓住“青天”、“把酒”、“明月”这三个关键意象深入分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蕴涵的深层意蕴,揭示了苏轼第一次被贬之后,从困惑、反思到通透和空灵的心路历程,说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在苏轼的人生历程和诗词创作的重要位置,是诗人的人生哲学、政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一个尝试性的突围,是诗人的诗词创作由少年的轻狂和无端喟叹转向旷达、平淡,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8.
“当我呱呱坠地,”“当我看见了你小小的身体,”“当我有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时,”“当我的‘世界’多了一个你,”“我发现,我的身影出现在一片黑色之中。”“从此,我的瞳孔里有了你。”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英语世界译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七个版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异质文化语境中的七个译本进行了分析比较:对词牌名的翻译处理、对标题的翻译处理、对苏轼标题后的说明的处理以及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本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五处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大部分人在写作的起始阶段还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不是抄袭,是对文章的再创造。自古以来,就有名人的模仿作品,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模仿自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天,我们就来模仿一下名篇《背影》《紫藤萝瀑布》中的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