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秋捷 《海外英语》2022,(21):26-28
文学自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译者同时具有作者、读者和译者三重身份。这一特征让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更加容易,同时也让他们拥有了比他译者更大的自由度。该文以白先勇和张爱玲的文学自译对比分析为例,探讨文学自译的作品选择、译者模式、翻译策略及译介路径;并重点分析合作自译模式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邱明华  李霞  金基瑶 《海外英语》2011,(15):148-149,153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发展很快,而将译者主体性运用在文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与自译作品结合研究的人并不多,该文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自译作品中的体现——选用变译的翻译策略来分析探讨张爱玲在自译作品《金锁记》(The Golden Cangue)翻译中作为译者的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张晓玲 《海外英语》2014,(13):157-158
文学自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态,通常指文学作品的自译。文学自译活动在西方翻译史上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双语作家如贝克特、纳博科夫、泰戈尔等自译者,其自译作品也因其特殊性受到翻译学界的重视。近年来,学界对于自译现象的关注日益提升,西方翻译界在西方文学自译史研究方面已有一定的进展,该文重在回顾西方翻译史上的文学自译研究,以及介绍两本有关西方文学自译史研究专著The Bilingual Text:History and Theory of Literary Self-Translation与Self-Translation:Brokering originality in hybrid。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作为译者的身份日益得到学界的关注。她不仅翻译了不少美国文学著作,而且有不少自译作品,其自译风格也别具特色。文章从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探讨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自译性质及其自译者动机决定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常采用变译策略。拟以关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英-俄自译作品Lolita为例来探讨变译问题,利于更深入地理解变译及其翻译实质,研究变译策略及其原则,思考变译者素质,同时也为自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红极一时的著名女作家,然而鲜有读者知道张爱玲也是一位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她不仅翻译别人的作品,而且自译了的很多作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在她迁居美国之后花费28年时间几度改写和自译这部作品,期望通过它步入美国文学界的愿望最终因读者的不接受而破灭。基于此,结合自译的发展和中西悲剧叙事探讨《金锁记》译本在西方搁浅原因,以期让更多的学者关注自译这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其自译作品亦组成了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从宏观历史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张爱玲自译作品《五四遗事》,分析得出她在自译时主要采取改写和补写的策略来处理语言和文化因素,以达到作品揭露社会现象,讽刺社会现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除了是一名作家,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她将自己的很多作品相应翻译成中文或英文,形成翻译界奇特的自译现象。文章选取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及其英译本为例,分析了这部作品异化策略为主,其他策略为辅的翻译策略,并研究了这一翻译策略的成因及其译者作者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9.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跨文化的社会性活动,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伦理。本文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出发,探究林语堂在自译和他译(翻译他人作品)时,其遵循的翻译伦理有怎样的异同:自译者作为原文本理想的解读者,能够更加精确的传达原文的内涵,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从事自译的人凤毛麟角,但翻译者可以借鉴自译者的翻译策略,并对译者翻译权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7,(2):80-82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现象,文学自译却并不罕见。国内外很多作家都曾进行过自译实践,林语堂就是一位在自译领域大放异彩的著名作家。他借助于中英文创作、编译、自译等多种方式,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以林语堂作品为例,结合其翻译观,对林语堂文学自译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其自译作品中厚重的理想主义文化情怀以及对审美要求始终如一的坚守,并分别就林语堂作品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戴乃迭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可以分为合译期和独译期两个阶段。目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她和杨宪益的合译作品上,而对她的独立译介活动关注不多。独译阶段的戴乃迭脱离合译者、翻译助手的身份,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译者主体性。翻译文本中存在大量“译者现身”的现象。通过对《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原本和英译本的比较,深度挖掘译者身份,力求更深刻地洞悉戴乃迭独译期明显的“译者现身”风格。  相似文献   

12.
摄入性改写突显过程性、生成性,以摄入性改写为理论视域的翻译研究主要是通过创造性和相关性解决翻译研究的各种问题。白先勇的自译个案特别突显创造性和相关性。他的自译作品数量多,一共分为三个阶段,涵盖了主要创作时期的作品。从实践经验出发,白先勇的自译涉及自译和他译的关系、创作语言和翻译语言的辩证关系、作者和译者的辩证关系等方面。白先勇对翻译的历史性特质、世界性白话的观念和对翻译过程性和连续性的重视,具有现实意义,为摄入性改写视域下的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一凡 《海外英语》2012,(24):170-172,182
近些年张爱玲作为译者尤其是自译者的身份备受关注,人们在对其成就极度认可的同时,也质疑了她译作中的政治色彩。该文以其经典之作《金锁记》的自译文本——The Golden Cangue为个案,简析张氏坚守中国文化语境的异化策略及保留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翻译艺术,证实她在自译中所坚守的中国文化本位。  相似文献   

14.
高轩 《文教资料》2021,(4):55-57
本文通过对比《吾国与吾民》黄嘉德译本与笔者自译,以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作为指导,提出在翻译实践中应注意使用多种翻译手法结合,提升文学功底和增加对作品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研究等方法提升译者翻译水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彭娟 《海外英语》2012,(17):153-155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和翻译家,她将自己的很多作品相应翻译成英文,形成翻译界奇特的自译现象。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翻译理念和《金锁记》的英译本进行解读,指出张爱玲的翻译理念与实践都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中心"、"选择适应"等概念,《金锁记》的英译本成功地实现了"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应度较高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李可婧 《文教资料》2010,(12):17-19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始于上世纪50年代,可视作其作为东方女性作家打入英语主流文学界的努力,是其晚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接受美学的理论分析了张爱玲自译作品中对文本召唤结构、读者期待视野和跨文化接受的历史效果的充分关注。在作者和译者两种身份的转换中,张爱玲的自译体现出其急于得到西方读者认同的焦虑心态。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先后对《金锁记》进行了四次自译和重写,产生了四个不同文本,采取了直译、修改、重写等不同的翻译策略。这是张爱玲受到内外双重驱动力的结果,她试图通过这些文本的翻译、创作缓解写作焦虑,打开美国市场,改变经济状况。但是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译者与读者的心理期待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限制,张氏自译作品在东西方均受到了冷落。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文化研究已经超越了文本语言层面,扩展到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清末侦探小说翻译盛极一时,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多有改写、漏译及增译现象,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表明,意识形态因素是影响译者翻译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清末侦探小说翻译中的特殊现象是由于当时目的语意识形态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相比普通意义上的翻译,自译的特殊性在于译者享有更大"自由",即常常对原作有更多改写,这似乎违背了翻译"忠实性"的本质要求,因此有很多关于自译是翻译还是创作的争论。以熊式一自译小说《天桥》为研究对象,以其对中国传统风俗和文化符号的翻译为关注点,从翻译伦理角度分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自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灵活变通,不囿于文本形式的束缚,而在写作意图层面,是恪守"忠实性"原则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出发,通过4个具体案例,讨论了译内与译外之间、鉴者与赏者之间、 自译与自评之间以及缺席与在场之间的关系,解析了翻译批评的操作性。作为译评者,具备明确的身份意识和角色定位,将有效提高翻译批评的操作性,增强其客观性,这也是构建翻译批评理论和检验翻译批评理论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