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时无刻不”和“时时刻刻都”在句法、语义、认知、语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句法上,当搭配对象为领有动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和否定词语时,一般只能用“时时刻刻都”,当前面为副词“都”时,只能用“无时无刻不”。在语义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要丰富、复杂一些。在认知上,人们对“无时无刻不”的理解难于对“时时刻刻都”的理解。在语用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语气更强烈,“无时无刻不”经常进行主观陈述,“时时刻刻都”则经常进行客观描写。从规范化的角度看,只有“无时无刻不”的用法,不存在“无时无刻都”的用法。  相似文献   

2.
“好像”、“仿佛”、“似乎”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近义副词,尤其是在文学性语言中。“好像”也作“好象”(文中引例一律作“好像”) ,《现代汉语八百词》解释为“类似,大概”。“仿佛”作为副词,《现代汉语八百词》则用“好像,似乎”来作解释。在用法上,该书认为二者都可出现在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句末也都可加“似的”、“一样”、“一般”。对二者的区别,只提及“仿佛”多用于书面语,而对“似乎”一词,则并无单列词条去解释,通过对“好象”、“仿佛”的释义看,“似乎”与它们几乎相同。对此,《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解》中也表…  相似文献   

3.
“八大家”是“唐宋文”的杰出代表,也是“唐宋文”的缩影。通过对“八大家”的分析,以点带面,既可以看出“唐宋文”数量可观、风格多样、体式齐备、理论丰富扣骈散并进的整体风貌,又可以加深对“八大家”的了解,还可认识到唐文、宋文在数量、风格、体式、理论等方面的差异,可谓“一举三得”。  相似文献   

4.
“一哥”、“一姐”一般被看成词组,意思是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近些年来,“一哥”、“一姐”以词汇的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中,其直接来源并不是词组“一哥”、“一姐”,而是粤方言。本文试对词汇“一哥”、“一姐”的来源、发展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6.
“出乎意料”与“意料之外”是两个常用词语,意思一样,都是指超出了人们的估计。先看其中的“意料”一词。《汉语大词典》释“意料”为“事先对情况、结果的估计”;《新华词典》释其为“事先的估计”,并例以“出人意料”;《现代汉语词典》释其为“事先对情况、结果等的估计”,例子有:意料之中/乎意料/料不到的事。可以看出,三部词典对出意“意料”的释义是一致的,都是一种事先的估计。从所附的例证看,“意料”一词的基本用法有二:一是可以相对独立地使用,如“不可意料”、“意料不到”;二是与其他词语结合成固定的词组使用,如“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7.
“一百零一”等整零结构的“零”,一般认为就是空位“○”,但通过对“○”和“零”表数关系史的考察,我们发现“一百零一”与“一百○一”并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零”不能作为空位标志而存在,而是有具体意义的一个词,即“有零头、余数”。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介词是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以调查、分析英语国家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介词的情况和现代汉语界及对外汉语界对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的研究论文、专著为基础,分析总结20余年来,有关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汉语介词的研究及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几种观点,然后详细分析“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尝试对两者概念加以延伸,以便相互之间更好的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新课标中的“对话”理论理解不够正确,从而导致学生“误读”课文:一是用“教学对话”代替“阅读对话”,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机会;二是用“外显的对话”代替“隐性的对话”,放弃了纠正“误读”的责任;三是对“对话”理论过于迷信和盲从。正确理解了“对话”,才能力避学生“误读”。  相似文献   

11.
对梁启超在史学研究中所强调的“史德”、“方法”以及“因果”等进行了梳理,并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对其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在史学研究中“史德”是根本立场,科学“方法”是基本前提,而历史“因果”的理论阐释并不就是历史实在,只是治史者与同人以及读者展开“对话”的一种文本。  相似文献   

12.
“境界”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有的范畴,在文学批评中两者常常通用,然而仔细探究,两者涵义有别。晚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境界”、意境”的并用,尤其是对“境界”的标举,形成了对“境界”理解的众说纷纭。本文对这两个有影响的文艺批评术语作一些梳理辨析。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日本的语言学家还是中国的日语语言学家,都对日语助词“は”和“が”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本文对“は”和“が”的区别进行分析、说明,目的是能使日语初级学习者在“は”和“が”的学习、区别上有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对“は”和“が”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则:一、新  相似文献   

14.
“更”、“更加”和“越发”三个副词有着鲜明的使用特点。它们既有共性,又表现出很多个性,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解释将有助于我们的应用与教学。  相似文献   

15.
释"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的献常用义为职官之称,但“卿”的词源义亦即命名的理据是什么,则其说不一。“卿”的甲骨为两人相向对食之形,与“(乡郎)”本为一字之分化,“卿”与“(乡郎)”为“饕”之本字。“卿”、“饕”、“皂”在音义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证“卿”的词源义为“集聚”义。  相似文献   

16.
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永远的诉求,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实践的实施。国内学者立足课堂教学,从多方面展开了对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但由于在有效教学内涵的认识上的偏差,研究存在着“表面化”、“浅化”、“偏化”和“简单化”的不良倾向,致使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不够明确。教学是无中心的,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其重点不在“教”和“学”,而在强调“有”与“教”,要从单纯注重“效”与“学”的价值取向中解放出来,转向追求教与学自然平衡的教学状态。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永州话中的助词“嘎”和“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并与普通话中的“了”进行对比,认为永州话中的“嘎”和“了”与普通话中的“了1”和“了2”具有对应关系。并探讨了永州话中的“嘎”将被取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课改"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对课改理念理解不深、课改方向把握不准,只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实质是给课改套上“形似神异”的面具。要真正实现课改的初衷,教育者就别穿“新鞋”走“老路”;别让“探究”变“瘫痪”;别叫“取悦”变“不悦”;别使“自主”变“自发”;别从“人灌”变“机灌”。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高课改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交代”词义的引申脉络,探讨了“交代”与“交待”的混同原因,比较了《现代汉语词典》与《国语词典》对“交待”的不同处理,认为《现代汉语词典》不妨以《国语词典》为借鉴,对不符合语言规律的“俗成”不能一味地迁就,而应积极地规范。  相似文献   

20.
由于对“德”、“法”本源的理解不同,进一步影响到对其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于是便出现同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中西的解释中具有差别性。西方理论以“善”和“正义”为起点阐释“德”与“法”;中国传统认识则从“礼”和“刑”出发论证之。这是中西传统理论对“德”与“法”在认识论上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