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工交替"模式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学工交替”模式基本特点在于,一是学生先参加企业实践,后学校学习;二是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是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四是具有企业和学校双重教学场所?“学工交替”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需要与学校培养的一致性,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实行了“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2.
信息工程学院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力和办学活力最强的二级学院之一,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70多人,来自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占78%,副高以上职称占30%以上。长期聘请20余名IT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担任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工作。2008年,计算机应用研究所项目教学团队获“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学院重视教学改革。与企业深度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无缝对接,学生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3.
“无缝对接”: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下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教育模式的创新,这种模式将是21世纪高职院校探索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结合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分析“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阐明其依据,探索对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职业教育专业名师队伍,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诸城市在全市职业学校和企业中开展了以“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聘请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兼职”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双向挂职”工作,突破了多年来制约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瓶颈,取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职职业导向且超越职业本身的职业素质本位大教育观,倡导回归人和教育的实践本质,把“和谐职业人”培养,视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学校董事会为组织维度,多主体、多角度探寻学生自然素质、社会素质、专业素质这三种素质的层次构成及其自组织的动源。引企入校建立企业大学,将其作为素质、技能二位一体产学合作的辐射源与示范区,探析企业的市场化逻辑与学校教育逻辑之间因“和谐职业人”的桥梁对接,而渐趋于和谐共生的各种可能。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成功地探索了“课堂——工作间”教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工作间”教学模式,教学贴近生产,学生“拿得出、用得上”,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重要推手,发挥着导向和促进作用。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技能大赛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一个桥梁,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在学校和企业各个方面的合作质量,缩短了学生所学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和企业做到"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8.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全方位参与到职业学校教学活动中,实行招工与招生同步、生产与教学同步、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同步,实现了企校之间的无缝链接。  相似文献   

9.
林森  杨松 《教师博览》2008,(3):56-57
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一句名言至今流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过人们对此话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学而时习”当然是指学习新东西之后的反复练习.“不亦说乎”则是指学到了新知识的愉悦和高兴。其实,如果就这句话所隐含的学习机理来看,还应当对“时习之”中的“时”做出解释,即这个“时”的长度是多少。“时习之”的“时”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为教育揭伪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傲真人。”求真务实,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一旦背离了“真实”,而要去求“美”趋“善”,那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对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应当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常识。然而“知道”与“做到”之间还是有着一段漫长的距离.要不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假冒伪劣”出现在我们的教育界了。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之间的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文章结合职业教育的实践,提出注重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对课程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建立有效的"双证书"无缝对接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职工教育》2014,(12):71-72
我校自2008年底始在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中引入7S管理。学校与7S结缘,缘于三方面需求:中职教育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需要,以期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职业岗位、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学校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需要,响应省教育厅号召,"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管理机制,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企业严格管理氛围,使实训基地成为中职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学校育人文化整体推进的需要,以实训基地引入7S管理为契机,延伸渗透到学校各个层面,加强学生"规范"、"养成"意识,渐成习惯,提高职业素养、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将对以"行事"改变观念,以"形式"内化实效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经常听到一些领导和老师讲.现在职业学校招的学生大多是“差生”。记得有一次参观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大谈面对“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的教育经验,似乎只有用改造这些“差生”的说法,才能说明学校的功绩。所谓“差生”,习惯上是指那些文化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有时也指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说实话,比起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都比较差。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差生”的结论呢?  相似文献   

14.
张建亮  马丽梅  韩勤 《文教资料》2011,(10):185-188
儒家传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面对制造业向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弟子规是儒家传统文化中真正能与现代服务外包职业素养对接的资源.《“弟子规”与服务外包职业素养》课程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把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统合起来,目的是创建现代服务外包文明.使现代新型服务外包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理念从“走进他人”的哲学层面回归世俗化生活“关心他人”的具体行为层面。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企业和学校的“无缝对接”对接,企业自己办高职院校这种办学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从企业办高职院校的特色出发。探讨一条成功的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一是调整优化专业。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及时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2009年将争创绍兴市级及以上示范专业2个。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建立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加强职校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对接.争取新增紧密型校企合作项目5个.同时加快市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实现教育和就业“零距离”。三是做好招生工作。从2009年起.免除农村年人均收入四千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  相似文献   

17.
东方弧 《高中生》2012,(1):61-61
一提起敲诈勒索等手段.人们便会用到一个说法:敲竹杠。敲诈财物与竹杠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敲竹杠”而不是“敲木杠”“敲铁杠”?  相似文献   

18.
职业技术教育关乎我国整个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是我国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政府、社会等方面的投入之外,企业作为技术人才的使用者.也应该承担部分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企业在招聘员工后都要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如果把这部分培训提前,把部分培训支出投入到相关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既能给职业技术教育“雪中送炭”,也能使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潜在人才。人才的选择也有了更大的余地。建议国家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就业、人才需求、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企业介入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式、税收减免、企业投入渠道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范。企业介入职业技术教育既可以是校企合作。也可以由国家从企业所得税中拿出一部分投入职业技术教育,对学校和企业都应该是一种双赢。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各类院校毕业生和已参加技能培训的劳动者就业,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劳动者的迫切需求,劳动保障部定于今年5—7月,在全国城市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依托,开展以“满足企业急需,服务技能人才”为主题的技能岗位对接专项服务活动(简称“技能岗位对接活动”)。“技能岗位对接活动”的服务对象和基本要求是:(一)为企业服务。面向急需技能劳动者的各类企业,开展专项的信息和招聘服务。凡要求招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具有初级工以上职业资格劳动者的岗位(以下简称技能岗位)信息,可免费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相关互联网站上发布。(…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学校输出和企业输入之间的脱节,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应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优化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从而实现教育和职业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